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安保素质的探讨

2015-03-26张建明

关键词:协调机制素质大学生

关于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安保素质的探讨

张 建 明

(河北北方学院 保卫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搞好高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安保”意识和素质。当前,大学生安保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构建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的协调机制刻不容缓。应建立与家长之间、校内各部门之间及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齐抓共管的“协调中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使参与学生安保素质教育的各方工作形成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安保意识;素质;协调机制

收稿日期:20141127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GJXH2013-156)

作者简介:张建明(1967-),男,河北武安人,河北北方学院保卫处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稳定。

中图分类号:G 648.1文献标识码: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604.1431.00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4 14:31

保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保障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维稳的头等大事。当前,由于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引起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尽快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识。

提高学生自身“安保”意识和素质,培养学生自觉防范治安事故(案件)的能力,是做好高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的关键。提高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的途径很多,涉及学校内外的诸多部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对学生“安保”素质的培养相互脱节,甚至有些必要环节缺失,导致“治安”案件处理常处于“亡羊补牢”的尴尬境地。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安保”的环境特点,商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影响大学生“安保”环境的分析

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敏感。只有客观分析大学生“安保”环境,找准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症结,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环境。

(一)学生间的磨擦增多

近年来,伴随高校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的扩大,生源呈现出多元和复杂化的趋势。如过去省内招生现变为全国招生,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招收,更使学生来源多样化;过去只招本科生的院校,现在研究生、本科、专科、专接本、成人教育甚至国外留学生都同时接纳;过去学生学费实行国家免费,现在免费、半自费和自费等多种形式并存;过去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大学生之间的巨大反差常会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失衡;近年入学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其中许多人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他人以及公共事物关心甚少,考虑问题容易“以我为中心”,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看问题容易发生“偏激”,处理事情有时不计后果。由于学生的种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自身修养以及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所不同,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和处理事务的方法有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容易促使不同类群学生间产生自然排外或抵触心理,从而增加矛盾发生的机率。

(二)学校内部环境不稳定因素上升

随着学校基建规模的扩大,管理、教学和后勤改革的深化以及学校进一步对外开放,学校内部影响学生安保的不利因素骤然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固定以及流动人员复杂化。高校合并致使校区增多,人员往来频繁,校园“拆墙透绿”、校园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及校园大规模基建都导致校园外来人员增多,门卫难以识别和防范,很容易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2.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各校引进外教、举办对外培训班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些人带来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理念不同,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3.学校管理、教学以及后勤改革有时过于超前或不能及时到位,出台的规定和办法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拥护,因而引发学生的抵抗情绪,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4.校园治安管理能力相对薄弱。高校扩招导致校区和校舍迅速扩大,但是,“人防、物防、技防”的必要投入却常由于资金短缺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而明显滞后,保卫人员不足,保卫干部综合素质不能适合新形势的要求,“物防”方面留有较多“死角”,“技防”方面覆盖面偏小,这些都给学生安保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社会外部环境对学生影响力增大

以往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安全因素更多是受到校内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具体表现在:1.校园周边环境恶化。随着高校的扩建,高校周围针对学生消费群体的行业也被同时拉动起来。然而,这些店铺良莠不齐,学校本身又没有执法权,导致校园周边环境形势严峻,给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比如,路边餐饮摊点的饮食安全问题;昼夜网吧、录像放映室、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和歌舞厅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问题;校园周边外来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对学生生命和财产威胁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引起的买卖纠纷问题等。2.学生活动空间增大。随着高校日益开放,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程度也与日俱增。比如,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更广泛地涉足于社会,如干临时工、当家教和联系就业,有的甚至在外租住房屋等。3.信息及网络环境复杂。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时代使学生对社会及突发事件的感受变得更加快捷。然而,互联网在给学生带来无法估量的便利同时,也产生大量新问题,如错误信息导致思想混乱,反动信息侵蚀青年心灵,黄色信息诱导人们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等。此外,各种事件对于大学生的瞬间冲击效应也不容低估。4.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昔日的效力。由于校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弱化以及现实社会与传统教育的巨大反差,某些传统的正面教育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显得苍白无力。

(四)学生自身“安保”意识及素质较差

学生“安保”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长期教育的结果。然而,目前学生“安保”意识和能力却令人担忧。1.进入大学前缺乏“安保”修养。多数学生受父母的全面呵护,自身“安保”意识比较薄弱。进入大学后,虽然生活和学习相对独立,但自身防范意识明显不足[10]。2.政治思想教育环节薄弱。由于目前高校政工辅导员队伍人数有限,致使学生工作不堪重负,思想政治工作许多环节被明显削弱。3.犯罪高智能化与学生安保意识和能力低形成鲜明的反差。近年来高智能犯罪在高校屡屡发生,如短信诈骗、传销诈骗及信用卡诈骗等。许多学生不仅自己上当受骗,还往往拉拢其他同学。4.教育培训环节薄弱。长期以来,虽然许多相关部门都在尽力做学生“安保”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一工作难以有效衔接和形成合力。学生中存在的许多不安全苗头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常给治安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

二、构建提高大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的协调机制

减少涉及学生的治安事故、案件及突发事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以及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11]。然而,提高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方能奏效。

(一)建立与家长的协调机制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长期接触中,对自己孩子的道德品行有着深入了解,对孩子也有特殊的“管教”力量,这是提高学生“安保”意识和素质最宝贵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的重视。多数情况是治安案件(事故)发生后,请家长来“亡羊补牢”或“携子回家”,这是一种消极和被动的做法。所以,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开启共同“育人”的新方式。应该承认,中小学家长会和每学期的操行评语对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能起到很大作用。当然,大学未必完全照搬,但起码可以借鉴。比如,新生入学时,以召开学生家长会为契机,搭建家校联系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应主动开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的“信息通道”,对于有事故苗头的学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如果将家长对学生的“知情权”和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疑对于提高学生“安保”素质,及时预防治安事故(案件)发生是大有裨益的。

(二)建立校内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虽然以往校内各相关部门也都从不同角度在做学生的“安保”工作,但由于工作重点不同,缺乏统筹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学校党政部门、保卫处、学生处、学生会、共青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班干部都有责任,但如果上述环节相互脱节或缺乏有效沟通,其工作效能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建议学校尽快建立统一的内部协调机制[12],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工作,做到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能使各项教育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和死角,又能使各个部门的“分散教育”形成合力[13]。同时,在不同阶段能够针对学生群体或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例如,国家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偷防盗教育和正确恋爱观教育等[14]。此外,应加强大学生安保委员会建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三)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多年实践证明:大学生“安保”素质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相关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其中,国家安全、公安、消防、司法、城管、工商、卫生、文化和交通等部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训也证明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沟通,主动预防才是防止涉及学生治安事故(案件)发生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搭建与上述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做到无事时各显其长,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预防治安事故(案件)的发生;事发后各司其责,及时、稳妥地平息各种事态。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当尽快建立与上述社会各职能单位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相关单位一起做好应对事发的各种预案。为了切实做好学生安保素质教育,应聘请一批有经验的公安民警、律师、社会义工和志愿者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实践的教师,他们能结合自身职业特点,为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

(四)建立齐抓共管“协调中心”

为了做好与家长以及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安保”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涉及学生治安事故(案件)的发生,学校有必要研究建立各方齐抓共管的“协调中心”。其基本职能是:1.统筹协调学生“安保”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如防范反动势力渗透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消防、防盗、防骗、防食物中毒、防抢劫、防危险化学品、防放射性源及防不良信息侵害教育等,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并对各项活动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监督。2.与家长、校内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部门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定期或不定期“沟通”或“联席会议”制度,经常互相交流情况,研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负责中心日常事务的协调工作以及相关信息的维护和管理。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互动和交流,使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学生“安保”新动向及存在的问题,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4.对涉及学生的治安事故(案件)的苗头、热点事件和治安案件全程追踪,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和解决。总之,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协调工作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3方的紧密配合。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协调各种力量,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高校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应与家长沟通,包括互留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常见安全问题的培训,遇到学生安全事件先与辅导员老师沟通确认,而不要盲目相信一些诈骗电话和短信;发现学生异常现象马上进行沟通获得准确信息。学校也可与公安及消防等部门密切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到校指导,建立全社会关注高校安全问题的良好氛围。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或哪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及学校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15]。

总之,高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涉及学校各部门,又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发生在学校的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伤害,同时会给学校的稳定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只有各方齐抓共管,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学生“治安”风险,保障健康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伟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19-122.

[2]苏群.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学理论,2013,(27):340-341.

[3]刘涛.简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教育,2011,(7):217-218.

[4]李泽波.安全领域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115.

[5]林桂红.浅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5):140-143.

[6]于静,刘健,廖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学理论,2014,(18):172-173.

[7]莫德格.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76-177.

[8]尚丹.论民族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43-46.

[9]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教育与职业,2014,(2):182-183.

[10]申辉,牛煜洁.关于大学生自我安全保卫工作模式探析.法制与社会,2012,(6):255.

[11]张辉.大学生不安全因素之管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8,(2):48-49.

[12]谭宗林.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14,(4):8.

[1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14]季志.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微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127-131.

[15]容岚.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3,(8):213-214.

Discussion on Establishing Coordinated Mechanism of Raising

College Students’Consciousness and Qualities of Security

ZHANG Jian-ming

(Security Departmen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safeguarding work in universitie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is to raise college students’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personal safety and public security.At present,there is a serious challenge in this respect.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ordinating mechanism of raising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qualities of security.For this,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ng mechanism with parents,internal department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society;and set up collaborative coordination centers and joint-action mechanism among family,university and socie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consciousness of security;quality;coordinated mechanism

(责任编辑薛志清)

猜你喜欢

协调机制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论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协调机制的完善
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协调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