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中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历史定位

2015-03-26刘启春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知识产权制度

刘启春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力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达国家迎来知识经济的同时,我国却仍然处于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当前中国发展知识生产力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国情,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认真思考我国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一、当前中国知识生产力现状

当前我国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大致可以从知识生产力构成要素、运行环节以及运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生产力的构成现状

从知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知识型劳动者以及研究机构的质量与数量比之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更能从源头上反映当前我国知识生产力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型劳动者及研究机构目前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依然处于追赶阶段。在劳动力素质方面,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在研究和开发(R&D)人力资源比较方面,我国R&D人员的总数遥遥领先,但在相对量上,较之发达国家却远远落后;在人才培养与竞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流失严重,令人堪忧。根据由华侨大学主编2011 年8 月15 日发布的《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从1978-2009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人才总数分别为162.07 万人和49.74 万人,回国人员仅占总数的31%。[1]

(二)当前我国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现状

1、知识生产的现状

在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环节中,知识生产居于重要地位,因而知识生产能力意义重大,它是在未来经济、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知识生产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2011 年12月2 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2]报告指出,2001 年至2011 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排在世界第2 位。近年以来,尽管我国的科研产出数量增加迅猛,但在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SCI 论文国籍排名反映,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占据的比例分别是27.7%、8%、8%、3.7%。不仅只此,在衡量知识创新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方面,我国仅与韩国、台湾地区接近,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相距遥远,这种情况更加引人深思和令人担忧。以技术知识生产为例,知识生产能力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专利数目及其类型。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法的渐趋完善与有效实施,我国国内外专利申请、授予大幅增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方面,以每千名研究人员所拥有的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数量计算,2007 年,中国仅为22.4 项,而韩国和日本则分别达到412.9 和204.3 项。

2、知识传播的现状

大众媒体(尤其互联网)与教育是知识传播的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形式,互联网已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宽带成为我国知识传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与历史相比,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尚存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在宽带用户和网民数量方面,到2010 年6 月份,我国宽带用户规模达到1.13 亿户,网民数量达到3.63 亿,尽管绝对值处于领先地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数量相当有限;在宽带普及方面,家庭普及率达到21%,接近22.6%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普及率(约51%)的一半,且农村地区还不到4%,因而分布很不平衡;在宽带网速方面,OECD30国的宽带平均速率是我国的10倍,性能差距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知识创新,而且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在知识传播、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在宽带资费方面,我国宽带用户资费平均(ARPU)为78.8 元/月;而OECD30 国每用户平均仅约为24 元/Mbps/月(即3.77 美元/Mbps/月),偏高的资费支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宽带用户的发展和进一步应用。

影响我国知识传播的另一大制约因素是教育投入水平相对较低。根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1年12 月28 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 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66%。[3]这一比例甚至不及2006 年世界平均水平(4.57%)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24%),更赶不上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26%)。[4]可见,我国偏低的公共教育支出在很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能做出的战略贡献。只有借助于知识传播这一桥梁,知识的价值才得以提升和倍增。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血液”,知识的广泛传播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知识传播的功能与作用。

3、知识创新的现状

知识创新是知识生产力的核心与灵魂,从论文引用率以及专利等方面就可以判断国家的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 年12 月2日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2001 年至2011 年(截至2011 年11 月1 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 万篇,尽管排名世界第2,但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仅6.21 次,排名在世界100 名开外,与世界平均值(10.71)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是1000 多次。在知识创新的另一项指标——人均专利数量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知识创新主体方面,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在于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这些现状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对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大,必然导致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从而成果偏少。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销售额的0.13%,即使高技术企业也只占0.16%,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10。

4、知识转化的现状

知识转化尤其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大多以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科技(知识)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广泛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才能带来丰富的社会财富或者竞争优势。然而,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并不乐观。在2011 年9 月30 日北京召开的“2011 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会议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太远了。[5]显然,这种知识转化的现状是对我国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知识尤其科研成果不能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会浪费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会反过来影响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的动力的大小。

(三)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环境现状

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创新型文化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文化氛围等还存在影响、制约知识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

自1978 年改革开放尤其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伟大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法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需要进一步改革重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制等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等。市场经济制度方面的一些缺陷毫无疑问的会给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工作正在逐步完善。我国一方面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完善,另一方面还积极参与(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活动(条约)。尽管如此,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制度等工作仍存在诸多缺陷需进一步努力和完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地方性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与知识产权基本法律法规冲突的情况、立法层次不尽合理、个别立法存在超出我国实际情况等问题。几百年历史的实践证明,知识的商品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因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知识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生产力的运行不能缺少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

当今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科技创新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良好局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然而,由于观念、体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现实中诸多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和风气仍然存在,比如知识分子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矫正等等。显然,如果没有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以及良好的人文氛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动力、创新激情都会受到影响。只有提供良好的科研待遇,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摒弃权威意识,培养人人平等展开学术争论的学术氛围,创建包容、协作的创新风气,才能让科研工作者摆脱压力,在宽容、理解、尊重、和谐的环境中,以淡定平和、无私奉献、积极奋斗的心态从事科技事业。

二、当前我国知识生产力现状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知识生产力的现状大致是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知识型劳动者数量偏少、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储备不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差、科技转化效率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些现状与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撇开形成“李约瑟之谜”的历史原因不谈,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第一,当前我国知识型劳动者太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作为知识生产力的主体,高素质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因此,人才是制约知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制约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严重限制了知识生产力发展。在当前我国,人才状况对知识生产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导致人才相对缺乏等等方面。

第二,生产力整体水平偏低。知识生产力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但它必须要以一定发达程度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水平较低的生产力发展现状使得我国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缺乏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而且缺少足够的精神需求动力。因为人们的需求结构还主要的停留于物质需求方面,而对于较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尚欠不足,这样势必导致知识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的文化氛围等不够。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目前较低的工业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工业化转型尚未完成,资本欠缺导致资本积累的程度不高,因而,实现大规模的知识技术进步可谓困难重重。

第三,制度上的原因。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制度是知识生产力的运行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制度环境是影响我国知识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决定性因素。在新旧社会行为模式转换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制度变革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制度性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最大障碍。

在影响和制约知识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方面,经济体制最为根本。影响、制约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当属科技体制。

此外,受2000 多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距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相当遥远,过分强调分数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抹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户籍制度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成本,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知识生产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尚没真正建立;“按知分配”力度不够因而缺乏相应的激励作用;在科研服务方面,政府职能转型尚没真正到位,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化改革,为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三、当前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基本措施

发展知识生产力的战略措施,显然要围绕知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全面升级、提高来设计。它包括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生产力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发展知识生产力,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又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一)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变革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创新系统,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自主创新等等。一般来说,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保障,文化创新是根本,科技创新是关键,自主创新是核心。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是主体,高校、科研机构是源头,中介机构是桥梁。可以说,国家创新体系不仅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而且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摇篮,还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要构造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系。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和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方面,我们主要致力于以下几项工作:

1.转变政府职能,塑造创新主体

重新确定政府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职能与参与方式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首要任务,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政府将从过去“直接组织创新”的模式转变为“间接参与创新”的模式。具体来说,政府在科研方面今后要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服务等协调活动为主,以多种方式扶持、引导技术创新,从总体上规划和引导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促进经济与科技的有效结合,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所以,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力争克服过去那种从组织结构到功能结构自我封闭的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的僵化格局,推进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政府-研究机构-产业界”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整合与互动,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努力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使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被纳入到社会生产与分配体系之中,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

2.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是知识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所有权。近几百年以来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制度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说,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和推进,才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在人类日渐迈入知识社会的当代,知识正在以原子裂变的速度激增,知识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彻底改变了生产力的内部结构,还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制度就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从根本上说,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各种角度都已经印证和证实了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说,知识的商品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因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知识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当今我国盗版猖獗、假冒盛行,知识产权纠纷频繁发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善,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健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生产力健康、迅速发展。

3.加强自主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力

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经过30 年的较快发展之后,我国不能再走“技术引进依赖”之路。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不仅使得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且使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制约。实践表明,科技弱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和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不仅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增强竞争力,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充分发挥科技知识在传统产业统一中的桥梁与枢纽作用,实行知识产业龙头化,使科技知识现实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华和超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知识市场尤其科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我国通过这些年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在一定程度上,体制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存在,分散、重复现象仍然严重。一般来说,健康、良性、成熟的知识市场体系有助于促进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市场尤其科技市场不仅可以为项目、资金、产业和企业家提供对接、沟通、对话的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工厂的转化速度,还可以检验科技价值的大小程度。知识市场尤其科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成熟完善的知识市场有助于实现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科研经费配置方面,知识市场可以为科技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并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渠道,从而给供需双方带来可观的收益;在物质资源配置方面,知识市场可以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提供最有效的利用平台,从而有利于减少浪费、避免重复现象的发生;在科技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知识市场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解决科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资、中(介)等各个方面的对接与配套,实现人与物、技术与资本、管理与设备等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利用。总之,发挥知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知识产业结构,培育和完善健康、良性、成熟的市场体系。[6]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知识市场经济

作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竞争的焦点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提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贯彻、落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知识市场经济通过开发智力资源,用知识的增值功能带动知识的创造与认识功能,从而更加激发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享受;使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运用市场手段和现代信息手段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使知识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的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使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决定性要素,知识产业成为支柱型主导产业,知识运营成为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市场不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而且使之优化再生,使知识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7]

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工业上落后的国家来讲,发展知识产业能使它们逐渐摆脱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污染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借助知识文明尽快直接达到工业文明的繁荣,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有可能后来居上——既保持了回归自然的特色,又享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发挥知识产业的龙头作用,以知识化信息化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

总之,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体系,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努力培育和发展知识生产力要素,通过重视、培育知识型劳动者、知识型劳动资料和知识型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匹配、互为适应的最优化结构,以提高发展知识生产力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国30 多年经济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今后,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深化改革和完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推进全面改革,完善制度保障,理顺和培植知识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促进或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知识生产力决定着知识生产关系,知识生产关系是在知识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8]因此,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三重和谐,就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9]P385实践证明,当知识生产关系能够有效的结合知识生产力构成要素并使之发挥巨大作用时,知识生产关系就促进了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束缚或阻碍了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论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可见,当前我国在继续推进改革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有利于知识生产力发展的知识产权等制度环境,培育和完善现代知识型生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就是在既定的社会制度范围内,革除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为此,发展知识生产力,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的按知分配制度;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优化知识资源配置的市场制度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宜培养知识型劳动者的现代教育制度等等。只有构筑了适应知识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知识生产力才能健康、有序、良性、快速发展。

(三)完善教育体制,培育知识生产力主体

知识的本质在于创造,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否则,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幻想,因为“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10]P12教育、培训是培养符合知识生产力主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健全竞争的教育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说,知识生产力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由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因此,我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情,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巩固基础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建立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体系,力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一元化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人是知识的载体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因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知识生产力下尤其如此。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资本,人力资本是推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的资本,是起决定作用的资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群众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所以,需要我们力争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11]

(四)培养创新文化,塑造知识生产力发展环境

赵剑英教授指出,“当代文化已由一种隐性的力量,凸现为一种显性的新的实践力量。文化既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国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文化还是一种创新力,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12]创新文化是指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13]它包括创新教育观、创新价值观、创新精神、创新制度体系、创新行为规范、创新文化网络、舆论环境。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良莠不齐;西方文化尽管存在利己主义、重利轻义的嫌疑,但却强调理性,重视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塑造发展知识生产力的创新文化环境,就是要坚持贯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传统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原则,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排除不良文化干扰、弘扬优秀文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培养“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以及“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拼搏精神。

综上所述,对于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的我国来说,发展知识生产力,就是要强调与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与融合,[14]立足现实国情,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知识生产力发展环境,以培育知识生产力主体为核心,理顺和完善知识生产关系,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变革,[1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1]“ 移 民 热” 与“ 归 国 潮” 谁 主 沉 浮[EB/OL].http://www.china-up.com/newsdisplay.php?id=1424044,2011-08-17.

[2] 我国科技人员10 年发表国际论文83 万篇,平均 被 引 用 次 数 低[EB/OL].http://news.cntv.cn/20111203/120088.shtml,2011-12-02.

[3]熊丙奇.教育投入占GDP4%还要等多少年[EB/OL].http://www.sina.com.cn,2011-12-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需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9-30/3365935.shtml,2011-09-30.

[6] 周志太. 创建国家创新体系[J]. 发展战略研究,2008,(7).

[7]陈世清.科学范式转换与实践模式转轨——知识运营学与知识市场经济[J].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2004,(4).

[8] 康永超. 论知识生产关系[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张小明.科学发展观与生产力发展规律研究[J].学术论坛,2010,(1).

[12]赵剑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13]钟荣丙.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建设重心[J].系统科学学报,2008,(7).

[14]刘启春.知识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J].求索,2012,(3).

[15]龙迎伟.论马克思的生产范畴[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知识产权制度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