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5-03-26蒲小梅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达州红色

赵 娟 蒲小梅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赵 娟 蒲小梅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地方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挖掘和融入地域文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巴渠红色文化达州地域文化——巴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诸多优势特征,内容丰富,可为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优质资源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加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在方法、氛围、载体、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和完善。

巴渠红色文化;地方高校;思政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在当前国内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思索做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地域文化融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巴渠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厚重、丰富的优质红色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坐落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达州的一所地方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可以在充分挖掘巴渠红色文化内涵,利用这一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一、巴渠红色文化之概述

(一)巴渠红色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历程中,由于各个地区在地理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历史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而不断发展和产生地方所独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地方意识、情感,人生、价值观。达州是渠江、嘉陵江流域的中心区域,也是川东北地区的中心区域,达州的区域文化就是巴渠文化。巴渠文化的主要内涵,概括而言就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姿的宗教文化以及繁荣缤纷的现代文化”[1]。

巴渠红色文化在巴渠文化中占据有重要地位,它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读。前者是指在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尤其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达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征程和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化。后者则是指自中共四川省大竹县特别支部成立以来,由达州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光辉历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达州特征的先进文化结晶。

(二)巴渠红色文化之特点

红色文化本身固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共同特性,巴渠红色文化也不例外。它还拥有自身的其他特点:

承继性或者连续性。指的是巴渠红色文化所涵盖的时间很长,贯穿几个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大革命(1924-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1937)、抗战 (1937一1945)、解放战争 (1945-1949)等几个时期。达州社会各界群众在党和红军的坚定领导和正确指挥下,在明确革命方向和动力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风起云涌般的学生、工人、妇女、农民革命运动,不断充实、巩固和壮大川东游击队,大力支持配合红四方面军,建立和扩大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

丰富性。巴渠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留下诸多物质留存和精神表达。一方面,是那些饱经岁月洗礼和风雨沧桑的革命纪念地,战场遗址、重要政治军事会议遗址,党和军队的领袖的故居、旧居,专题性的纪念馆和陈列馆,先烈使用过的遗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达州市区域内计有5处革命陈列馆、纪念馆;500余处革命遗迹;3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95件馆藏革命文物。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红军文化陈列馆等。它们是巴渠红色文化的亮点。另一方面,巴渠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革命理想信念、理论、精神、优良传统、红色诗词歌曲戏剧曲艺等等,其精神形态的影响与物质层面的影响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巴渠红色文化可谓是四川文理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宝贵资源。

二、巴渠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为巴渠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和契机

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巴渠红色文化而言,意味着:

1.推进巴渠红色文化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思政教育关键在于其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具备吸引力、感染力,是否能取得实效,可以且应当利用巴渠红色文化来丰富思想政治的内涵和形式,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巴渠红色文化。在这个方面,四川文理学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部分成果,例如编辑出版思政教育校本教材《红色巴山——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促进巴渠红色文化的研究。凭借丰富的巴渠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巴渠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弥足珍贵,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一些研究,例如四川文理学院就专门成立了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巴文化研究所,后又整合资源,成立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助推巴渠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巴渠红色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资源

巴渠红色文化可以为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实地素材和条件,以及鲜活的教育案例。例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王维舟纪念馆、石桥列宁街、张爱萍故居“神剑园”、李家俊故居等,都是可以开展思政教育并能确保实效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巴渠红色文化作为地方高校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主要因其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使思政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目标地方化,根据巴渠红色文化特点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巴渠红色文化因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历史及其历史实践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素材。通过对巴渠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广大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它的内涵和真谛,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感受红军精神、大巴山精神,并培养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方法

毛泽东曾有著名的“过河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这里的桥或船,指的就是方法、途径。巴渠红色文化之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为“过河”提供了一座更加便捷的“桥梁”。

1.积极开展巴渠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文化是来源于历史,根植于生活的,巴渠红色文化亦不例外。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大力宣传巴渠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对巴渠红色文化产生深厚兴趣,并据此去深入了解其内容,使其心生感佩之情,如此,以其实现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要系统地综合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讲座、授课、谈心等不同形式进行。要运用传播媒介和舆论工具,宣传巴渠红色文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2.走近巴渠红色文化进行实践教育

实践性,是巴渠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在实践中体会巴渠红色文化,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价值观念,效果更佳。要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研等活动。四川文理学院科技处每年都有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每年都进行大学生思政理论及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这为学生提供了平台和机遇。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巴渠红色文化的整理和维护,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红军在战斗中所体现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3]的红军精神。这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二)大力培育巴渠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良好氛围

氛围,或者说外围环境,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地域文化——巴渠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氛围,是指“与利用地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对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观和价值道德观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4]。地方高校在促进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增强学生凝聚力方面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对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1.地方高校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公共活动,都需要相当的物质保障,思政教育亦如此。适当的经费是确保思政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地方高校本身就与其他高校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加大投入,思政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不断加大思政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确保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环境

“人文环境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形式,良好的人文环境的营造,能够极大的促进地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使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5]。因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切实效果的必备条件之一。四川文理学院内有专业的巴渠红色研究机构,相当的研究成果,外有诸多的巴渠红色文化资源,在这样一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于巴渠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熏陶下,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将环境中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优良作风践行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三)充分利用巴渠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媒介

在运用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巴渠红色文化不仅是思政教育的内容,还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形式,可以直接承载思政教育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国家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例如巴渠红色文化的物化载体,我们前文所述及的达州境内的革命陈列馆、纪念馆、革命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多的馆藏革命文物等。四川文理学院地处原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主战场达州,有着充分的条件可以利用好这些物化载体。

巴渠红色文化的活动载体,如走访、参加革命纪念馆、革命先烈故居,瞻仰烈士陵园等。通过参观访问,使大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其历史,更形象地认识革命先驱的光辉事迹,从而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政政治觉悟,实现思政教育目的。开学习会、办研讨班、实地考察等都是它的活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渠红色文化的传媒载体,如红色歌谣。柏拉图曾说:“在教育中,我们对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在浩荡的革命历史长河中,四川人民形成了很多好的红色歌曲。这些歌曲题材、曲风、旋律各异,但都真切地反映了时代主旋律。红歌中富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旋律优美动人,歌词刚劲有力,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红色歌谣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常有效的载体。

(四)加强巴渠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人员建构

建构一支素质高、有耐心、服务意识好、经得起考验、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思政教育队伍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组织保证。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无条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成为合格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要实现这一点,一是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加强培养思政教育工作者;二是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综合综合素质高的教育队伍。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时势需要,定期修订和完善有关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各项方案。构建和完备相关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四川文理学院近些年来不断加强校内软硬件建设,力图为教工提供好的条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他们也面临着诸多不良社会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例如西方文化思潮、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四川文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巴渠红色文化资源,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巴渠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结合,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载体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展望未来,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国家对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其的挖掘、开发、利用会进一步提高,这无疑将大大促进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陈立权等.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巴渠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4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

[4]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5.

[5]万高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责任编辑:朱小宝)

10.3969/j.issn.1009-2293.2015.06.023

G 127

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5)06-0079-04

赵 娟,四川文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蒲小梅,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教师。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达州红色
红色是什么
吉尼斯世界纪录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红色在哪里?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追忆红色浪漫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