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互助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动能

2015-03-26王静

文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组教学参与意识动能

内容摘要:学案引导下小组互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动能和创造的热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创设有效情景,建立有效学习模式,打造合作互动的游戏课堂,是激发学生动能的有效因素。

关键词:参与意识 创造热情 动能 小组教学

在热热闹闹的高效课堂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课堂:一些学生口若悬河洋洋洒洒激情飞扬,一些学生低头不言懒懒洋洋呆若木鸡;还有一些课堂,活跃其中的总是七八个人,而许多学生习惯地做“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氛围,很像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来的思想:“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像成了许多学生的通病。自然,这种课堂也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教师依旧起着主体作用。一些学生以为自己的回答不过是老师课堂设计中的一种可有可无“点缀”,因而拒绝参与这种“表演”;一方面课堂设计缺乏有效的互动模式,分工不明确不到位,学生参与角色不明显;再者,课堂问题设计缺少新鲜度和深度,现在学生手头资料很多,教师如果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和资料上重合,学生看看资料就能明白的问题,何必要故作玄虚地再“研讨”一番呢?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动能和创造的热情,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进而打造“高能”人才,笔者认为应着力三个方面: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推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本质上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作家林清玄同样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不在于塞什么东西。”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常用手法是设计巧妙的导入语和组织教学游戏。幽默,生动、富有情感导入语是一种催化剂,带有强烈的暗示性,迅速有效地张舍一种氛围,给身在其中学生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课前游戏,也是一种迅速达到高涨动能的激情推动方式。例如在讲《陈情表》的时候,组织学生合唱一段筷子兄弟歌曲的《父亲》;教学《雷雨》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讲授古典诗词的时候,让学生把诗歌的意境用图画表现出来。或者在普通的课前,玩“击鼓传花”“沙场点兵“之类的小游戏,活跃一下课前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1]现实阶段,音乐,博客、QQ聊天,微博、微信等众多多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的精神需求,产生出勃发的生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实行“拿来主义”,将音乐、视频、图片引入课堂,都是唤醒学生“内在渴望”的良好方式。

二.建立有序的小组分工模式,给学生一个“恒力”。“《超级学习》的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第三个当然是内容。“状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内容”是主题,在每个好的课程中,你都有这三者。”[2]小组教学的策略就是:“人人参与,合作共生,分享共赢。”为此,要建立必要学习模式。根据这几年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语文小组教学“四步教学法”:

1.圈点勾画,充分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本阶段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初步提取文中信息,对阅读有障碍的地方圈点勾画,并且深入发现疑难疑惑点,形成自己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学生进步的标志,是成熟的标志。

2.投石问路,小组讨论。本阶段要求每个组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汇总到小组长那里,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代表处。

3.沙场点兵,智慧碰撞。本环节要求全班同学对各小组呈报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采取合作探究,相互质疑的方式,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讨。这里是小组教学的高潮部分:有智慧的火花,有思想的撞击,有勇气的较量。通过这一环节,力争华彩满堂,精彩纷呈。

4.有的放矢,破解疑难。最后,教师对学生还未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突破,同时要高屋建瓴地总结方法,迁移拓展。

当然,要保证这些环节的高效运行,还必须创造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为此,我们打造“一分钟建设”:“幽默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冥想一分钟”,“小睡一分钟”,“高呼一分钟”……

三.探究与分享,给学生一个“变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3]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外衣”,科学的本体则是发现和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获得新知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更为深刻或者贴近现实的问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也是打造“高能”人才的基石。

一个“高能”的人才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力,需要有对问题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还需要有准确预判问题走向的远见力,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因此,引導学生发现新知培养“高能”,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变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变量”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只有真正切入并融入生命的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或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问题。”[4]因此,教育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更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探究发现能力,并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满足学生自身个性,价值,欲望,认同等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回归。

探究发现是培养“高能”人才的基石,而“分享”则是完善学生身心的重要砝码。教改先锋山东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就大力倡导分享式的互动式教学:“吟一首小诗,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赢得大家青睐!问一个问题,收获无限精彩!分一份心田,回报汩汩清泉!”社会已经进入色彩缤纷的自媒体时代,合作分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小组互动教学就是这种合作互动方式的良好体现。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生长。叶圣陶先生秉承杜威先生真传,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诉求,唤醒学生内在的渴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最终才能创造出华美的乐章。

注 释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 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第293页。

[3]普罗塔戈语,普罗塔戈,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引自(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 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284页。

[4]洪丰乔《语文分享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第101页。

(作者介绍:王静,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组教学参与意识动能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发展“小组教学”,力创“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浅析
数学课教学中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学习法
论数学教学中小组研究的开展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