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失范行为成因探析

2015-03-26王伟彪

科技资讯 2014年32期
关键词:毕业生

王伟彪

摘 要:高校毕业生作为校园内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社会各界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就业情况,而对其离校前出现的一些阶段性失范行为却关注的不多。该文从高校毕业生失范行为入手,着重分析此行为产生的原因,为毕业生工作提供借鉴,以提高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毕业生 失范行为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20-01

高校毕业生一般指基本结束大学的学习课程,最后一个学期已参加实习或工作的这一大学生群体,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就业。在离校之前,毕业生情绪往往多变复杂,容易做出一些违反校园生活秩序甚至破坏校园风气的行为,如酗酒闹事、损坏公物、甚至打架斗殴等。这些行为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较为集中,而且具有群体性特征。

1 毕业生主观方面因素

1.1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是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础。”[1]应该说,自我认知问题在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存在,一旦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对毕业生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更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其行为上出现异常。

毕业生对高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基本是认可和熟知的,但临近毕业,随着教学课程的终结,部分在校毕业生已开始从事一些非大学生角色的就业活动,如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试用等,这时他们开始对大学生角色的行为模式及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不再完全认同,问题就此产生。一些学生开始对学校的管理服务制度不满,进而产生一系列逆反心理,这导致他们行为上开始抵触校纪校规,出现在公共场所故意喧闹、乱扔垃圾等失范行为。而受其他同学影响,一旦个别人或个别宿舍出现上述行为,其他人或整个宿舍楼都会随声附和。

1.2 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毕业生失范行为的出现固然与各种客观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从道德素质养成的方面来看,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律意识是其产生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从毕业生的年龄特征看,其道德社会化已处在道德意识发展‘自律阶段的后期,即对道德规范有相对稳定的认识,处在‘后习惯层次,毕业生一般具有自己的审视、行事标准”。[2]但在实际行为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却是与自己的道德认知相背离的。

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实质一定意义上说应该是“道德信念缺失”,进而引发的道德自律的弱化。而道德自律需要有较强的道德意志作为支撑,即人们在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坚强毅志,只有道德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在任何环境下,认真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部分毕业生正是因为缺乏坚定的道德意志,使其缺少行为的内在动机和需求,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如即将毕业离校,学校“快管理不着毕业生了”的情况下,失范行为开始集中显现出来。

1.3 从众心理作用

“一般情况而言,在面对强大的群体压力时,很多人均会采取和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同的意见。这种个体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认知、判断、信念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3]群体压力虽然不具有强制的特征,但它对于个体而言,却是难以违背的。在群体当中,个人情感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导致个人易受到成员间的影响的暗示,失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情欲、行为的控制力。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丧失理智,失去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容易出现起哄等简单的失范行为。这时,群体成员间便会不自觉的相互模仿,努力与在场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

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前,当一个失范行为出现时,也许会有明确的直接原因。但在第一行为的示范和带动下,其他人会随之仿效,因此有一个人开始吼叫或者砸东西、扔瓶子,立刻就会有其他人附和,时间一长,便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过去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才很新鲜,不必像以前一样受人管制。应该说,在这种“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对抗中,个体意识被逐步弱化,群体意识得到增强,由此强化了群体的失范行为。

2 毕业生客观方面因素

2.1 学校管理、服务问题

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失范行为是复杂多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管理、服务工作不力是诱发毕业生不满和失范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管理上,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以后,许多高校考虑到毕业生实习、就业等因素,往往都会采用类似“放羊式”的管理。在宿舍管理、文明行为和违纪违规的处理过程中,都会适当放宽政策,这一思想易助涨毕业生群体侥幸心理,进而使得他们的“失范行为”更具合法性和扩散性。在服务上,很多高校过多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而对毕业生完成毕业答辩至离校这段时间的精神层面关注不多,学校现有的文体活动也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娱乐需求,加之就业信息服务滞后、就业机制不灵活、离校手续烦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引发学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过激的失范行为。

2.2 严峻的就业形势

当前,毕业生面临就业、择业的压力尤为严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情绪不满、焦虑抑郁。在笔者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毕业班学生在进入择业阶段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心态。“某学院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有40.6%的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感觉不好,‘紧张、烦躁、苦闷成了他们表达毕业心态的主要词语。”[4]经过一段时间的应聘、实习之后,毕业生的心理也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处在苦闷和彷徨之中,来自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压力引发他们心理上产生多种焦虑,寻求宣泄的情绪增加,易致出现失范行为。

毕业生失范行为作为校园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应该是毕业生由学校开始走向社会,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时出现的阶段性行为,在探究其产生的复杂原因时,要用辩证的方法,主客观全面的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静.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防范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3] 马德峰.准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越轨现象成因透视.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1).

[4] 朱琼花.对毕业生思想状况的调研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3(3):39-41.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都江堰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网店“卖”毕业生值得推崇
最“叛逆”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回炉高考”的多重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