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体系探微
2015-03-26邓磊
邓 磊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党的十七大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这项重大历史任务。青年大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群体,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进程,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成为忠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前,高校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路径是采取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形式化倾向凸显、实践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要有效破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难题,需要整体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高校团组织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党组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引领者
高校党组织要总揽全局、聚焦前沿,把握好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规律,认真做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想引领、队伍引领和组织引领,从而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卓有成效地在当代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想引领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引领思想信仰。高校党组织要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并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情感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推进理论武装。在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以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培训班多种形式宣讲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政策,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帮助大学生关注时政、了解国情、认清形势,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举办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行动自觉。一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二是要积极开展“中国梦·青春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组织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从而凝聚起青年大学生推进“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队伍引领
提高大学生发展党员质量。第一,要严格坚持党员发展标准,注重把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道德品行好的大学生团员作为党的重点培养和发展对象,引导优秀大学生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同时也要防止吸收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党;第二,要严格遵守党员发展的程序和纪律,严格落实发展对象政治审查,严格考察发展对象的政治思想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第三,要办好高校党校,加强党课建设,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水平。
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组织管理工作。一是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党组织、学生党支部要制订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规划,以党校党课为主阵地,辅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技能培训等形式开展党员集中教育,促进大学生党员不断加强自我政治理论修养、道德品性修养和纪律作风修养。二是要建立健全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完善“三会”(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制度、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党员党性分析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严明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
引导大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更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政治信念、永葆政治本色、经受困难考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做出表率。一方面要树立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展示优秀党员形象风采,为其他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另一方面要构建大学生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岗、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窗等平台,推动大学生党员在集体建设、学生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组织引领
着力加强党组织和党支部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一,要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创新示范建设活动,完善按学术科研团队、研究院所设置党支部,探索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其二,要选好配强学生党支部班子,重视选拔和培养优秀大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并加强工作指导和培训;其三,要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党支部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四是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在“服务学生、服务一线、服务社会”中,努力做到转变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
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健全党建工作格局。高校党组织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宣传、组织、人事、教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院(系)级单位党组织要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从而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迅速开展。另外,高校党组织要领导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最后,要把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水平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汇报、民主评议、绩效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落实工作基础保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是一项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工作,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保障教育工作的经费支持。要从硬件设施配套、师资队伍建设、党团活动开展各个方面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
刘延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3]这充分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对此,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成效。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实事求是地讲,当前高校中少数教师甚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缺失、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归根结蒂是缺乏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正人先正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以自己崇高的政治觉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为大学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宣传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确保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理论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理论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了解度、接受度和认同度。所以,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理论素质。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乃范”,自身品行端正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学生信服,也要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做出表率和示范,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守行规、担责任、讲师德、行使命、树正气”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养、涵养和修养。
(二)丰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避免空洞地、教条地、机械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要结合中国梦演进发展的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实际,实现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学,有效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要兼顾深刻性和通俗性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曾说:“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单纯是深奥难懂、冗长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反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从而达到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要谨防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教育落入庸俗的境界。
教学内容要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更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解读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措施,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并努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解疑释惑,增进共识。
(三)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
理论灌输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实现大学生从“被迫学”到“愿意学”再到“主动学”的转变。纯粹的理论灌输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效率较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理论灌输的同时更需要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和启迪学生理性思考,并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说服性教育,从而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价值认同感。
老师讲授与参与式讨论相结合,实现大学生从“受众”到“参与者”再到“组织者”的转变。课堂上师生间积极互动比老师单独讲授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灵活运用演讲、汇报、辩论等活动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并主动和老师一起组织相关讨论活动。
教材学习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现从“单一渠道教学”到“多样手段教学”的转变。充分运用影像、音频、课件等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新型媒体的传播手段来创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不仅可以增加课程传授的信息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课堂教学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实现大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 ”再到“筑牢信仰”的转变。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可以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知。而且,大学生在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可以自觉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高校团组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促进者
高校团组织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和实践阵地。高校共青团要紧紧围绕“‘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这两大战略任务”[6],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主体力量、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支撑服务,不断加强大学生对高校团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主体力量
加强共青团员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团组织的阵地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师生力量,通过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纪律作风等专题形式,使团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实现常态化,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团员政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大学生团员队伍建设。其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会等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大学生团员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加强学生团体建设。学生社团对于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以及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学生团体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团体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围绕政治理论学习研究,推动建立马列学习小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会等学术性社团;针对时政热点分析解读,鼓励建立青年政治研究会、政策理论宣讲团等红色社团;结合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倡导建立清风社、崇廉社、明德廉风学社等廉洁社团。
加强大学生骨干培训。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团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专题理论进修、工作技能学习、课外素质拓展等培训活动,提升学生团干部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养政治素养高、工作技能强、综合素质好的团学骨干。二是要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快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进程,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搭建实践平台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取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也是实现实践性的必要途径。缺乏实践性的思想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冲动和力量,而离开了大众化,实践性就失去了最为坚实的民众基础和主体力量”[7]。因此,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新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检验与运用的重要方式,又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团组织要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从实践内容上看,要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学术调研型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导向型社会实践;从实践主体上看,要努力协调个人实践、团队实践;从实践时间上看,要灵活开展周末分散性社会实践、寒暑期集中性社会实践和学期专业实习实践,从而逐步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另外,还要立足学校优势、结合地方需求、发挥青年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要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窗口了解民情、社情、国情,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并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舞台自觉践行“知行合一、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逐梦行动。“中国梦”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凝心聚力共建“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大学生的梦。高校团组织要坚持“激扬青春梦”、“共筑中国梦”的价值理念,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有理想的逐梦青年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科技支农帮扶、创业就业见习等主题的逐梦活动,竭力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一个收获知识、锻炼品性、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平台,致力于提升青年大学生为实现“青春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热情。
(三)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支撑服务
关心大学生学习成长。大学生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是实现自我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团组织要扮演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角色,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一是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并结合“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二是要关心解决大学生的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联系、关怀、帮扶机制,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优良条件。
指导学生团体开展活动。针对学生团体的发展诉求和困难,高校团组织要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是要加强思想指导,引导学生团体活动开展的宗旨、目标、内容契合于党的大政方针和理论政策,服务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要加强经费投入,支持各类学生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并营造潜移默化的传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勤奋求学的生活状态,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高校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方面,如围绕“向雷锋同志学习”、国际志愿人员日等内容,推进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围绕国庆、国家宪法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推进校园爱国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廉洁教育活动月,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等等。另一方面,要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的舆论宣传作用,切实抓好大学生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有效利用QQ、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积极宣传党的声音和理论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传递正能量。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html2007-10-5/2014-12-15.
[2] 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
[3] 张远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 切实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61.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6] 沈健平.高校团组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7] 罗会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