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视阈下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提出与厘定
2015-03-26董庆玲
董 庆 玲
(1.内蒙古大学 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管理哲学视阈下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提出与厘定
董 庆 玲1,2
(1.内蒙古大学 满洲里学院,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2.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关于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学者在不同学科视阈下对其进行关注。文章试图在管理哲学视阈下对其进行逻辑理路式的探析,提出管理意识形态问题,在学理层面依照意识形态的一般性界定及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对管理意识形态进行界定和解构,以期为管理主体更好发挥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管理哲学;管理意识形态;现代管理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10:06
管理是人类一项基本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现代管理的重要性在各行各业中更加凸显。在管理学视域下谈管理,人们就会想到“管理就是效率”,可见“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已成为指导管理实践的不自觉的或无条件的价值前提,关于管理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怎样管理”和“如何管理”的操作性层面。在管理哲学的高度理解管理,追问管理的本质,将问题延伸到“何为管理”(管理究竟是什么)与“为何管理”(人类为何需要管理)的追问与反思中,追溯管理实践中思想和行为的根基及管理对人类的价值与意义。该文从管理哲学视阈来探析组织管理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简称管理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是人文学科普遍关注的学术热点问题,梳理管理意识形态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在管理哲学领域将其确立为该文的中心问题。以哲学的理性之思逻辑推演出管理意识形态命题,回应该问题在其他学科中的研究走向,体现管理哲学形上之思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管理意识形态进行概念厘定及要素解构。
一、管理意识形态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概述
对管理意识形态的研究,在管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哲学都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在管理哲学视阈下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命题,目前国内还没有深入系统的专题性研究。从上述学科领域对管理意识形态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要性的文献回顾:在管理学领域,国外的管理学大师在管理理论层面关注管理意识形态问题。亨利·明茨伯格从分析使命管理的角度以及组织中思想灌输的角度来理解管理意识形态,指出意识形态是所有组织的魂魄,它赋予组织使命结构的特征。詹姆斯·马奇在分析组织决策的目标制定问题时,论及人类如何制定好的组织决策,找到相对理想并将其锁定为组织管理领域中的意识形态范畴,提出组织需要确定一套一致稳定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行动。汤姆·彼得斯在分析管理理论进化过程的研究中,结合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从封闭到开放,从理性到社会”的显著特征,总结出组织管理实践中从封闭的“机械性”思考方式到开放的“意识形态”思考方式的转变。中国学者罗珉在2002年指出:“现代组织中的意识形态和个人道德生活由于社会分化的原因相对独立化了。”[1]224吕力在2011年指出:管理学究竟是不是与意识形态相关还是一个敏感话题,并认为“意识形态”如同管理学研究中的幽灵[2]。此外,现有研究涉及具体管理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如针对行政意识形态、企业意识形态和高校意识形态等不同的管理领域进行分门别类式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文化的视角理解管理意识形态,“行政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来说,行政文化仅指行政意识形态,即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3]。“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4]
社会学研究视角对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项社会事实来考察,同时结合人、组织和社会制度变迁中管理意识形态如何发挥作用进行研究。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有代表性的成果体现在《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一书中,作者提出意识形态或信念系统适用于任何组织种群,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像思想观念那样便于组织成员携带,在管理实践中通过组织符号体系进行传递、扩散和流传。
管理哲学领域对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是基于对管理本质的追问与反思而提出的。霍金森最早在《领导哲学》一书中对管理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将其表述为关于思想和信念的准哲学体系。中国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管理意识形态的历史变迁,在管理哲学的视域下分析了管理意识形态的历史演进[5]。
综观以上对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管理意识形态近几年受到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关注,但是并没有相对明晰的概念释义以及逻辑推演式的提出问题,而是直接使用了这一语词。基于此,以下将以哲学思辨的方式确立管理意识形态命题,并对其进行释义和解构。
二、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提出与厘定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的形而上的思考,旨在追问管理的本质,回答管理是什么和为什么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基于管理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出管理意识形态命题,剖析意识形态的本质,而不是将管理意识形态视为简单的词语间的杂拌组合。
现代管理是理性化的实践活动,从管理的结果解读管理的理性,管理体现为价值性;从管理的过程性理解管理的理性,管理体现为整合性。理性化管理表现为管理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启蒙以来,理性就被看作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而被贯彻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西蒙在管理学领域中所阐释的理性,是指“根据评价行为结果的某些价值系统来选择偏好的行动方案”[6]81。就管理活动的结果来看,管理的本质表现在对价值的追求上。管理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趋利追求之上。也就是说,管理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诉求,即价值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动力,在管理实践推进的过程和结果中,人类理性的自觉反思的意向行动都涉及价值判断,内蕴着一系列价值评判的标准。对于组织管理而言,管理价值为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价值参考依据。组织作为理性集体行动者,基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性质组织对价值追求的差异,要求管理主体从组织的生态环境出发,以组织成员的集体利益关怀为基点,在管理实践中理性选择适应时代和组织发展需要,经过反思、批判和超越确立的某种趋同意向的管理价值体系,为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价值依据。现代社会人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和从事一定的工作立足于社会,对组织中的人而言,管理价值是组织中的个体追求价值的动力源泉。一方面,管理的平台性决定了管理为组织中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平台保障;另一方面,管理的价值性为组织中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价值引领。从管理的过程性角度解读管理的理性:首先,现代管理是合作的团队行为过程。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管理通过聚集和整合组织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来发挥其功能,引导组织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形成组织合力,共同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其次,从利益的角度理解管理的整合性。管理是一种功利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将组织建设成为平衡和满足各方利益要求的经济实体,对于组织内部而言,有效的管理可以增进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且平衡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对于组织外部而言,有效的管理旨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公共利益出发,符合社会成员的利益并获得他们的认可,平衡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再次,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理解管理的整合性。组织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机构系统,系统由多个要素依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建成,系统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各要素功能的整合。从系统结构理解管理的整合性意味着要充分挖掘要素间的关联及价值,以使整合后的结果呈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态势。综上可知,作为人类有组织的活动,管理是有明确目标或价值追求的实践过程,管理的整合性体现在管理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管理的本质在于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是管理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属性。
意识形态是各个学科特别是哲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及宗教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稳定性特色,且能够影响并支配个体行为的思潮和理论都囊括在意识形态的外延之中。《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意识形态定义为“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8]。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9]35,54。总体来说,普遍形成共识的一个结论就是,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价值观念体系,本质在于指导实践的价值指向性。在这个观念体系中,体现着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10]。同时,意识形态中还包含着“那些与社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有着某种联系的感觉、评价、理解和信仰的模式”[1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意识形态指具有实践价值指向性的观念体系。
基于管理的本质即管理的价值性和整合性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即意识形态作为具有实践价值指向性的观念体系,通过分析管理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提出管理意识形态命题。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实践价值指向性为管理的价值性提供了一种必然,即意识形态为管理实践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价值定位;与此同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性的思想体系为管理的整合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即通过整合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整合人们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语词拼接而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更是带有稳定性结构特点的指导管理实践的上层建筑。
逻辑性地阐发管理意识形态命题之后,需要进一步厘清管理意识形态的概念,在学理层面对其形成明晰的认识。关于管理意识形态的界定,首先将其框定在管理哲学的学科视阈下。1923年英国学者谢尔登在《管理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创立管理哲学学科的任务,并确立了管理哲学的学科视阈。美国哈佛管理丛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对管理哲学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管理哲学,系指事业最高管理主管为人处世之基本信仰、观念及价值偏好等。”[12]87中国宋惠昌教授认为:“管理哲学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综合研究的,它是对全部管理活动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13]序3该文认为,管理哲学是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管理实践过程,是哲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对管理活动规律进行反思、批判和超越的应用哲学研究,是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管理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霍金森在管理哲学领域谈及“管理意识形态”时这样表述:“意识形态是思想和信念的准哲学体系,他们为世人确定意义。”在管理哲学视阈下,将管理意识形态抽象表达为在具体时空内占主导地位并指导管理实践的思想价值体系总和。
三、管理意识形态的解构
在管理哲学视阈下明晰了管理意识形态的概念后,尝试进一步解构管理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价值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意识形态是关于思想的客观的有形结构要素的整体,并在逻辑上形成规范化的解释体系,整体上是由价值因子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意识的总和。管理意识形态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区别于经济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及主流意识形态等,在管理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各种意识的总和,分析其内部价值意识构成并对其进行解构分析,可以概括为:就管理主体意识而言包括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就管理价值目标而言包括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就管理价值的手段观念而言包括伦理道德意识等。管理意识形态就是上述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逐级递增和相互关联的系统化有机体系。首先,分析管理主体意识上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管理源于责任,管理的责任意识意味着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对于组织而言,不同的组织管理承担不同性质的管理职责,将管理责任通过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组织行为,发挥组织的社会功能是组织立足社会的关键。组织中的个人通过管理平台以履行岗位职责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管理普遍利用官僚制技术将管理的责任转移为组织层级结构中每个成员个体的责任意识。使命是一种抽象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组织管理从自身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出发确立管理实践的价值追求。管理使命有两层涵义,其一是维系组织和组织中人的生存与发展;其二是应社会需要而生的先验性使命,如医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学校的使命是教书育人等,应把公众和社会需要自觉转化为组织机构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并形成组织中具体岗位成员的使命意识,与组织成员个人潜能和价值的发挥与实现相结合。就管理效率和效益意识而言,效率是管理的基本价值目标。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研究开始,效率就是管理的核心目标,管理中的效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投入少产出多。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对效率内涵的理解侧重也不尽相同,基于效率的社会性差异,可区别为资本主义效率和社会主义效率;基于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差异,可分为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管理实践是通过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推动组织实现社会价值,管理效益体现为符合组织内部成员的效益及社会公众的效益。伴随社会的发展,管理中的效益内涵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如工业时代普遍注重经济效益,后工业时代扩展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更多维度。伦理道德是管理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价值判断,它为特定组织人群确立伦理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是组织成员思想意识深层次的凝结及行为准则,它使管理实践可控制可预知,保障管理行为获得社会接受以及组织可持续发展。对于组织而言,组织管理根植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伦理规范的评价和约束,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围绕管理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履行的道德责任,维系组织管理正面价值,制约组织管理的负面价值。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出于维护和提高自身利益的角度,在追求组织利益的同时应避免侵犯他人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用道德思想引领管理实践的思想和行为,将道德原则融入到组织的宗旨和特征之中,依照伦理道德要求对组织成员进行规范、激励与监督。对于组织外部来说,管理活动必然要遵循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和基本伦理原则,以此获得外部支持。对于组织内部来说,在管理活动中处理组织内部人员各种关系,协调组织及其员工的行为与利益,都要靠管理伦理道德的价值意识进行规范和控制。因此,从抽象意义来说,管理意识形态是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的总和。
管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提出不仅在学理层面拓展了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管理哲学的基础研究,使人们对管理的思考回到逻辑起点,更重要的是注重其实践效用。进入后工业时代,管理进入人本管理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面对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通过确立管理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和细致入微的解构,建构指导管理实践的上层建筑,更好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凝聚组织成员力量。通过将管理意识形态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方式,将管理意识形态确立的价值体系内化为组织成员个人的价值信念,并转化为有效的组织行为,激励组织成员尽职履责,激发组织成员个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在根本上推动管理行为的有效执行。
[1] 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吕力.论管理学与意识形态[J].管理学报,2011,(1):28-41.
[3] 范广垠.行政文化概念的新界定[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4):78-81.
[4] 高峰,孙士云.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灵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1):77-71.
[5] 彭贺.管理学研究中的“价值无涉”与“价值涉入”[J].管理学报,2011,(7):949-953.
[6] [美]西蒙.H.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林建成.意识形态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8,(1):33-3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 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7,(9):41-46.
[11] 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87-92.
[12] 台湾哈佛企管公司研究组.企业管理百科全书[M].台北:台湾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1980.
[13] 刘云柏.中国社会主义管理哲学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白 晨)
Problem Introdu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Management Ide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DONG Qing-ling1,2
(1.Manzhouli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Manzhouli,Inner Mongolia 021400,China;2.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As for the research on management ideology,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paid du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Firstly,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its logic idea from the angle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of management ideology.And then the paper determines and deconstructs this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ideology,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ic real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e guidance for better management.
management philosophy;management ideology;modern management
2015-06-24
董庆玲(198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管理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人事管理、管理哲学。
G 93-03
A
2095-462X(2015)05-0070-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100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