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博弈论
2015-03-26赵玉民
黄 正,赵玉民
(重庆师范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政治博弈论(Political Game Theory)是应用博弈理论研究具体政治现象的新兴学科。它通过建立政治博弈模型,对“理性人”在政治事件中如何参与政治互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过程进行研究,并对获得的均衡结果进行解释,以此对政治事件进行形式化分析。博弈论思想自从运用于分析选举行为开始,很快就被应用于群体决策、政治互动等政治学科的研究中。这使得博弈论与政治学相结合不久,就成为研究政治科学问题最为有力的工具之一。然而,政治博弈论的发展却远不如经济学领域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国内,尽管经济领域的博弈论研究已成为热点,并获得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政治博弈论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更多的研究仅将政治活动中的主体单纯地看作“经济人”,将政治现象简单地移植到经济学领域的博弈模型中,并未将政治博弈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政治博弈论与博弈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这反应了政治博弈论自身的研究特点。
一、政治博弈论的思想脉络
我国古代文化中就蕴含着许多政治博弈的思想,例如我国经典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虽然直接讲的是兵法,但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对“策略互动”局势的理性分析。此外,我国流传已久的“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也是古代“博弈”分析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政治博弈”中策略选择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博弈理论尽管形成于经济学领域,但并不能否认它应用于政治活动的历史渊源[1]。
其实,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 Theory(或Theory of Games),其字面意思是游戏理论或者说来自于游戏的理论,实际上博弈论就是起源于对赌博、棋和扑克等一类游戏的策略研究。世界各国自古就有许多富含博弈思想的游戏,例如闻名世界的围棋和象棋等;国外著名的游戏如巴什博弈(一堆物博弈)、蒙日洗牌、印度占老的“索里杰尔”、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扑克”、桥牌等等。然而,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这些古代博弈思想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产生了富有成就的一些博弈论早期理论,标志着现代博弈论雏形的诞生。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数学家策梅罗(Zermelo 1871—1953)于1913年发表《集合论在象棋博弈中的应用》,得出了早期博弈理论的第一个定理:象棋博弈是确定的;法国数学家E.波莱尔(Emile Borel 1871—1956)把概率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诸多含有策略的博弈游戏例子的分析之中,1912年的文章《具有斜对称特征的博弈及其策略均衡理论》定义了一些关于博弈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德国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恩(Oska Morgenstern)与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John VonNeumann)于1944年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面世,标志着博弈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书中提出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并为博弈论下一步的可能发展方向搭建了理论框架。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博弈论已渗透到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统计、控制和组合等多个自然科学学科中,特别是在经济学研究领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John F.Nash,Jr.1928—)在1950和1951年发表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定义了“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图克(Tucker)于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奠定了当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70年代也是博弈论发展历史中产生重要理论成果的阶段。泽尔腾(Selten)、海萨尼(Harsanyi)的贡献使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发展,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80、90年代是博弈论与主流经济学融合的时期,也是博弈论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趋势因90年代两次诺贝尔奖颁给了博弈论研究者,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1994年纳什、海萨尼和泽尔滕将博弈论成功地应用与经济学领域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家莫里斯(Jame A.Mirrlees)和维克瑞(William Vickrey),因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激励机制问题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博弈论在多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为政治博弈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后期,博弈论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了政治科学研究中,形成了许多政治博弈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博弈论与群体决策理论结合而成的社会选择理论。近年来,政治博弈论从个体理性、群体理性等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博弈、社会选择、群体决策等理论工具,对政治事件中的各类现象进行分析[2]。这一思路既将博弈论思想融入到政治科学研究中,又考虑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特点,为运用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政治科学提供了理论工具,并在政治科学中形成了政治博弈论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经历了一个用形式化方法在政治学领域建立模型的发展阶段。1994年,美国学者詹姆斯·D.莫罗(James D.Morrow)的著作《政治学博弈论》(Game Theory for Ploitical Scientists)较完整地介绍了博弈论如何运用于政治学领域。该著作着眼于对数学背景要求不高的政治学研究者在掌握基本博弈概念前提下,如何运用博弈论分析政治问题。这不仅是当时系统介绍政治博弈理论研究成果的著作,同时为博弈论的应用及政治学研究思路的扩展进行了介绍。直至今日,该书的观点对于尚处于形式化建模起步阶段的中国政治科学研究来讲,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当前,国外政治博弈论研究已经非常活跃,较为权威的期刊包括美国的《美国政治科学研究》(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以及《美国政治科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等。在这些期刊中,几乎每期都能发现各种新政治博弈模型的建立,或者针对性地检测各种已有模型的研究成果。这充分表明政治博弈论已被视为政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数理分析工具。2007年,美国学者诺兰·麦卡蒂(Nolan McCarty)与亚当·梅罗威茨(Adam Meirkowitz)合作出版了目前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政治博弈论》(Political Game Theory)。他们结合现代数理逻辑技术、群体决策理论以及社会选择理论,从理性人的偏好出发,定义了效用等基本概念,建立适合分析政治事件的博弈模型,并运用数理逻辑方法获得博弈的均衡结果。[3]该书较为全面梳理了已有的政治博弈研究成果,给出了各种类型的政治博弈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而在国内,政治博弈论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部分研究虽有所触及,但并未深加注墨。
二、博弈论与政治博弈论的关系
政治博弈论是博弈论在政治科学中的运用而形成的新兴研究领域。显然,博弈论是一般均衡的理论,而政治博弈论则更注重一般均衡理论在政治事件中的运用。笔者认为政治博弈论与博弈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差异又有联系。
(一)二者的差异性
1、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研究侧重点存在差异。博弈论是指“理性”个体或者群体,在既定的环境与规则条件下根据已有信息,采取理性策略并实施的过程,并从这些策略实施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也就是说,博弈论研究“理性”主体为获得自身收益最大化而在复杂情况下如何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的过程。博弈论的研究离不开数学理论与方法,并可以将它归于数学理论中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数学家们运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首先抽象具体问题,运用现代逻辑手段建立完全、可靠的逻辑系统,并对其进行检测。博弈论研究问题时,首先将各类现象转换为博弈问题,从纷繁复杂的博弈问题中抽取出必要的基本元素,应用数学理论建立量化模型,并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以达到更准确描述与分析社会真实的情况。可见,博弈论的研究更为注重对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政治科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式出现至今仅四、五十年的时间。政治科学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事件的真实情形,对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政治科学建立时间虽短,但在西方国家发展非常迅速。而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政治哲学的狭小范围内开展的,没有走上形式化建模的道路,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继政治科学出现不久,博弈论又成为西方“研究政治问题最有力的分析工具”。政治博弈论就是采用博弈论为工具分析政治问题的产物,属于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充分运用博弈论成熟的研究成果,刻画政治事件的本来面目,定量分析政治事件中个人的策略行动与政治事件的整个过程。可见,政治博弈论更注重对现实政治行为的考察与分析,并以博弈论的观点对政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二)联系
政治博弈论与博弈论具有紧密的联系。博弈论观点富含着丰富的政治博弈思想,政治博弈论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博弈理论作为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博弈论本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相似的研究方法。博弈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现代数学与逻辑技术,政治博弈论正是运用博弈论的这种分析方法对政治事件做数理分析而获得政治互动中的均衡结果。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具有其独特性:一是具有公理化特征,现代博弈论可以是说是现代数学与逻辑的产物,它广泛运用集合论、微积分以及微分方程等现代数学知识作为分析工具。二是博弈论充分体现了整体方法论,即一般分析特定应用,它提供了一套研究理性互动的一般方法:其一是将具体问题翻译为博弈问题;其二是运用纳什均衡法得出博弈问题的解;其三是对博弈问题的解做出解释。三是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体现了抽象化的特点。博弈分析运用数学与逻辑知识,使其分析过程以及结论中带有明显的抽象特点。
政治博弈论就是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注重收集与整理数据,运用博弈模型、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手段进行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精确性、纯科学性以及量化研究等,在研究手段上与博弈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2、博弈论是政治博弈论研究的基础,政治博弈论则是博弈论的应用与丰富。人类一切行为,只要存在参与者的互动、战略的选择,都可以看做是博弈行动。当然,政治活动中的参与者如何行动,如何选择战略,也就属于博弈论分析的范围。因此,博弈论的研究是政治博弈论的基础,反之,政治博弈论研究必然建立在已有博弈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与此同时,政治博弈论研究势也将拓展推进博弈论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科学的应用研究领域的探讨将丰富与完善已有的博弈理论。同时,对政治活动中“理性人”假设,虚假信息中的博弈均衡等内容的分析,对博弈论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政治博弈论的发展趋势
第一,“理性”定义的重新审视。博弈论中的“理性人”是假定博弈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即作出行为选择的唯一标准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现实中的情形难以满足该假设条件。政治博弈的参与者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博弈参与者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以及偶然事件等,所以对“理性”概念的合理定义与认识非常必要。政治活动中个体理性的追求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必将朝着群体理性发展[4]。具体来说,一方面政治博弈中个体参与者仅考虑自身情况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考虑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这是政治博弈互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政治博弈中个体理性考虑到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发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必须依托于某个群体。这促使多个个体形成一个联盟,通过联盟利益的实现,追求个体成员的利益最大化。那么,“理性”概念就不能单纯的定义为“完全理性”,而需要考虑复杂政治活动对个体“理性”的影响。这就要求对“理性”、“个体理性”、“群体理性”等概念作出合理与准确的分析。
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将使得从哲学角度分析政治博弈论的本体论前提成为必然,也势必引出更多有价值的政治博弈论的研究课题。
第二,政治博弈模型的优化与深入应用。政治博弈论是运用一套形式化建模的方法分析某些政治现象,以获得量化的结果,提高结果的可信度[5]。然而,作为政治博弈论研究对象的政治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形式化建模仅能刻画部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导致结果失真度的存在。这就要求对建立在数学与逻辑理论基础上的政治博弈模型进行优化研究,提高形式化模型的刻画能力。
近年来,政治学领域运用形式化建模分析问题的趋势逾发明显,该方法通过对复杂政治现象的量化分析,能够获得更透彻、更准确的结果。因此,人们运用政治博弈理论工具深入分析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将是一个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的领域[6]。
第三,更加注重防操纵的政治博弈研究。政治博弈主体可能采用各类方法操纵整个博弈过程,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政治活动中非民主、公平的存在。例如在选举中,利益主体为达到各自目的,形成多个利益集团,采取贿选等方式操纵整个选举。因此,如何运用政治博弈理论分析与揭示这些非民主的现象,建立防操纵机制将是今后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博弈论不断浸入政治学研究中,政治博弈论也将逾发成熟。一方面,它将更深入地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产生更多的实证研究成果,例如民主选举、群体决策等社会选择领域。另一方面,政治博弈论的实证研究成果也将促进其自身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使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将引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促使学科新的进展。
[1] 张峰.论博弈逻辑[J].学术论坛2006(3):37-39.
[2] 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Wesley Higher Education,1965.中译本:(美)安东尼·唐斯著,姚洋译.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Nolan McCarty,Adam Meirkowitz.Political Game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 (瑞典)乔根·W.威布尔著,王永钦译.演化博弈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黄正,唐晓嘉.政治博弈论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1):97-100.
[6] 曹明贵.构建和谐社会与山区经济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