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历史观
2015-03-26高翔莲
高翔莲,曹 阳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观点与看法。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在历史的基本问题上,特别是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提出一系列的新观点、新看法。习近平的历史观集中反映在他的一系列讲话、谈话、演讲、批示中,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敬重历史,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敬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的基本历史观点。习近平满怀对社会历史的敬重,客观总结与评价了中华5000年历史、近代中国110年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改革开放30年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史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中华5000年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史。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1]习近平列举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发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累累硕果;列举了包括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他说,中华五千年创造了从诸子百家到“三民主义”等诸多重要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这是今天中国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支撑中国人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精、气、神。习近平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近代中国110年历史是一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史。习近平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民族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3](P35)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面前从未屈服,“为改变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4]中国人民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寻求国家民族出路的艰辛探索史。
第三,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习近平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结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世所罕见。”[5]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通过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史,是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90年来,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6]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第四,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成就。习近平指出,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壮丽篇章,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事实也正是这样,从1978年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636463亿元,经济年均增长近1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年创造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来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7]对照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拉美国家的发展陷阱、西亚北非国家的社会动荡,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针对有人别有用心对改革开放前后30年相互否定,习近平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前后30年前后相继,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3](P22)不能用改革开放后30年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后30年的历史。
在习近平看来,一个不敬重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一个不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从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获得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国人民要善于认识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尊重历史,客观评价人民、政党和领袖的作用
政党、领袖、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试金石,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关于政党、领袖、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共产党执政的根基。习近平常说,“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涉及的是党群关系的基本问题。对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有自己的理解与解读: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共产党人要解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奔群众之所向,乐群众之所乐,把群众幸福当作自己事业的检验标准和一生的追求。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离不开人民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同群众交朋友,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了解民情民意和发扬民主的基础上。
其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结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教训后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危险。“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9]习近平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012年12月,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完成伊始,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就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山东菏泽考察期间,习近平给市、县委书记语重心长念了古人留下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10]习近平认为这副对联一语中的,道出了为官者的思想境界、官与百姓的关系。他说,共产党人来自人民,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在黑云压城城欲摧时,做到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在习近平的历次讲话中,“人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在习近平的人生经历中,人民与他密不可分。1968年,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农村插队,担任过大队支部书记。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分配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82年,他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河北正定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在习近平人生成长经历中,接触过很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个体户等各行各业的人民,接触过很多中国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困难户。在农村和基层的历练,使他真正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十八大以来的两年时间里,习近平用了近60天时间在全国16个省区市展开考察调研,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其三,领袖从人民和实践中产生,对历史具有推动作用。习近平指出,领袖从人民和实践中产生,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袖“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事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9]针对社会上全盘否定毛泽东的社会思潮,习近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作用。他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1]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毛泽东的这些伟大贡献,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不会熟视无睹。
习近平非常注重温习党的领袖的人生足迹与党的光辉历程。2010年以来,他曾先后参观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彭德怀等故居,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足迹;到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西柏坡纪念馆、古田会议旧址、延安中共七大会址等,缅怀党的光辉历程。2012年12月,习近平重走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之路,以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其四,领袖是人不是神,也会犯错误,对领袖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尽管领袖人物拥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卓越的领导才能、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对认识的制约,领袖也会犯错误。对领袖功过的评价,对领袖错误的分析,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我们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和邓小平一样,习近平认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对毛泽东的错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
习近平认为,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固然重要;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同样重要。习近平十分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启示。
第一,学习历史,可坚定信仰,认识规律,汲取智慧。
学习历史,可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4]才能从党的辉煌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前进的强大动力,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学习历史,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强调,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成败建立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3](P405)
学习历史,可以获得治国理政的智慧。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面对新世情、国情和党情,只有不断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才能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习近平提倡学习古代“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他非常赞成“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的执政理念。[11]习近平非常善于从历史中获得治国理政的智慧。他引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论述依法治国,引用苏轼《范增论》谈论反腐的重要性,引用《格言联璧》强调党的组织建设,引用郑板桥诗句强调民生,引用《管子·霸言》谈论处理国家关系。
第二,学习历史,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得启示。
习近平认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过程中,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得启示: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习近平在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之后语重心长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3](P36)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物质文化基础的根本途径”,[12]发展是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有问题困难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3](P41)
启示之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12]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叫出来的。只有埋头苦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才能实现;其二,共产党人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14年3月,习近平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强调,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13]
启示之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了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名言,要求执政的共产党人敬法、尊法、守法,依法执政。2014年10月,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2015年2月专门针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召开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小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国外的敌对势力也别有用心拿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新中国的历史做文章,竭力攻击中国共产党、丑化党的领袖、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14]习近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遵循着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基本原则,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史,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革命历程,对改革开放30年成就,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等都作出了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习近平关于政党、领袖与人民群众关系以及他们历史作用的论断,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学习和宣传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班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9-2.
[5]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6]习近平出席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DB/OL].http://www.gov.cn/ldhd/2011-06/20/content_1888500.htm,2011-06-20.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7.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5.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0]习近平.在山东菏泽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9.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
[12]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3).
[13]习近平.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J].求是,2014,(3).
[1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