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建京津冀金融联合体的对策建议
2015-03-26高岚华
■高岚华
河北省怀抱全国金融总部中心(北京)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天津)两大金饭碗,信贷资金却严重匮乏,以致经济营养不良综合症日益沉重,不但经济转型举步维艰,现有产业的发展也是后劲不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追求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河北过分偏重重工业的产业肥胖症集中爆发,金融服务的不充分和金融业发展的滞后,使得总量占全国第六的庞大经济体,增速几乎跌至全国的末位。尽管河北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上使出了全身解数,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金融歧视性政策的刚性限制,资金需求缺口却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说明河北的资本市场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大举进入河北淘金提供了广阔前景。而掘金的最有效方式,笔者以为就是尽快组建京津冀金融联合体。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金融发展
现在我们听到一种清晰的声音,就是从上到下都在讲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固然重要,但只是外在的条件。与经济本质而言,最主要的要素还是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造血机制设置不好,血液不畅通或血液匮乏,那么三地经济肢体嫁接术再高,也难以成活,更难以成长壮大。交通再便捷,金融服务不充分,也只能促使经济发生量的变化,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因此,京津冀经济要实现深度融合和实质性发展,必须首先构建金融高速路,金融才是先行官。抓住抓好金融,才是找准了协同发展的关键。对于这一点,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主导部门认识还不到位,京津冀三地的认识也还很模糊,大家都在争产业、争项目,注意力没有放在金融业的整体布局上。对此,我们有义务提请中央有关部门及三省市高度关注金融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全面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性京津冀金融体系。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障碍性因素
在条与块的布局中,在创新与传统的差异下,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困境内,一体化的破局面临3个问题。
(一)政策的高压线
按照现有的政策设置,北京和天津都是优惠政策的受益者,而河北享受的是歧视性政策。就某种程度而言,是长期处于被金融掠夺的状态。目前京津都有金融创新的抓手,而国家给予河北的政策空间则相对较小。按照平衡理论学说,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群体,某些个体得到了照顾,相对于没有得到照顾的个体,就是一种歧视或曰权利的剥夺。河北的存贷比去年是历史上最高的,也仅为63.5%,比全国低了10.3 个百分点。而天津高达89.5%,比河北高出36个百分点。河北连续5年1.5万亿元左右储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平调出河北,去年更高达1.59万亿元,比第二产业全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还要高出2830亿元。河北是全国资金缺口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历史上最高,也只有70.1亿美元。但却把近1.6万亿元储蓄资金贡献出去,占全省固定资产总投入的近60%。一方面自己缺血,一方面还要给别人输血,这就是河北金融的尴尬境地。你可以说河北存在征信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但如果把京津特别是天津的特殊金融政策放到河北,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如果这样的形势逆转,河北不用招商引资,仅把自己的信贷资金转化为投资,总量将增加60%,达到4.7万亿元。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政策对河北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二)区域壁垒
京津冀三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均不得跨区贷款,跨区支存还要收取相应费用,跨区结算也没有统一的平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三地金融割据自成一统,壁垒森严。从金融服务充分性来看,京津两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远远大于河北,河北去年的经济总量是天津的1.87倍、北京的1.38倍,而贷款规模仅比天津多6736 亿元,却比北京少26056.2 亿元,几乎少了近一倍。资金流动的梗阻是经济联系淡化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一方面不利于经济活动的便利化,一方面又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
(三)缺少联动机制
无论从环渤海经济区看,还是从京津冀协作区看,传统金融都是平行关系,纵向延伸;创新型金融都是各搞各的,各喊各妈各顾各家。横向联系既无载体也无规范,既无政府间的股权融合也无金融机构间的资产重组,虽鸡犬之声相闻,但也老死不相往来。以致京津冀三地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时资产不能合并计算,贷款难难于上青天。金融机构是经济便利化的服务系统,而不应是赢利的工具,要使这一系统的服务充分的便利化,必须进行制度重置和政策重构,纵向作为一个群体,横向作为一个整体。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中央把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而且定位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提出、亲自统领部署、亲自研究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构建经济新常态、打造国际一流首都经济大区的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纲领性战略安排。这一安排的主旨,就经济而言,笔者以为就是打破行政的、行业的、传统的壁垒,把三地作为一个经济体,在生态、资源、产业、生产力等方面统筹规划、重新布局、科学安排。在此背景下,金融一体化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建立公共政策联合体
政策是经济的生命线,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决定了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可持续发展。京津冀作为全国最大、综合性最强、示范带动作用最突出的深化改革试验区,必然在政策设置上要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为了使政策设计更加贴近三地的实际,三地首先要作为一个政策靶点出现。
一是联合组建金融研究院。吸收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建树的实际工作者,尽快组建强有力的金融研究机构,广泛借鉴国内外金融创新的有益经验,全面结合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有效需求,深入探求新形势下金融支撑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国家制订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政策超前研究、系统研究、细化研究,共同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二是联合组建金融政策联动机构。京津冀要打造高效的金融服务运行体系,首要的是打破金融壁垒,取消歧视性政策,实现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平等对待和协同发展。一要取消跨区限制,实现三地资金的自由流动;二要取消规模限制,把三地作为一个信贷区域对待;三要保持高水平的存贷比,使自有储蓄资金不致外流;四要共同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联合组建金融规划谋划体系。三地要自觉摒弃“一亩三分地”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大区意识,统筹谋划京津冀金融格局,尽快制订一体化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即期规划,明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重点、明确任务,有的放矢地下好金融改革创新这盘大棋的先手棋。
(二)建立机构创新联合体
载体建设是实质性合作的前提条件,有了平台市场才更加广阔、服务才更加充分。一是组建京津冀投资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模和资金需求,京津冀三地政府可按3∶3∶4比例出资筹建。二是组建进出口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政府出资与国外有实力、有影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资,在天津自贸区筹建进出口银行,开放离岸金融和资本账户,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本支持京津冀的国际贸易。三是组建京津冀产业发展基金,并保持相应的资金规模,确保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的资金需求。四是组建京津冀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设计好OTE柜台交易规则,有效盘活现有资产特别是闲置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证券现金化或资本化,把冰块化成水,在京津冀的资本市场上充分流动起来。五是组建京津冀结算平台和清算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六是在天津自贸区组建京津冀金融服务中心,使国际金融更好地与国内金融接轨。七是组建京津冀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把大量自由泛滥的民间资本导入正常流通渠道,通过制度创新使民间资本和民间可变现财产转化为投资,支持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三)建立体制保障联合体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的源头,保障金融经济的有效、有序、有力运行,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京津冀三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携手并进。一是要搭建政府间合作平台,构筑合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形成上下左右互联共通的推助格局,发挥行政资源对金融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放大金融的信用效应。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足、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成效。四是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秩序,使资金和资本流动各行其道、畅通无阻、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