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2015-03-26

关键词:武陵山少数民族传统

王 佳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武陵山区地处湘、鄂、川、黔四省结合部,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南落后地区、集约农业区与粗放林牧业区的过渡地带,处于承东启西、东靠西移的战略地位,经济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代表性。武陵山区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全边区46个县市有3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00余万,占地区总人口的56.2%,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人民用智慧与勤劳创造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本土文化,积淀着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及审美情趣,也创造出大量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具代表性。但由于地理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使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开发力度不够与过度开发态势并存的局面,需要认真研究。

一、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的紧迫性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保障和先决条件,文化发展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的质量与外延因文化资源与现代经济的高度融合而得到了显著提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清晰的当前,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必然。武陵山区多为褶皱山地,远离湘、鄂、川、黔四省中心城市,地域封闭,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加快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区政府的首要议题。而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成立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优惠政策的落实,武陵地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必然会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工业文明必将取代武陵山区传统的小农经济形式,而经济环境的巨变将导致地区文化面临着新的重组、整合和融合。

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面临新一阶段发展机遇的转型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地区形势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中能否承担起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而不被其它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所取代,已成为地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亟待我们深思。21世纪是生态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与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娱乐工具不断更新和进步,通信、交通工具等显著进步并逐步发达,使得武陵山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已大为改善,各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其传承与发展的内在文化机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武陵山区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武陵山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武陵山区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前推进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劳动文化,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健身性、大众性、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是武陵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应顺应当前武陵山区文化发展形势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任其随波逐流。清晰认识、科学评估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关系到武陵山区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武陵山区人民中国梦的实现。

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瓶颈分析

(一)复杂的自然区域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基础

武陵山区地处四省交界边缘,远离城市,地质结构复杂,地面切割强烈,土地瘠薄,山高路险,沟壑纵横,森林密布,岩石遍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武陵山区独特的聚落空间,这种独特的聚落空间与地理环境又造就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也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瓶颈。由于各少数民族聚落位置偏远、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武陵山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制约。

(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强烈的文化冲击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众多,地域漫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积累下来的非物质形态形式(如口述历史、民间传说、传统体育表演艺术等),也有少数以图像、文字、视频等物质形态存在的形式。但是,与全国其它地方少数民族一样,武陵山区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量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记载和保护,而逐渐被人们疏忽和遗忘。传统体育文化是武陵山区各少数民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选择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现代性,以及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市场越来越狭窄,正濒临着消亡的危机。当前,武陵山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不同于前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逐渐形成,许多人不再去认真领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意义,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崇拜和对本土传统体育文化的忽视,是制约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骥才所言的:“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三)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与研究程度不足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知识容量。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根植于武陵山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不但形式独特多样,且内容也丰富多彩,从这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体育法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传承。目前,武陵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不少建树,各少数民族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少数民族学会,致力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推广。然而,各少数民族学会的研究多集中在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的专门性研究非常少,零碎且不系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开发对策探讨

(一)确定开发与保护的重点,去劣留优,创新发展

文化具有传承性、包容性等特点,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文化是与当今社会发展不同步,甚至是不相适应和落后的,是需要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的。武陵山区地域广且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120多种,内容极为庞杂,对于其传承与开发要遵循“以点带面”的原则,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将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合起来,按照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时淘汰一部分不利于发展的、落后的项目,集地区之力筛选、开发武术、龙舟、竞渡、风筝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并将其打造为精品。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起源多是大众自娱自乐的民风民俗活动,缺少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也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就必须提升其生命力,融入时代的先进文化,而创新则是唯一的途径。在新时期,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避免单一强调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其它丰富的文化成分,不但要注重与本民族其它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还要吸收外来的和其它民族的先进体育文化成果,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

(二)树立市场观,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经济与文化相结合,既要尊重文化规律,又要尊重经济规律,脱离了文化和经济的市场也就脱离了观众。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不可能会存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没有了基础。因此,要注重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开发,实现体育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联姻,在市场化发展中求得开发与保护。

近年来,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力度,形成了湘西德夯的“鼓文化节”,铜仁傩堂戏表演和安顺地戏表演,重庆黔江的薅草锣鼓、秀山花灯与余家傩戏,以及湘西土家族的“千人共跳毛古斯舞”、施州苗族的“牛王节”等丰富的文化格局,将民族风格、节日风情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改变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利用率低的现状,树立市场观,则要乘着旅游资源开发的东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市场,紧扣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强化对其的市场化开发,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包装与推广,如高脚马、摆手舞、刀梯绝技、舞龙舞狮等,逐步开辟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化路子,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

(三)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

一方面,要丰富挖掘整理的方法,将参与观察、野外考察和现代科技手段等纳入到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中,改变过去研究零碎、不系统的状况,对部分原始文化风貌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调查,以最大程度地抢救搜集整理各少数民族频临消亡的传统体育文化。

另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科学的规划之中,加强科研立项,实现科学构建和引导。应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校开设民族特色体育班,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通过正确引导,改变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人群小及后继无人的局面。

第三,可以吸取国家和地区政府在保护自然环境和濒危动物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基地,如怀化的中国侗文化城与皇都侗文化村、湘西州的德夯民俗文化村与凤凰古镇等,不但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提升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名度。

此外,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应借助国家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政策契机,注重开发的同时加强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建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保护政策与措施,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严密保护。

四、结语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民族风格、风俗习惯和文化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保护与发展遇到了诸多新问题,如何继承、抢救、挖掘和整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能够尽早地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阶段,这项任务现今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落入俗套,流于形式,应确定开发与保护的重点,去劣留优,创新发展;同时要树立市场观念,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最后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 白晋湘.山寨经济发展研究 以武陵山区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 李兴平,李向阳,李旭阳.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38(9):86-87.

[4] 贺泽江.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6(2):32-55.

[5] 钟海平,田祖国.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1,48(8):43-47.

[6] 彭燕,朱慧玲.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的挖掘与数字化保存模式研究:以武陵山区土家族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52(10):43-45,49.

猜你喜欢

武陵山少数民族传统
武陵山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