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2015-03-26朱小艳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业化城镇化协同

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132)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在于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域结构上相互影响、互相推动,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问题综述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在城镇集中的同时,各种要素不断集聚,导致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国外对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城镇化发展阶段研究(P.Hall,1971;Klassen,1981)[1]、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BurgI.ess,1978;Hoyt,2002;Harri,2005)[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Howard,1902;Rqymond Unwen,1927;W.Christaller,1940)等领域。国内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则集中于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费孝通,1984;辜胜阻,2000;李永周,2007)、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李树踪,2001;覃成林,2007;孙中和,2009)、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研究(辜胜阻,2000;叶裕民,2007),以及乡村城镇化等领域。农业产业化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自20 世纪50 年代美国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以来,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集中于产供销纵向一体化、横向协作研究和产品链企业管理结构研究等领域。国内的研究,则集中于对农业产业化内涵、实质、特征研究,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机制、发展条件、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问题,是城乡关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者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集中了三个方面:(1)二元经济理论,包括“劳动力转移模型”(William Arthur Lewis,1954)、“费-拉模型”(John C. H. F ei & Gustav Ranis,1961)、“乔根森模型”(D.W.Jorgenson,1967),以及“托达罗模型”(Michael .P.Todaro,1969);(2)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包括“回波效应理论”(Gunnar Myrdal,1957)、“区际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A.O. Hirschman,1958)以及“中心边缘理论”(Friedman, J . R.,1966);(3)城乡关系协调理论,包括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对城乡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观,以及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芒福德(Lewis Mumford,1961)提出的“城乡融合”概念,爱拨斯坦与杰泽夫(Tscarlett Epstein & David Jezeph,2007)提出的“三维城乡合作模型”,以及国内学者在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理论探索。从大趋势来看,国外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对城乡经济关系的探索,随后侧重于对“城市偏向”问题的研究,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关注焦点转向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与国外学者较多地从宏观层面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相比,国内学者更多地偏重于从微观、具体层面展开研究,尽管研究成果颇多,但较少涉及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问题。事实上,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支撑,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联系。两者的协同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效应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可以产生“1+1 >2”的综合效果,不仅有利于两者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体来讲,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效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协同发展,可以形成要素集聚效应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聚过程,是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过程,其本质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3]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一是将分散的农村企业集中到城镇,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转变;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农户(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核心企业集中,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集中的转变。这种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在提高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通过纵向延伸(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横向拓展(组建农业企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发挥两者协同发展的联带效应。[4]

(二)两者协同发展,可以形成市场培育效应

强化农业资产和农业要素的市场化运营,既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的协同发展,更要求农业资产、农业要素按市场规律有序流动,达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目的。具体来讲,两者协同发展的市场培育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两者的协同发展,要求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构建农地的有偿使用机制和依法流转机制;其次,两者的协同发展,要求强化以城镇为依托的农业要素市场,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促进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高效配置、优化配置;再次,两者的协同发展,要求完善以城镇为依托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革等金融创新,也是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市场化运营、提高农业企业运营效率的内在要求。可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市场的完善,从而发挥两者协同发展的市场培育效应。

(三)两者协同发展,可以形成产业优化效应

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来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以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向以现代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优化过程中,农村城镇为不同村落、不同宗族的“农村人”提供了集聚的场所和机会,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宗法关系、族群关系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按照现代文明、民主法治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这时,农村城镇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了更多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会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最终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同时也满足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要求,从而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两者协同发展,可以形成经济催化效应

结合农业产业化趋势,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全面改造农村乡镇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长期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在反哺农业、以工补农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乡镇企业如果停留于用货币资金来支农、补农,显然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办好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和产供销一条龙,可以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两者协同发展的经济催化效应。同时,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机制共创、设施共用、信息共享、市场共肓的综合体系,从而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最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按各自进程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夯实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二是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才能实现高水平、深层次的协同。因此,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建设、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强化配套制度改革,是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否则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建设,特别要利用城镇化发展成果装备现代农业,提升城镇对农村和农业的服务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这样,农业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扎实的基础。首先,要利用现有城市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建设。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具有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等特征。在市场化条件下,城市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成为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凝聚力、较强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事实证明,城市越发达,其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越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也越强。因此,要在现有城市基础上,根据其在地理、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现有城市的“增长极”功能,这是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培育小城镇强化区域性城镇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加上资本积累较少、社会资源不足、信息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进入大城市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成本较高。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培育小城镇,尽管规模不大,但可以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功效。特别是小城镇接近农村,生活成本低廉,农民可以就地实现非农就业。在培育小城镇的同时,要强化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农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聚,以巩固小城镇的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桥梁,龙头企业具有生产引导、市场拓展、技术转化、销售服务、品牌培育等功能。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首先要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动力、以农村合作组织为载体、有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其次,要通过企业并购、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参股控股等途径,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要通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和营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再次,要根据本地区在产品特色、地理特色、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农村城镇集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引导龙头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通过集约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总之,要通过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才能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生产引导、市场拓展、技术转化、销售服务、品牌培育等功能,才能真正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为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夯实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

(三)强化配套制度改革,化解协同发展的约束因素

首先,两者的协同发展,要求强化配套制度改革: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要求人口城镇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同步推进,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而人口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就业,容易受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强化配套制度改革:(1)在现有农地、林地流转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打破城乡土地管理的二元格局,真正赋予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在严格界定征地性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土地征用程序合法化、征用信息公开化、补偿标准规范化;(2)要在现有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的落后条件,并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市民同等的求学、就医、养老待遇,为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3)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契机,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彻底破除社会保障的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单位界限和身份界限,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

其次,两者的协同发展,要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既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载体,也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更是农业产业化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要在不损害农民利益、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土地的需要;要在健全农地承包经营、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出租、转包等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转移,满足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对土地资源的需要。

再次,要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无论是城镇化发展、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协同发展,尽管要按市场化原则来推进,但政府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财政支持应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固定投资、市政管网建设等领域。同时,要在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的同时,引导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要加大对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技能培养,帮助更多的农民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顺利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由农业劳动者向非农劳动者的转移。

[1] P.Hall. Urbaniz 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urrent trends, future projections and key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 [J]. Technology in Society,1971,(1).

[2] BurgI.ess. M.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M]. London:Temple Smith,1978.

[3] 江学青.皖北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

[4]沈山.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产业化城镇化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家乡的城镇化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