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2015-03-26贾小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贾小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贾小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创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所要求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

一、“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35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七届代表大会,这七届代表大会的主题始终贯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不变的红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报告题目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题目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题目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题目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题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题目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题目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出发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必然、理论必然和历史必然。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谈话中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这何等坚定的信念和制度自信。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告诫“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要靠发展。”他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邓小平的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首先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邓小平曾经说:“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意义和力量源泉。今年2月,他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共迎新春并发表讲话,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他在陕西调研考察时指出,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四个全面”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创新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准备了基础。我们一方面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一以贯之的大局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要认识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战略创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显示了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智慧,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创新。这个创新,经过两年多时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个全面”、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从“四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个全面”

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标志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十六、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决定性阶段。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后,围绕制定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论述“三个全面”。

2014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决定起草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意在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必须从“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中全面认识和推进依法治国。

10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10月28日,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11月1日,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12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这三个“全面”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更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提出和阐述“三个全面”及其逻辑关系,表明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对如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全面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

(二)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样一个表述,从“三个全面”发展到“四个全面”。

为什么会从“三个全面”发展到“四个全面”?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八点要求,把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聚焦和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作为领导核心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

(三)从“四个全面”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今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正式提出并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个讲话,把“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揭示了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的内在逻辑关系,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他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他强调要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文明的活动灵魂。战略思维本质是哲学思维,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问题,必须依靠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集体学习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理论,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论述了我们的改革为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2015年1月,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提出和论述“三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到提出和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贯穿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所要求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责任编辑:刘亮红)

A8

A

1009 -2293(2015)03 -0022 -03

贾小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DOI】10.3969/j.issn.1009 -2293.2015.03.006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