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天津优势与对策

2015-03-26唐家龙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天津优势

■唐家龙

问题的提出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由此,引发了又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高潮,在三地出现了一系列探讨如何协同和各地应当怎么干的声音。然而,这些举措缺乏对重大战略的深层认识,缺乏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的探讨,中央政府所关注的“一亩三分地”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回应。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壁垒至关重要。

基于此,我们认为,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需要从思想高度、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本研究希望在这方面有微薄的贡献。研究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第三部分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认知,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做出初步判断;第四部分探讨天津在协同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第五部分提出天津在协同发展中的发展对策。

文献回顾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维度,已经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区域间,存在着不同的行政主体或利益主体,主要是大大小小的城市主体。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在此背景,如何加强国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是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陈剩勇、马斌,2004)。

当然,可以观察到的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紧密的行政区域,如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三角,以上海为首的沪浙苏长三角,而京津冀或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显得并不那么紧密。这些区域增长三角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同样存在着行政壁垒和利益冲突,行政区间“一亩三分地”问题明显。王健、鲍静、刘小康等(2004)认为,这种冲突本质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他们提出了政府范式转变的思路,使政府从统治者向治理者转变。以长三角为例,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2002年就在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信息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合作、生态环境治理、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中形成了共识(马斌,2004)。这些共识转化为区域共同的实践,为区域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环境。

尽管如此,无论是珠长角还是长三角,都只是我国辽阔大地上的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代表,虽然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区域合作较为顺畅,但从国内来看,不同行政区划的区域间过度竞争、合作不足是最典型的表现,从而出现区域产业同构、地区贸易封锁和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现象(李伟、夏卫红,2011)。从京津冀区域来看,这些现象依然严重。京津冀内部差异没有随着改革进程缩小,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2008)。北京作为我国首都,集聚了最优质和丰富的战略性资源,如人才、信息、科教等资源;天津作为直辖市和传统的工业城市,拥有相对丰富的科教和人才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河北则对京津进行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成为北京巨大虹吸效应的最大受损方。孙翠兰(2007)指出,近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障碍,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原因都存在。归根来看,政府在中宏观的管制和微观市场的越位、失位、缺位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不充分的原因所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同构、产业链断裂、经济梯度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困扰着三地的共同发展(蒋满元,2008)。当然,建国以来,由于城市政府间行政等级制的影响(李伟,夏卫红,2011),在北京作为首都的巨大磁力效应下,津冀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滞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是重要的原因(唐家龙,2010)。而北京由于累积的优势形成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日渐拉大了与津冀尤其是河北的距离。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王红茹,2011)。

陈剩勇、马斌(2004)认为,在中国的体制下,为了促进区域一体化或合作,政府间合作是重要途径。李伟、夏卫红(2004)提出了府际治理的概念,意图通过各级政府间为执行政策、解决跨区域公共问题与提供区域公共服务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互动机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并提倡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来解决行政壁垒问题。蒋满元(2008)建议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行政区划升格、合并破解行政壁垒的手段之外,王健、鲍静、刘小康等(2004)提出了复合行政概念。即,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过交叠、嵌套形成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区域间的一体化本质上体现为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载体,与资本、信息等紧密相关,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依靠人力资本的配置与优化,突破区域边界效应,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张树建,2012)。

如何实现京津冀区域更高水平发展?从区域合作演进的历史看,观念、体制和利益是迫切需要突破的三道坎(马海龙,2009)。利益被海稳(2009)认为是阻碍京津冀合作的第一因素。从发展的路径看,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培育一体化市场和加强环境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韩士元、唐茂华,2005;蒋满元,2008;吴良镛等,2013)。在区域合作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常重要。协调好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关系,关键在于逐步形成有利于协调区域利益的制度安排(韩士元、唐茂华,2005)。需要加强区域规划,并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彭永芳、谷立霞、朱红伟,2011)。陈红霞、李国平、张丹(2011)以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针对冀区域城镇和交通体系,提出了“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整合构想。

区域发展和合作中,产业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能重复产业趋同的传统路径。京津冀区域要素一体化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条件,祝尔娟(2009)认为,实现产业集聚、扩散、整合、链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赵黎明、张莉(2011)指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具备结构调整的驱动力、技术创新的源动力、通讯交通的支撑力、成本攀升的推动力、制度层面的契合力。杨连云、石亚碧(2006)指出,京津冀区域必须实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京津应该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河北省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现代化的重化工产业和制造业。建设京(廊坊)津塘高科技产业带是京津冀经济合作的重点,这与一系列研究的呼吁相契合(如于永达,2003;李勇,2004;赵黎明、张莉,2011;李春成、唐家龙、马虎兆,2013)。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2008)从北京功能定位出发,提出北京应当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发挥要素集散、发展服务、辐射带动和区域创新等四项功能。当然,他们关于北京建成区域创新基地、人才培养输送基地、产业升级和转移基地、物流产业发展基地的提法也反映出北京功能定位与发展手段存在严重错位。

京津冀地区被认为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区域(如韩士元、唐茂华,2005;张树建,2012)。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被国家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2013年,习近平考察天津提出京津“双城记”,随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三地协同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意义的再认识

(一)国家层面意义再认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本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张云、窦丽琛、高钟庭,2014)。习近平提出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立足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从实践上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这与前述的研究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但更加的全面和系统,对于协同的方向有了更加具体的指向。我们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区域、面向生态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面向中国未来、面向新型城镇化、面向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从三地现实来看,京津冀两市一省,环京津有大片贫困人口,共同受到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区域协同、生态问题是国家战略最直接和表象的基点。但进一步看,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

首先,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中需要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人均GDP中上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并不尽如意,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还很稀缺。经济形态上,北京服务业产值占优,天津工业进入发展后期且工业制造占优,河北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京津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中关村拥有堪比硅谷的创新创业资源,天津拥有雄厚的现代制造能力,但中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还受制于人,还没有涌现出一批与经济总量地位相当的国际知名品牌,因此,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京津冀尤其京津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对实现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京津冀拥有过亿人口,两个超大城市和若干中型城市,但北京作为首都,出现了功能布局拥堵的大城市病,河北却出现了人才短缺和流向京津的人才输出现象,城市对要素聚集的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在京津冀地区得以完美展现,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群的布局,对全国而言则压制了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如何探索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群布局、城镇化发展、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化,作为北方地区的京津冀如何破局,对于中、西部地区能够起到更多的表率作用。

再次,对全面深化市场、政府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创新驱动发展、城镇化都离不开改革的全面深化,尤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一只看得见的手和一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才能理顺,不让看得见的手阻碍了看不见的手,阻碍竞争,不让看不见的手瞎摸导致资源误配或配置缺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而北京和天津,尤其是北京正是中国行政力量最集中的地区,河北由于距离权力中心最近,也直接感受到了行政力量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向权力中心的最直接的进击,向市场最直接的呐喊,需要建设一个“强化市场”作用的新型政府,使政府在合理边界内发挥作用,根本在于保障无形之手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秩序。

(二)实践层面意义再认识

京津冀两市一省,多年来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一直是竞争多、合作少。虽然近年来三地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增长,三地经济总量跨越了5万亿的门槛,接近于韩国的经济总量。但两两之间(更遑论三者之间)在产业互动、资源对接、要素流动、服务共享、生态共治等方面却进展不大,甚至出现了交通线在两地间的“最后一公里”现象,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管“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北京认为“我就是中央,大家都该为我服务”,天津出现“我是直辖市”思维、河北出现“等靠”思维,长期制约束缚了三地的协同共赢。

当前,三地政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天津主动作为,与北京、河北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人才流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取得了制度上和实践上的进展。近期,三地消协又联合提出了通信一体化的呼声。这都是可喜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总结并细化落实。

合作实践取得成功,得益于3个因素,这3个因素正好体现了当前深化改革的触发点。一是主动克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用实际行动跨越行政边界,尤其是京津克服了高人一等的自大心态和城市“情绪”,当老大的心态得到节制;二是切实寻求共同的关注交通、资源、要素、环境等问题,利用共同的聚焦催生共同的行动构想;三是将利益机制导入是三地合作实践的重要驱动因素,是三地北京的溢出效应和疏解首都功能是一体两面,天津、河北的承接和自我改进同样如此,针对污染的联防联治更是三地问题和利益的直接关切。

(三)天津层面再认识

首先,要清醒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点不是在同一水平、同一维度上的发展,但是在未来却是在同一时间和实践维度上的发展。基点不同,意味着不能盲目地将北京的现在当成天津的能力,意味着不能将北京的未来当作天津的未来。北京在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方向上与天津有很大不同。因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四个立足”的要求,将天津摆在立足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立足区域优势、立足合作共赢的基础和现实条件下,明确天津的定位和优势,着力发展天津、融合京冀,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其次,要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的意义。天津作为国家定位的“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在三地协同发展中,处于一个居间的地位,京、津、冀,天津正好在字面上位于其间,而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可以把这叫做“居中”优势,既有追赶的压力,也有领先的优势,同时具备内生增长理论中的蛙跳优势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的相对优势。北京的功能定位和首都功能的疏解,天津因为居中优势将成为京津冀协同的有效受益者。

再次,要明确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与京冀的差异性目标。天津与北京是错位发展,与河北相比是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天津在京津冀发展中,目标是成为世界级(至少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现代制造中心和世界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实现这样的目标,本质上是要保证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持续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创新驱动力,就是持续创新和创业。这就要求天津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和创业两手都要抓,还要让政府和市场合起手来抓,要在创业上增强创业资本引导,在创新上增强价值实现,在产业上增强现代制造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和创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就业、收入、生态的三类可持续发展。

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六大优势

天津具备什么优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什么叫优势,英文叫advantage,也叫有利条件,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从天津在协同发展中求发展的角度来看,那么天津就具有相对于北京和河北有利的条件。具体而言,这些相对有利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六大表现。两大方面是软环境优势和硬环境优势,软有三大表现,是发展能动优势、人才吸纳优势、制度环境优势;硬有三大表现,是综合交通优势、发展空间优势、产业吸纳优势。硬优势就好比软优势的身体,软优势好比是硬优势的翅膀,软硬成龙配套相互结合,才能在京津冀协同中起飞,实现天津在协同中的大发展。

发展能动优势主要体现为,天津市委市政府清醒而充分地认识到了天津在国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出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域牵头行动,充分调动了全市各部门、各区县的积极性,将联合、融合、协同的观念深入烙进了微观个体的思维体系,转变成为了具体的行动。近两年,天津已经用行动实践做出了充分的注脚,借重首都资源、与河北的高层对接,在促进三地合作上突破了建国以来的历史限度。区县作为能动的主体和直接的受益单元,将能动优势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个可以检验的现实就是,天津当前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谁(区县)在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发展的成效越明显,纵向比较变动越大,自身的能动作用也就越显著,反过来说能动性与发展的成效正相关。而从各区县经济规模近年来的增长变化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才吸纳优势主要体现为,天津正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天津在科教资源上非常丰富,在吸引人才时,具备相对容易的人才准入门槛,相对优势的人才就业、创业空间,拥有一批正在崛起的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在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略显滞后的情况下,对吸纳高水平人才和海外人才时更容易得到认同,在北京严控人口总量下,拥有较北京、河北更大的弹性和吸引力。这一点,对于转北漂人才为“津地”人才尤其重要。天津需要进一步构建吸纳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制度。

制度环境优势主要体现为,天津的制度环境正在向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转变。全市正在营造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尊重创业、引导创业、促进创业、成就创业已经成为天津近年来最巨大的改变。天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企业注册的时间大幅降低,一条龙式的行政服务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全市大范围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综合交通优势主要体现为,天津的陆海空综合交通体现正在成型,天津港和机场成为全球物流的一个新枢纽,正逐步成长为区域性和国际性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滨海国际机场扩容,天津港正成为国际游轮惠顾和国际货运物流的要地,首都第二机场将成为津冀发展共同的推动力量;天津市区、区县与京津冀、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已经拥有丰富的高铁、高速往来线路,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将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有利于资源交互、货物交换、人才交流的国际化港口城市。

发展空间优势主要表现为,天津是一个拥有较多可转化用途和提升租值的盐碱地,这将为天津吸纳“北漂”提供广阔的空间。过去几年来,天津加快了产业发展空间的布局和规划,在滨海新区兴建了于家堡商业区、中新生态城,在市区、四郊区县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商业楼宇。自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园区兴盛发展起来,已经具备了容纳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空间。辅之以天津在户籍准入、教育资源(大学升学率)、交通配套、政府能动优势,空间优势将成为北京功能疏解下的最佳切入点。

产业吸纳优势主要表现为,近年天津依托传统的工业基础,大力推进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转化和制造能力。面向科技经济结合,天津建设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具有引领性和支撑性的科研创新研发大平台,为人才吸纳、产业发展、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一个不断优化的载体平台。依托不断改进的制度环境、完善的交通体系、市级和一大批区县乡镇科技园区和科研创新平台以及优秀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将为吸纳和聚集大量的创新性企业提供便利的营商环境、发展空间和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支撑。

实现天津在京津冀协同中高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居中优势成就天津人力科技产业优势

天津居中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一是与北京的协同中取得相对河北的优势,二是与河北的协同中取得相对于北京的优势。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与“居中”优势的两大方面六大表现直接相关。例如,在市科委、有关区县共同的能动和协调下,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与天津武清、北辰、宝坻、东丽、滨海新区等5个区县商定共建五大创新社区,西青区成功吸纳了一大批北京大红门相关商家。各部门、各区县的能动优势、户籍与科教配套优势、营商环境等优势,加上天津具有的综合交通、发展空间、产业吸纳的硬环境优势,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天津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利用这种居中优势,逐步使天津在国家定位和布局中确立自身的地位和特色,这样一步一步缩小与北京在创新和创业上的差距,而用好自身的软硬环境优势,直到最终消除天津相对于北京、河北的居中优势,使天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在产业链、创新链中占据独特的优势,成为科技领先的发展实体。

首先要积极积聚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天津是人口近2000万的特大城市,但人力资源充裕度、经济发展的活力度与北京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北京目前进入限制人口进入的发展阶段,但整体来看,限制人口是不可取也限不住的。天津决不能从限制人口规模来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天津已经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省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趋于下降。而任何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求发展的根源在于人口尤其是人才的聚集。人才就是经济活力,人口就是消费能力。因此,放大居中的户籍、教育资源优势,大力放开外地人才落户天津的户籍限制,将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管人才、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才等落户天津,应当作为重大发展举措。

其次要依托特色产业和科研创新资源谋求发展。天津科教水平看似很高,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并不多,尤其是本土出产、国际甚或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产品品牌屈指可数,天士力、红日药业、瑞普生物等是民营经济活力的有限代表。本土创业还在培育、发育进程中,而整体上推动天津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重首都资源,大力引进吸纳北京和海内外的创新创业人才,将优秀的科技项目、前瞻的创业投资聚集到天津的科技园区。在这方面,沿京津高铁、高速沿线至天津港的区县、科技园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京津同城效应将助推北京功能疏解、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

以空间、人才、产业、组织四个维度编织天津未来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系,引导天津向现代制造中心、北方经济中心转变。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的过程,发展的导向就是充分赋予北京资源在天津寻求相容利益的机会和并付诸现实。这同样离不开经济人成本--效益分析的更改抉择,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大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形成相容利益机制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主旨在于改革,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系列关于市场化的研究也表明,市场化程度与区域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于刚、鲁红英、陈莹莹,2008)。在1998-2001年,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6.2%,在加入WTO后的2002-2005年贡献达到10.8%(康继军、王卫、傅蕴英,200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推进,政治资本(以党员身份为表征)的就业收益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刘和旺、王宇锋,2010),当然这里面显然忽略了贪腐行为对发展蛋糕的攫取。正因为看到政府的“无所不为”和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一届政府决定将市场的作用更加明确地予以肯定和表述,提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是还市场经济以根基,目的是将错放在市场中的手拿掉。因此,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政府职能转换,做到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张晓晶,2004)。从理念上看,这符合构建强化市场型政府的观点。所谓强化市场型政府(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是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提出的概念。他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提出,市场经济国家繁荣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界定清晰得到保证的个人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二是这种权力不可被剥夺(奥尔森,2005)。

具体而言,包括:明确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的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交集。按照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的作用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同时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规则,完善规则,维护规则,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修订规则。京津冀协同发展,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立足和七个着力,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具有公共性的综合规划、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负有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对于区域产业升级和融合负有引导功能。例如,产业布局调整、食品安全标准、大气和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等,政府的责任在于完善规范,企业的责任在于按照标准提供产品与服务。政府和市场行动的准则是,法无禁止市场任我行,法无规定政府不涉足。

在这一规则下,天津要充分调动居中优势,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上做好基础与配套,将综合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的配套做到实处。尤其是各区县和功能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践行者,要优化服务体系,化居中优势为市场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县域经济面向园区经济、集群经济、生态经济发展。

(三)发挥能动优势持续构筑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长远来看,要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要在协同发展中确保天津的更好发展,还需要践行一条更重要且需要长期践行的实践活动,即:持之以恒地构筑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持续增长原动力。在协同发展中要确立天津持续发展的根基,持之以恒地构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

北京中关村之所以能够媲美美国硅谷,甚至在新一代移动互联产业发展中具备一定的引领优势,根基在于创新创业已经植根于中关村的一系列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中,车库咖啡、创新工场、36氪、创业邦等一大批富于冲击力的新产业、新项目、新产品孵化组织,将人才+技术+资本(产品的创业模式演绎得鲜活生动,成效叠现。

天津的武清区毗邻北京,京津高铁20分钟左右车程,与在建的首都第二机场近在咫尺,在当前北京功能疏解、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吸纳北京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资本上将有机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天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先行表率作用,进一步吸引一大批优质的科教资源(分校、分院)落户武清等京津唐科技新干线沿线,如果能够加大引进李开复创新工场分部、徐小平等风险投资人入驻孵化器,在协同发展中要确立重点优先发展的产业,持之以恒予以倾斜性支持,在人才引进、项目扶持、创业资本投入上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力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3-5个世界级的企业品牌——天津造,从而实现国家对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中心和研发转化基地。创业和现代制造将为天津的发展插上持续腾飞的翅膀,武清和滨海一体两翼、各区县联动,做强县域经济和产业群落必将带动天津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资料

1.[美]曼瑟.奥尔森著,苏长和译.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曼瑟.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陈红霞,李国平,张丹.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v.18;No.122(11):74-79.

4.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01):24-34.

5.韩士元,唐茂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重点及政府作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04):10-14.

6.蒋满元.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选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v.8;No.32(04):12-17.

7.康继军,王卫,傅蕴英.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9,v.26;No.211(05):33-40.

8.李春成,唐家龙,马虎兆.建立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设想及建议[R].内部刊物,2013.9.

9.李伟,夏卫红.城市群府际治理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v.13;No.151(05):85-89.

10.李勇.发挥开放开发的先行优势推动京津塘科技新干线的建设[J].管理评论,2004,(10):3-4+11-63.

11.刘和旺,王宇锋.政治资本的收益随市场化进程增加还是减少[J].经济学(季刊),2010,v.9;No.37(03):891-908.

12.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J].经济前沿,2004(10):15-18.

13.马海龙.历史、现状与未来:谈京津冀区域合作[J].经济师,2009,No.243(05):16-17+19.

14.孟广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No.177(06):1-4.

15.彭永芳,谷立霞,朱红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v.50;No.444(15):3236-3240.

16.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No.150(03):18-21.

17.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No.98(06):19-24.

18.唐家龙.天津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十大关系[J].天津经济,2010,No.195(08):25-31.

19.王海稳.试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No.176(04):93-95.

20.王红茹.给北京一条出路“首都经济圈”全解密[J].中国经济周刊,2011,No.608(29):24-31.

21.王健,鲍静,刘小康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03):44-48.

22.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

23.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04):74-80.

24.于刚,鲁红英,陈莹莹.市场化指数与人均GDP关系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No.147(03):16-18.

25.于永达.京津塘优势技术经济带发展战略[J].管理评论,2003,(08):14-16.

26.张树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27.张晓晶.中国市场化进程报告: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J].管理世界,2004,(03):5-13+155.

28.张云,窦丽琛,高钟庭.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路径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14,v.28;No.237(02):95-97+2.

29.赵黎明,张莉.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动力基础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1-16.

30.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v.29;No.136(06):881-886.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天津优势
如果天津有“画”说
矮的优势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画与话
天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