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2015-03-26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功利性科学化本质

梁 玉 水

(吉林大学a.文学院;b.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2015 年5 月9—11 日,中华美学学会第8 届全国美学大会暨“美学:传统与未来”全国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围绕“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及当代意义”“美学基本理论的新进展”“美学与艺术理论”“比较视域下的美学”“互联网时代:美学与文化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在“美学基本理论的新进展”分会场中,认知美学的倡导者李志宏教授就认知美学的本土化创新及其基本理论主张进行了阐述,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与激烈论辩。在攻辩相诘的互动中,共同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理解,但也明显表现出当前美学界对认知美学理论存在着误解。本文拟就相关问题,对美学界的几个理解误区进行简要而必要的说明和澄清。

一、认知美学是“认识审美活动”的美学,不是“把审美活动当作认识活动”的美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归纳过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实践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也明确地区分了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有学者认为,认知美学是“把审美活动当作一种认识活动”的美学,并且予以挞伐批评。但正像李志宏教授所陈述的,认知美学不会在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上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的一种批评也显得有些缺乏诚意和“不经心”。

认知美学重视认识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1]111-112,并且也主张:“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2],但这并不等于是“把审美活动当作认识活动”。这种误解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学者理解上的“顾名思义”和“浅尝辄止”,以至于把“认识审美活动”的美学与“把审美活动当作认识活动”的美学相混淆。且不说审美活动到底是不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是不是具有“认识活动”的属性,这也还是个一直处在争论、商榷中的问题,但必须肯定指出的是“认识审美活动”的美学本身包含着“认识、辨析审美活动是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这样一个理论议题。

认知美学为什么叫认知美学,不叫认识论美学?李志宏教授曾自述:“一切审美活动都以对事物的知觉为起点,以形成美感体验为终点;要弄清审美活动的性质和机制,必须首先弄清知觉和情感的性质和机制,而对知觉和情感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说明,正是当今认知科学的重要内容。”[1]前言1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和思路,认知美学主张借鉴认知科学的成果和材料,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加以揭示,对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和核心理论加以检视。也正在这个意义上,认知美学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认知神经科学与美学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姑且称之为‘认知美学’”[1]前言2。

认知美学如何认识审美活动呢?一方面,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考察和哲学化的思辨、推理,进而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前提进行研究和追索。例如通过美学思想史的考察和审美实践活动的内省,将审美活动认同为对“形式”的非概念性直观。由此,便合理地、必然地导向追问“形式”何时、何以可能,进而导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观点,并以此重新为人类审美活动奠定逻辑基点和历史起点,进行美学基本问题的再研究。另一方面,认知美学更加重视科学化的研究,主张对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进行科学化的实证考察,认为可以通过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框架中对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神经基础和心理机制进行不同于哲学思辨的科学发现。“认知”和“认识”两者之间有着学科性的分野。“认知”主要是心理学概念,指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3]。“认知美学”这一称谓凸显着对审美活动尤其是审美认知的内在机理、心理过程的研究,标示着美学研究科学化这一未来发展路向。而“认识”主要是哲学概念,指人对事物的反映和把握。

二、认知美学是否定“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美学,不是否定“美学问题研究”的美学

有学者认为,美本质问题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结,若终结了美本质问题,美学就不成其为美学了,进而对认知美学借用语言分析方法对“美本质”问题的证伪进行了批评。也有学者指出,即便是维特根斯坦也在其思想发展的后期走向了一种语境主义的“美”学观,而并没有完全否定美本质问题,并指出了“反本质主义的限度与美的本质的开放”[4],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界不应拾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余唾,否认‘美的本质’问题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还是脚踏实地地寻找‘美的本质’,以解决美学的根本问题!”[5]以此来为美本质问题研究进行辩护。

无可否认,古希腊肇始以降的美本质问题研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而言具有终极关怀、价值建构、理想引导等多方面的意义和功能。即便在今天,也有着本体论承诺的实践理性应允。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并清醒地看到,美本质问题是一个被虚构、被建构出来的美学假问题、伪命题,并导向了一个无效的美学研究误区。这“美本质”“美本身”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而只是一个被真实地想象着的东西。这个虽然能被真实地想象,但却并不真实地存在的东西是穷尽我们一生也无法真实地寻找到的。这一问题可以从问题还原、思维探究、人类学考察、语言分析等方面进行考辨。

溯源柏拉图时代的美学之问,我们便不难发现,柏拉图所诘问的是所有那些“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的原因,只不过在古希腊实体论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柏拉图将这个原因导向了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不真实但是能被真实地想象的“美本身”。“美本质研究的初衷是要解释美的事物从何而来,是什么决定了事物美不美。这完全是合理的、必要的。古老的美学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究竟是事物中含有的美引发了美感,还是人形成美感后才把事物看成美的?美本质的传统坚守派主张前者。但两千多年的研究表明,此路不通。因此,需要对后者加以尝试。”[6]“认知美学理论对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假说”,认为“决定事物美不美的关键因素是功利价值,而不是美本质。其重要环节是知觉模式的形成。知觉模式是大脑将事物外形同好感相连接的神经工作枢纽。由于知觉模式是在认知经验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内隐的,因而一直不被人们所觉察。这样,认知美学就解释了事物为什么美的原因,实现了美本质研究的初衷;等于完成了‘美是什么’命题的本来使命。”[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知美学认为,美本质问题应该被终结,并主张美学研究要转向、面向真正的问题和难题——事物为什么对人来说会是美的?即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张法先生也认为:“对美之感,其重心不是‘美’,而在‘感’”,“一个对象的美,不在于对象的客观固有的性质,而在于人感觉到它美的这个‘感’”[7],并从分析哲学的角度对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美本质问题进行了证伪,指出美“与我们心中的表象相关,而与现实的对象无关。而我们之所以要反对它,在于形而上的命题给我们一个知识的假象,而实际上并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知识。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好像给了我们关于美的规律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假象。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真正的知识,所以这是我们要拒绝它的理由。”[7]

固执于美本质的发现,说到底还是对近代体系化哲学美学时代旧传统的一种迷恋和感伤,其思维本质上仍是试图以美本质问题为圆心进行阐释的循环和体系的架构的体系化美学思维。认知美学所说的“终结美本质问题研究”不是要“终结美学问题研究”。相反,认知美学认为,美学问题研究的新世界才刚刚开启,未来的美学研究充满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充满着新的问题、新的想象、新的伦理、新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知美学否定美本质,绝不是“反本质主义”意义上的否定美本质,而是基于对美学的学理研究、问题澄清和思想发现。因而也就绝不是简单的“拾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余唾”那么简单。

三、认知美学是主张“美学研究科学化”的美学,不是推崇“美学科学主义”的美学

部分学者对美学以科学化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否可行、是否可能这一问题进行了质疑,甚至对科学化美学研究方法持抵牾心理,认为美学研究所关注的是生命、精神、心灵、价值、关怀等等诸多人生在世的人文情意,不能以科学方法来估算和计量。这样的一种人文主义的抵牾和拒绝,使极端者最终将科学化方法推而广之、大而化之为科学主义世界观,似乎认知美学是一种没有了“感性的光芒”、失去了“感情的光辉”[8]的生硬的、冰冷的、机械的、科幻的美学。

那么,认知美学果真如此吗?科学化美学研究的限度在哪儿?认知美学主张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这是由经验主义美学传统的“思想背景”、美学研究的“问题瓶颈”、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条件给予”,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世界、重塑感性的“历史诉求”所共同形成的美学研究趋向。认知美学认为:“从心理学等科学的角度探讨审美活动,是以往的美学研究心向往之而又无法实现的目标……过去这些年中科学化美学研究道路的不成功主要根源于科学发展的不充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化的美学研究必将得到充分发展。近20 年来,认知科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能深刻而清晰地揭示大脑的奥秘,为我们认识审美活动的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根据。”[1]前言3

以系统论的眼光来看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由两大子系统组成,即“由机体的结构和功能构成的自然子系统”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意识—观念子系统”,而“自然层次主要是由审美的认知方式所构成,受制于生物、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机制,相对而言是个‘常数’”,“人在进行审美认知活动时要依赖具体的审美知觉,审美知觉的建立是以生存利害性特别是社会利害性为基础的,构成了审美活动中受制于社会—文化发展状态的观念层次,相对而言是个‘变数’。审美活动就由这种‘常数’和‘变数’交织而成。”[1]前言4“审美活动的观念层次主要涉及人类意识和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形成的机理,已经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到合理解释。但是,审美活动的自然层次还没有得到合理的揭示,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完成这一工作。”[1]前言4

审美之谜的揭示,尤其是审美心理诸要素的揭示远不是内省体验的描述所能解决的,它依赖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脑科学研究的方法革命和研究进展。认知美学提出了关于审美机器人的未来设想,对自然科学的进步对于美学研究的未来变革和启示充满着乐观的精神,但这也绝不是说认知美学仅仅崇尚科学,把所有的一切都定量化、数据化、信息化。

相反,认知美学理论认为美学研究应该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哲学化研究和科学化研究相辩证的。只不过在当前生物学、脑科学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强调和凸显科学化美学研究的方向。因为人类的思想革命通常是由自然科学的进步所推动的。恩格斯就曾指出:“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9]

当前的科学分析是今后哲学综合、实践行为、伦理判断的前提。认知美学离科学主义其实很遥远。伟大的爱因斯坦的话萦绕耳边:“我相信每一个真正的理论家都是一个温和的形而上学者,尽管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多么纯粹的‘实证论者’”[10]。对于科学的“限度”,认知美学一直保持着清醒和警惕。认知美学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并不是所谓的“科幻小说的虚构”,也不是玩弄“无中生有”的幻想把戏[11]。认知美学的科幻是对美学研究的未来畅想,是对美学发展的深情期待,它或许是科幻的,但绝不是虚构的。

四、认知美学以人类智能为逻辑基点,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形态,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认知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吗?有人以为,既然是在讲科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了。但事实上,讲科学的认知美学依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最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

尽管在逻辑基点、话语方式、学科框架等问题上,认知美学与当前所谓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认知美学是最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之一。这主要是基于它强调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对唯物史观的秉持,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的诉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实践为理论基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研究,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由“实践”到“审美”之间存在着一个“失落”的环节,这就使得“实践”在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时虽然具有根本性意义,但并不具有直接决定性意义。而这个“失落”的环节在认知美学看来即是“人类智能”。正是在进化和实践基础上所生成、发展的人类智能使得人类获得了基于生存功利性和生活利害性的形式知觉能力及相应的“形式—情感”反应模式。这种形式知觉能力和“形式—情感”反应模式的存在是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智能学前提。而这样的一种智能、心理、模式等等,在当代心理学、脑科学研究中已经获得了相应的证明。正是在这一理解路向和思想线索基础上,认知美学进行了新的美学理论建构,并使得我们重新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审视、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和阐述,对我们一直在抽象谈论的实践、自由、感觉等问题进行新的省察,进而获得新的启示。

有的学者批判说:“认知美学抛弃人类社会实践来谈‘认识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就只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排斥人类的社会实践,只谈‘科学认识’或者‘认识科学’的规范和建构作用,认知美学就只能‘回到康德去’,‘回到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去’!而事实已经证明,偏执、僵化、‘科学化’的认知美学就只能是历史的倒退!”[12]认为认知美学“把事物的美的存在根源放置在人的认知结构之中,即美生成于人的主观认知结构之中,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最终将认知美学论点视为“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11]。

且不说康德在美学问题研究上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熟悉认知美学观点的学者可以看到,认知美学从未否定过人类社会实践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意义,无论是智能的发生,还是人的主观认知结构的建构或重构,认知美学的阐释都没有离开过自然进化和人类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问题,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一个有着自然常数和社会变数、自然层次和观念层次的辩证系统,其中“审美活动的观念层次主要涉及人类意识和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形成的机理,已经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到合理解释”[1]前言4。不唯如此,认知美学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借助当代脑科学的研究方法、成果,循康德、皮亚杰、马克思前行,批判性地推进着美学研究的进展,试图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当代理论形态。因而决然谈不上“倒退”之虞及“主观唯心主义”之说。这样一种简单认识和粗暴批判的出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对认知美学理论深入理解的诚意。

五、认知美学是以功利性为审美活动前提的美学,但不是导向狭隘功利主义的美学

认知美学强调功利性,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这种对功利性、趋利性的态度显然带有着情绪性和抵触性。或许是将功利性与急功近利、个人主义做了想象性的联结。这种美学研究和话语理解的“日常化”“常识化”“浅表化”是有碍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功利性”是一个进化论的术语,是一个伦理学的术语,是一个近代以来的社会学术语,也是一个美学的术语。我们主张对一些词汇作严格的术语界定和话语分析,在学术的层面穷究其学理意义,而不是作想当然的理解。“功利性”一词究竟何时具有了今日被人痛斥和不齿的贬义情感色彩确实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此处不做赘述。认知美学是在对康德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的功利性”的批判理解基础上,在美学话语语境中,结合进化的、社会的视角,进行审美问题的功利性问题研究和思考的。

其实,就人的生存、生活而言,一刻也离不开“功利性”,它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中心词汇、核心概念。作为生物人、自然人,人的生存遵循着趋利避害的“私利”原则,作为社会人,人的生活要遵从利益最大化、幸福最大化的伦理正当性及相应的“公益”原则。无论是私利还是公益,都是功利。

认知美学重新辩证考察了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并指出功利性在人的形式知觉能力的进化、形成,在人的形式知觉模式的建塑、发展方面具有根本性意义,并且以功利性的正负或者利害性分野而分别形成了关于事物外形的肯定性价值情感和否定性价值情感,这是人类审美愉快的进化论、实践论基础。而这一点是可以被现代心理学实验所予以证明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是符合唯物史观精神的思想成果。正是在功利性原则所建立起来的形式知觉能力和形式知觉模式基础上,审美活动的发生才体现出非概念性的直觉、非功利性的愉悦等特征。发现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关系,恰恰有助于我们在社会历史实践和审美教育活动中,真正实现从“私利”到“公益”,从“功利”到“公利”的真正自觉,度量个人与他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避免狭隘的功利主义、唯我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大力提倡学术创新,尤其是本土理论的创新。本土理论的创新既是本土理论现代化,也是理论创新本土化,其目的是通过“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瞄准世界学术前沿,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进我国学术理论创新”[13],最终使得中国学术界能够“在一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13]。作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本土创新的理论学说,认知美学自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积极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美学思想史的反思、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梳理,以及审美实践的考察中,在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思想学说的论辩争鸣中,不断获得建构和发展,走向成熟,获得了理论的效度和解释的信度。美学的研究、研讨是一种相互辩难又相互成全的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及发展离不开学术界的争鸣,开放包容、百家争鸣才能推陈出新。希望我国美学界能够在争鸣中,历练、淬炼出我国美学理论的创新之花,创造新时期、新常态下我国美学发展的新景象、新繁荣。

[1] 李志宏. 认知美学原理[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 李志宏.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评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 张积家. 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兼与赵璧如先生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4] 张玉能,张弓. 反本质主义的限度与美的本质的开放——李志宏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5] 张玉能.“美是什么”不是伪命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104 -02 -10:(B01).

[6] 李志宏.“美是什么”的命题究竟是真还是伪?——认知美学对新实践美学的回应[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1).

[7] 张法.为什么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美学基本问题[J]. 东吴学术,2012,(4).

[8]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10]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96.

[11] 张玉能. 认知美学的科幻虚构——与李志宏教授再商榷[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1).

[12] 张玉能,张弓.认知美学的倒退——与李志宏教授商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3] 刘奇葆. 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进学术理论创新[EB/OL]. 新 华 网: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 -05/12/c_1115262440,2015 -05 -12.

猜你喜欢

功利性科学化本质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