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讯问言语表达技巧及其适用条件

2015-03-26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讯问言语嫌疑人

王 亮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讯问言语的表达技巧是关于讯问语言材料选择、语句选用、语句组织结构及排列、表达方式及过程中,利用语言的思想内容和相关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等问题,如何在讯问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可以增强讯问言语表达效果,加强讯问攻势,提高审讯效率。讯问言语表达技巧涉及面比较广泛,内容很庞杂,且与其他讯问言语技巧存在着某种联系,实际应用条件又千变万化,所以,我们只能对其主要的和较常见的部分加以讨论。

纵观整个审讯过程,教育、备攻、攻击三种审讯状态总是按序或交叉出现,与此相联系,讯问言语表达技巧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们各自经常出现于不同的审讯状态之中。据此,我们把讯问言语表达技巧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教育型、备攻型和攻击型。

一、教育型表达技巧及其运用

(一)“陈评”结合

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启发,需要反复陈述大量有关情况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言行表现,在此基础上,及时对这些情况、言行给予精辟实在的点评,使讯问观点鲜明、突出和深化,便于犯罪嫌疑人理解和接受,对增强讯问的教育效果很有帮助。例如:在陈述犯罪嫌疑人的成长过程之后,要马上明确指出其间导致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或者值得肯定的地方,结合中肯的分析和评议,强调讯问人员试图通过陈述“成长过程”来反映的思想观念,突出要告诉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东西,使犯罪嫌疑人不仅仅和讯问人员一起回忆其成长过程,而且要在回忆之后明白一点道理。由于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处于被动地位,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讯问中边陈边评、及时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一味滔滔不绝地陈述,没有点化和评议,很多犯罪嫌疑人都可能“只闻其事,不明其意”,懵懵懂懂,如此,肯定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当然,陈述中的点评要服从讯问的策略要求,做到范围得当,深浅适宜。

(二)制造悬念

悬念就是使人挂念于怀、难于放下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在一定条件下,讯问中有意舍去一些犯罪嫌疑人关心的问题或情节,能够引起和造成犯罪嫌疑人对一些敏感问题的疑惑和牵挂,吸引犯罪嫌疑人的注意力,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促使其意志动摇和精神崩溃。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表述技巧。我们知道,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头脑里总是带着各种问题,疑神疑鬼,甚至风声鹤唳,讯问人说什么、不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不那样说等问题都是他们密切注意的目标,当他们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或者困惑加深的时候,面对审讯的巨大压力,就会挖空心思寻找答案,这种努力再次失败后,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作用下,思想上就有可能产生放弃或妥协的倾向从而被我所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讯问中一是可以采取“舍去”的方式,如“有些问题我们现在还不想说”这句话,就会引起犯罪嫌疑人诸如“究竟是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他们不说呢”、“为什么现在不说呢”等疑问,并一直纠缠着犯罪嫌疑人,使之心理不得安宁。二是可以采取拒绝正面回答的方式,如“你问这些问题没有用”、“将来事实会告诉你”之类的回答,则能加深犯罪嫌疑人的种种疑惑。表述中制造悬念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误认为公安机关证据不力,事实不清。因而,它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如为了使那些满不在乎的犯罪嫌疑人关心案情;自作聪明的犯罪嫌疑人自我消耗;只认死理的人开启思路等。

(三)语终揭底

讯问中先不动声色地陈述事物的情况和过程,最后突然转折揭示出犯罪嫌疑人意料之外的结论或事物性质的方式,称之为语终揭底。它产生作用的过程是:从容不迫的一般陈述以及陈述内容表面上的“无关犯罪性”,使犯罪嫌疑人产生无关紧要的心理感受,进而精神上出现懈怠状态,正在这时,讯问人突然从前面陈述的内容中引出有关犯罪嫌疑人犯罪的重要结论,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对无所准备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突然心理袭击,使犯罪嫌疑人在惊骇中茫然不知所措,无关紧要的感觉被紧张、恐慌情绪取代。显然,这种讯问言语效果,通过直话直说、平铺直陈的方式,是根本无法取得的。语终揭底技巧,常常被用于讯问持久战之中的说服教育过程,有时也用于助攻阶段,主要对付那些心理防线还比较健全的犯罪嫌疑人,以期通过突然的心理打击,取得更明显的讯问效果。例如:某地一重大诈骗案疑犯王某,指使其兄书写一份所谓某海军司令员的亲笔信,用于欺骗被害人。在被害人看完信件后,又以保密为由,当面让其将信撕毁。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几次审讯以后,从被害人抽屉底层提取了信件碎片并已复原。王××自认为信件已不复存在而拒不如实交代。讯问中主审人没有采取直接说明的办法,而是先慢条斯理地复述“欺骗及毁信”过程,在犯罪嫌疑人认为不过是老一套时,突然话锋一转:“王某,这封信现在就在我们手里!它就是你不老实的铁证!”突然的打击,使王某惊恐万状。

(四)警句生辉

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并被人们广泛承认的语句,就是所谓警句。讯问中恰到好处地使用警句,借其精练、富有哲理的特点,可以使讯问语言增色生辉,加大语言力度。运用警句增强讯问言语的感染力,主要是就讯问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言,即一些重大的是非问题。同时,这种表述技巧常常被用于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启发教育的重要关头,以收到一锤定音式的震动效果。例如:

一个重大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孙某,在审讯中黔驴技穷,反复表示要一死了之,声称:“我确实不想活了,有机会我就要去死。我的事,你们怎么说都行,也不要再费心了。我什么也不想再说了,只想死了算了……”这时候,主审的欧阳同志当即义正辞严地指出:“请你赶快收起这一套!像你这样的我们见得多了。蝼蚁尚且贪生哪,何况你孙某!真的不想活了,就不应该再有什么顾虑,而你还在遮遮掩掩、躲躲闪闪,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一句“蝼蚁尚且贪生”,中肯实在且寓意深刻,把孙某假想死、真抵抗的企图揭露无遗,驳得疑犯孙某哑口无言,从此在审讯中不再敢重演故技。

讯问中运用警句表达思想,要注意从犯罪嫌疑人的实际出发,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就不宜过多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五)余音绕梁

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应该具有比较持久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审讯结束时,对那些需要多次审讯的犯罪嫌疑人,更是如此。讯问人如果能使讯问言语,特别是结束语,既有深刻内涵,又有弦外之音,并产生较长的心理影响,就会在以后的讯问中处于主动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设法增加讯问言语的内涵,扩展讯问言语的辐射面。讯问过程中要把道理说深讲透,不能浅尝辄止,以增强语言的渗透力。讯问结束时,要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情况,运用适当的言语技巧,使讯问结束对犯罪嫌疑人产生必要的、持久的作用和压力。如果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行为已有交代认识,评价犯罪嫌疑人的表现,提出以后要求时,也应该留有余地。如不能讲“你的态度很好,我们感到很满意”之类的话,而只能说“你的态度有了好转,今天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们欢迎你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就此停步,还要争取有更好的表现”之类的话,以免犯罪嫌疑人产生万事大吉的想法,影响下次审讯顺利进行。如果犯罪嫌疑人尚未交代犯罪行为,结束时更应注意加强语言的持久性力量。如“今天你的表现对你自己很不利,我们给你一点时间,让你考虑究竟何去何从,究竟该怎么办,也请你想一想这样下去的后果”等之类的说法,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继续考虑问题,保持一定的思想压力。也就是要使犯罪和审讯等有关问题萦绕于犯罪嫌疑人脑海里,“剪不断,理还乱”,为下次审讯创造事实上的有利条件。

此外,还有“纵横比较”、“故事说明”、“善用数字”等大量教育型讯问言语表达技巧,都能切实增强讯问教育效果。

二、备攻型表达技巧及其运用

(一)投石激浪

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是一种重要的刑事诉讼证据,必须具备绝对的真实可靠性。这就要求讯问人员通过讯问活动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使犯罪嫌疑人在不受指引或诱导的情况下,自己交代真实的关于犯罪的事实、过程和情节,而不能是按照他人的意思作虚假的供述。为此,讯问人员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明有关犯罪事实要疑犯承认,这就要求在讯问言语方面经常使用投石激浪式的表述技巧。所谓投石激浪,就是在教育启发达到一定火候,犯罪嫌疑人有所觉悟但仍有幻想时,讯问人利用犯罪问题的焦点和对犯罪嫌疑人心理有重大刺激作用之点,加剧犯罪嫌疑人思想斗争,逐步消除犯罪嫌疑人幻想的表达技巧。这里,讯问人简洁而有分量的话语,投进犯罪嫌疑人思想上的矛盾漩涡,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引来万种愁,在犯罪嫌疑人头脑里掀起犯罪业已暴露的巨澜,冲刷抗拒和幻想的残余,促使犯罪嫌疑人及早交待罪行。投石激浪,具有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般的内在含蓄力量,常常在审讯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重大盗窃嫌疑人杨某,1991年以来四处撬盗作案,所得赃款均已化名存入银行,存折藏于衣柜下夹层里,以为天衣无缝。2001年在一次盗窃中被抓获归案。讯问中疑犯杨某就事论事,拒不交待余罪。讯问人在对其进行长时间的政策法律教育之后,对已经理屈词穷的杨某威严地说:“杨××,再继续隐瞒已经没有用了!到这里来不像你进储蓄所!不把问题全部交待清楚,休想下地(轻松无事之意)……”“进储蓄所”几个字,使杨某产生了“难道存款被发现了”、“收储营业员报告了”、“上银行存款被人发现了”之类的推测,抵抗意识顿时大减。

(二)“踢皮球”

从总体上讲,在整个审讯过程中,讯问人处于主动地位,犯罪嫌疑人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审讯过程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有时也会出现被讯问入主动、讯问人被动的特殊局面。一般来说,讯问中主动有利,被动不利。但是,也有主动并不一定有利,讯问人处于被动地位反而有利于审讯的例外情况。因而,根据审讯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讯问中需要及时地从被动到主动或从主动到被动。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可以使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巧妙地实现讯问中所处地位的互换或攻守的互易,这种表达技巧,我们称之为“踢皮球”。其一,讯问中不少犯罪嫌疑人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企图占据主动地位,说:“你说我犯了什么罪?”“凭什么抓我,你们要说清楚!”“你们说有证据,拿出来我看看!”“拿出证据来,我就承认。”此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犯了什么罪你比谁都清楚”、“凭什么抓你,你心里明白”、“看不看证据都一样,你心里有数”、“到了我们摆证据的时候,你就完了”等“踢皮球”式语言予以反击,反置犯罪嫌疑人于被动地位。其二,有时候,犯罪嫌疑人采取稳固防守,以静制动的策略,被动地听之任之,使讯问无法打动他。这种情况下,讯问人需要由主动变为被动,让犯罪嫌疑人暂时唱主角,促使其表演、暴露,进而对他们开展进攻。如可以说:“你不承认自己有问题,可以摆摆你的理由嘛,既不承认问题,又不摆理由,就是一种严重的抗拒行为!”如此,让犯罪嫌疑人讲出其谬论,尔后再加以驳斥。如下列例子:

问:“我们不想再多说了。你说,我们讲得对不对?”

答:“讲得对。”

问:“哪些地方对?”

答:“政策好。你们不会随便抓人,也执行政策。你们应该按政策办不能冤枉我。”

问:“我们说的,你听得进去吗?”

答:“听得进去。”

问:“既然听进去了,为什么还不照着办?!”

答:“……”

这里,讯问人运用“踢皮球”技巧,很好地完成了由主动到被动,又由被动到主动的灵活转变,牢牢控制了审讯进程。

(三)隐含肯定

讯问中巧妙地利用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与其他事物在内容上的客观联系、排列上的先后顺序以及所表述的事物的发展过程,把一些具有肯定性意义的思想观念,暗伏于特殊的问话之中,以增强讯问言语的技巧性,置犯罪嫌疑人于不利地位,推进审讯顺利发展的表达方式,称之为隐含肯定。这种表达技巧在讯问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一,在一定程度上隐蔽讯问的真实意图和攻击目标,使犯罪嫌疑人在认识上产生迷惑,放松戒备,进入讯问人员设置的圈套之内,同时给犯罪嫌疑人造成一种无形压力,使之难于直接否定讯问人的提问,进而被迫交待罪行。例如:一名罪犯酒后拦路强奸妇女,作案过程中酒劲发作,昏睡过去,被抓获后,在审讯中称发案当时在宿舍看电视未外出,并回避喝酒问题。经过一番教育,讯问人突然问道:“你那天怎么醉得那么很?”犯罪嫌疑人猝不及防,所问问题又好像无关犯罪,只好脱口而出:“喝得太多了。”可见,讯问人的问语中已包含犯罪嫌疑人肯定喝了酒的意义,使犯罪嫌疑人感到公安机关已经查清了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喝酒是肯定的,且不必再纠缠的压力效果。显然,这种问法比直接问“你喝酒没有”效果要好。而犯罪嫌疑人由于已承认喝酒问题,继而交待犯罪问题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另外,把“你认识某某吗”转化为“你和某某是什么关系”,把“你干了没有?”转化为“你为什么要干这事”,把“你到某地去过没有”转化为“你在某地怎么玩的”等等,均属这种情况。其二,对那些有多次、多种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适当地运用这种技巧,有利于深挖余罪。例如:在犯罪嫌疑人承认犯有某种罪行之后,如果他有多次作案的嫌疑,可以说:“你第一次搞这事是什么时间?”或者用“先把第一次的情况讲清楚”、“这一次的情况怎么样”等语言,造成“还有第二、第三次……”、“接着讲第二次”、“还有那一次”等印象,使这类犯罪嫌疑人产生公安机关已掌握其全部罪行的认识而不敢隐瞒余罪。

使用隐含肯定这种表达技巧,必须具备一定的事实证据基础,所肯定的问题应该是客观存在并已被我掌握的情况,而不能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巧的实际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沉默无言”、“一语千钧”等表达技巧经常被用于对犯罪嫌疑人进攻的准备之中。

三、攻击型表达技巧及其运用

(一)火山喷发

讯问中以理直气壮的气势、简洁鲜明的语言、急促有力的语句、宣泄激烈的语调,环环紧扣,慷慨陈词,对犯罪嫌疑人展开白热化的猛攻,称之为火山喷发。这种言语技巧用于揭露犯罪人的丑恶和虚假,批驳犯罪嫌疑人的谬论和谎言,就像火山爆发,威力冲天,直指犯罪嫌疑人心窝;用于陈述法律的尊严,揭示人生的真理,又如山洪倾泻,冲刷犯罪嫌疑人心灵的泥污;用于抒发讯问人诚挚的情感,恰似战鼓声声,震动犯罪嫌疑人的心弦。可见,这种激烈有力的表达技巧,主要是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初见成效,犯罪嫌疑人图谋面临破产但仍负隅顽抗的情形下,实行决定性的突击,或者犯罪嫌疑人态度恶劣、气焰嚣张时,对犯罪嫌疑人展开针锋相对的反击。例如:重大犯罪嫌疑人王某盗窃枪支,袭击公安派出所,打死、打伤民警各一人。被捕受审时气焰十分嚣张,当讯问人员对其进行教育时,他反唇相讥:“你的理论实在高明,但可惜我不欣赏。”“我不但没有罪,连错误也没有。你们为什么把我抓来?”面对态度顽固的王犯,联想到被王犯打死、打伤的战友,讯问人员义愤填膺,斩钉截铁地说:“为什么把你抓来,你最清楚!你不要装模作样,故作镇静!不要认为公安机关软弱可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你这样自欺欺人,又是为何呢?犯了罪,本该老老实实,以求政府饶恕,你却自作聪明,公开挑衅,真是罪上加罪!你这样窝窝囊囊,自我折磨,对得起你自己吗?对得起养你的父母和爱你的妻子吗?”一番痛陈,掷地有声,淋漓尽致,压住了王犯的气焰并使之若有所动。此后,当王犯讲到“失去家庭和爱情感到很痛苦”的时候,讯问人又一次用充满情感的话语,洒向王犯正在复苏的心灵:“可是你想过没有,正是由于你的残忍,使白发苍苍的父母失去了儿子,年幼无知的儿童失去了父亲,含辛茹苦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渴望爱情的人失去了爱情,几个幸福和家庭惨遭不幸……”如此,字字声声,情理兼备,终于打动了顽固的杀人凶犯。在其他审讯措施的共同作用下,王犯交待了杀人犯罪的全部情况。

这种一吐为快、宣泄无遗的表达技巧,力量集中,效果强烈。但是,讯问中使用的时候,必须把正义在握、真理在手的优势和激荡着的真情实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之,就像装腔作势或色厉内荏的叫喊,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二)层层激问

运用设问和反问手段,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增加讯问言语的气势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称之为层层激问。这种言语技巧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去深思;剥去犯罪嫌疑人的伪装;逐步动摇和突破犯罪嫌疑人的防线,就像抽丝剥笋,一气呵成,具有一股势如破竹、不可阻挡的语言力量。它的适用条件和前述“火山喷发”技巧相类似,且常常两者相互交融,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

重大盗窃嫌疑犯冯某,为盗窃本饭店营业室现金,发案当天晚上在其爱人外出,嘱其在家看门,本人又不当班的情况下,来到饭店留宿;凌晨一时许又一反常规独自步行三里到襄樊火车站把接客面包车及人员喊回饭店;睡觉时一反常态不和司机等人同住,而单独到饭店五楼休息;审讯中讯问人先问清核实上述情况,再对冯某进行严肃教育之后,这样问道:“冯××,你认为你干得高明吗?你明知社会治安不好,却不顾你爱人的叮嘱,不当班时跑到饭店来睡觉,这是为什么?别人去火车站接客,属正常工作,你不辞辛苦走到火车站,把大家喊回饭店休息,这又是什么目的?平时在饭店值班,你都和李司机等人同住一楼,这天你不怕楼高,半夜三更爬到五楼独睡,到底是想干什么?你说,这种种奇怪现象,不都正好说明了你的打算、你的企图吗?”

这里,一连串问题,就像一串排炮,发发命中靶心;问题的内容层层深入,进攻一阵紧似一阵,成功地剥下了冯某的伪装,揭露了冯某的问题,对冯某的心理防线起到了近乎摧毁性的作用。

讯问中运用层层激问技巧,关键是问题要问得好。其一,问题的答案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否则激问将是软弱无力的。其二,问题必须是一些关系案件情况的重要问题,具有一定的分量,能够击中犯罪嫌疑人的要害。倘若提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那么,层层激问的作用就不大了。

此外,还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石数鸟”等常用攻击型表达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

总之,上述讯问言语表达技巧,不过是讯问言语技巧的沧海一粟,同时,我们对讯问言语表达技巧各层次的分类,也只是相对和有条件的。实际上,各种各类讯问言语技巧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讯问的言语表达提供综合性的服务。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讯问言语表达技巧和讯问言语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思想内容是言语表达技巧的依托和根据,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言语技巧都将是空洞和无意义的。

猜你喜欢

讯问言语嫌疑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侦查讯问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光从哪里来
定位嫌疑人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
三名嫌疑人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