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归潜志》的成书和体例

2015-03-26

关键词:成书小传体例

张 慧 敏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浅析《归潜志》的成书和体例

张 慧 敏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归潜志》是金末元初的学者刘祁所著的一部笔记类史料性著作。其成书时间在《归潜志序》中即可见端倪,成书原因一可追溯到作者的学识和经历,二可追溯到社会环境。其体例具有以类相从、作家小传和选诗评诗相结合、金人小传及汉人小传同归一类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金代异族人一视同仁的民族融合的思想,十分值得研究。

《归潜志》;刘祁;成书;体例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9:58

《归潜志》虽只是一部史料性笔记,但却由于内涵丰富,记载真实可信,保留了大量金末元初的第一手资料而颇受后人重视。清四库馆臣云:“谈金源遗事者,以此《志》与元好问《壬辰杂编》为最,《金史》亦并称之。《壬辰杂编》已佚,则此《志》尤足珍贵矣。”[1]1 867此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其成书和体例却少有人研究,笔者现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一、《归潜志》的成书

《归潜志》的成书对研究其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此书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缘由可以使后人对《归潜志》的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作者生平和成书时间

《归潜志》的作者是金代的刘祁。刘祁字京叔,自号神川遁士,山西浑源人。刘祁8岁之前在家乡浑源度过,8岁时跟随祖父与父亲“游宦于大河之南”[2]1,19岁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会试之后廷试不幸黜落,随即师从当时的文坛领袖赵秉文,闭户苦读,钻研学问。刘祁前半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河南度过的,后于南京省亲时被困,经历崔立兵变,滞留武川,至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才又回到家乡浑源。回到故乡后,刘祁潜心著述《归潜志》,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此书。

《归潜志序》记载了刘祁再次归乡的时间:“甲午岁,复于乡,盖年三十二(一作三)矣。”[2]1《归潜志序》的落款时间为“岁乙未,季夏之望”[2]1。甲午岁,即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乙未岁,金已经无年号,是公元1235年;季夏之望,即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这样算来,《归潜志》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1234年到1235年之间。

(二)成书原因

《归潜志》的成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作者秉承家学,勤奋自励,学识甚高,为《归潜志》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作者经历丰富,不想让所结交的伟人湮没于历史之中,也不想让所经历的事情被人忘却而无从借鉴;三是当时社会动荡,作者无法施展抱负,只好潜心修学。

首先,从刘祁良好的学养说起。《金史》记载:“(刘从益)子祁字京叔。为太学生。甚有文名。”[3]2 734可知刘祁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刘祁出生在一个号称“丛桂蟾窟”的书香世家,从远祖刘用起刘家就人才辈出,这在王恽的《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中有说明:“金源氏崛起海东,当天会间,方域甫定,即设科取士,急于得贤。故文风振而人材辈出,治具张而纪纲不紊。有国虽百余年,典章文物,至比隆唐宋之盛。若夫笃志力学,挟艺应选,首破天荒,魁冠多士,父子昆季相继摧第为名士大夫,作良收守,文行端雅,门第清峻,为金朝第一流者,其惟浑源刘氏乎!”[4]2 565可见,刘家世代清流,是个文化世家。刘祁出生在这样一个有家学渊源的家庭,自然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受益良多。

刘祁自幼刻苦向学,又多从良师,文学造诣非常深厚。王恽在《浑源刘氏世德碑》评价刘祁“少颖异,为学能自刻励,有奇童目”[2]184。8岁时,刘祁随其祖、父游宦于黄河以南,得从名官显宦和文人学士问学。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19岁的刘祁会试落榜后又师从当时的文坛领袖赵秉文闭户苦读,钻研学问。刘祁与当时的文坛巨匠元好问及麻革相交甚密,可见刘祁的才学也是很高的。文化世家的底蕴,加上自身学识渊博,是其创作《归潜志》的基础。

其次,从刘祁所处的社会背景看,他经历了金末的动乱,被困南京,目睹兵变,受阻武川,最后辗转走了2 000多里才回到故乡。在动乱中,作者亲眼看到了金朝残败时期的社会百态,亲身经历了动荡带给人民的苦难,更因昔日所结交的文人名士多遭变故而心有痛焉。为了让后人能够以史为鉴,他才决心创作《归潜志》,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刘祁在《归潜志序》中说:“因思向日二十余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余,而吾虽贫贱一布衣,犹得与妻子辈完归,是亦不幸之幸也……独念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人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题曰归潜志……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2]1作者正是因为亲眼看到了一个朝代没落时的种种弊端,才想如实地将其记录下来,这远比后人修史的时候再去追溯这些历史更加真实可信。由于作者创作态度严谨,“若夫所撰不真及不见不闻者,皆不敢录”[2]130。所以,《归潜志》所述史实十分真实可信,为修编《金史》提供了真实可贵的史料,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作者创作《归潜志》的目的。

还有学者说“国势衰落、士风日下是《归潜志》产生的根源”[5]。刘祁生活在金代末年,国力衰落,蒙古兵南侵,金宣宗被迫南渡。偏居一隅的金朝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掌权者明哲保身,再加上近侍干涉朝政、弄权专政,朝政十分黑暗。《归潜志》记载:“南渡之后,朝廷近侍以谄谀成风,每有四方灾异或民间疾苦将奏之,必相谓曰:‘恐圣上心困。’”[2]70宣宗本儒弱无能,性多猜忌,喜用近侍为耳目,实行特务统治,士人人人自危。刘祁也曾想为国分忧,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冬十一月,刘祁前往南京省亲,当时蒙古兵已由襄阳和汉水东下。金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正月,金廷下诏求书,刘祁也上书为国献计献策,但却无果而终,金廷只求苟安,寄希望于侥幸。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介布衣的刘祁实在无能为力,只好回到故乡,潜心著书。《归潜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归潜志》的体例

关于《归潜志》的体例,刘祁说“因暇日记忆,随得随书”[2]3。有学者说前人对其体例评价大多是“不分门类,没有小标题。看似杂乱,但实际上以类相从,内容很有条理”[6],这是比较中肯的见解。《归潜志》共14卷,卷一至卷六为人物小传,卷七记宣宗南渡后的弊政,卷八至卷十记文章词赋和时事,卷十一记大梁事,卷十二记崔立兵变事、刘祁的《辩亡》和杂论,卷十三为杂论,并收麻革《游龙山记》和刘祁4篇轶文、两首诗及一则轶事,卷十四为刘祁《归潜堂记》和同时代的文人投赠的诗文,本卷当为后人所补。常见的《知不足斋丛书》与《笔记小说大观》本,以及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崔文印点校本,都有附录一卷,附《金史》本传、元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清王士祺《归潜志序》与钱曾《读书敏求记》一则,及元赵穆、清宋定国、李北苑、卢文貂和鲍廷博五跋。总体来讲,《归潜志》的体例有以下3个特征:

(一)以类相从

其中卷一至卷六为人物小传,卷一记载了9位文人:前5位是金海陵王、宣孝太子、章宗、豫王允中和密国公璹,他们都是王室贵族;后4位是赵秉文、李纯甫、雷渊和宋九嘉,他们是当时文坛领袖级的人物,都是文名甚高、在士人中影响颇大的文坛巨匠,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曾入翰林,也能通过政治影响士人文风,可以说,卷一所记载的人物都是对文坛颇有影响力的文人。卷二记载的13位文人多为科举失利、仕途不顺或不为科举的文人逸士,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无缘于科举。卷三记载的18位文人和卷二所载文人略有相似,多是不为科举或科举失利的任侠尚气和归隐山林的文人。卷四记载的28位文人则是擢第出身有官位甚至官位还很高的文人。卷五记载的人数最多,有36位文人,多为南渡后居官位的文人。卷六记载的文人比较明确,由居高位的汉族和非汉族的文人及医僧之辈组成,自成一类。

刘祁把有共同特点的文人小传编撰到一起的笔法显然是特意安排的,绝不是“随得随书”。这样的编纂体例能够让读者很清楚地分辨某一文人的身份特征和身世际遇,显然有其简明之处。这种以类相从的笔法最早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编纂人物传记时,把相同特点的人物传记放在一起,分别命名为本纪、世家及列传等,刘祁显然是继承了司马迁的思想和体例。

(二)小传与选诗、评诗相结合

《归潜志》中前六卷的文人传记中,多数篇章都介绍了作者的字号、籍贯和生平,最可贵的是有些篇末还附有该文人的主要作品,甚至还有类似诗评的作者评论。如卷一金海陵王小传中有其诗“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2]3。章宗小传中记有其一诗、一绝句和两首词,并有评论曰“笔力甚雄”。李纯甫的传记中不仅介绍了他的主要作品,篇末还附有他的《重修面壁庵》一文。又如卷三中女真人术虎邃士玄的小传中记载了他的诗4首,篇章末有作者评论“甚有唐人风致”[2]26。类似的行文体例,在文人小传中很常见。

这种写个人传记的笔法十分新鲜,也很有特色。将选诗、评诗与作家传记结合在一起的作法在金代以前几乎没有,只有与刘祁同时代的元好问的《中州集》采用了这种新的体例。据《中州集序》记载,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兵大举南侵;次年五月,元好问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开始编纂《中州集》;十月,作《中州集序》,但只完成了前七卷的编写,《中州集》刊行于世的时间是蒙古海失迷后元年(公元1249年),而《归潜志》是在公元1234年到1235年间完成的,由此可见,刘祁开始编纂《归潜志》时,《中州集》已完成一部分,但并未公诸于世。查阅李荣荣硕士论文《归潜志研究》后附录中的刘祁年谱简编,“天兴元年(1232),壬辰年三十岁……刘祁与麻革、元好问等人被困于围城中,目睹被围后的惨状”[7],可知,1232年蒙古兵入侵南京围城时,元好问和刘祁是一起被围在城中的,且两人素来交好,这样两人就很有可能在此期间互相探讨求教,在各自著作中所用的体例很可能是相互借鉴或探讨的结果。

(三)金人小传和汉人小传同归一类

《归潜志》首卷记载的9位文人中,有5位金朝宗室贵族,其余4位是汉人,且这5位金朝贵族小传位于卷首,可见作者对金人小传和汉人小传并未作刻意的区分。据统计,在《归潜志》所载的所有126位文人中,有15位女真人和3位契丹人,且他们的小传和汉族文人的小传是按上文所分的类别放在一起的,并没有和汉人的传记作明显的区分。这说明作者在编纂此书体例时并没有对汉人与金人和契丹人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

《归潜志》这种将金人小传和汉人小传同归一类的作法,体现了汉人对金代文化的认同感。中原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来都比少数民族先进,这也造成了汉人对少数民族比较排斥和鄙夷的心理。金朝统治者本为异族,汉人不愿接受金朝,更不愿被异族统治。但金朝从1127年灭北宋到1234年被蒙古所灭,统治中原的时间达百年之久。金代统治者在这期间也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实行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的政策。所以,到刘祁的时代,汉人多已接受了金朝的文化。正如《金末士人群体与文化认同——以〈归潜志〉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一文中所述:“这已经表明了他所勾勒的士人群体是金朝政权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对五人文化上作为与成就的认可,说明了金朝士人眼中,以皇帝为首的女真宗室其实也是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8]在卷十三《辩亡》中,刘祁从金人视角反思金朝灭亡的原因,族属界限明显淡化。同时代的元好问编写《中州集》时,也反映出同样的观念,“清代王士祯和全祖望都对《中州集》的体例提出过批评,认为其中错杂宋辽遗臣于金人总集中最为失当”[8]。这些都是女真民族的金代文化和汉族文化走向融合的有力证明,《归潜志》的体例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思想。

综上所述,《归潜志》的成书和体例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了解此书的成书和体例对于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是大有裨益的。

[1] (清)纪昀,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金)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元)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八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 王海生,刘山青.刘祁《归潜志》成因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39.

[6] 吴凤霞.《归潜志》史料的内涵与意旨[J].安徽史学,2007,(5):33-37.

[7] 李荣荣.归潜志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8] 王耘.金末士人群体与文化认同—以《归潜志》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8,(4):75-78.

(责任编辑 张盛男)

Research on Publishing Process and Compiling Styles ofRecordsoftheRetreated

ZHANG Hui-m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

RecordsoftheRetreatedis a work of historical data and book notes written by Liu Qi,a scholar who lived in the late Jin and early Yuan dynasties.The publication time of the book can be found in its preface,and the publication cause is related to both Liu Qi’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and the then social environment.The compiling style of this book include collecting documents by category,combining writers’biographies with selected poems and poetic commentary,classifying the biographies of Jin and Han writers into the same group,etc.,which partly reveals Liu Qi’s ideas of national fusion.All this is very worthy of study.

RecordsoftheRetreated;Liu Qi;publishing process;compiling style

2015-04-27

张慧敏(1988-),女,河北邯郸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 206.2

A

2095-462X(2015)05-0008-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0958.020.html

猜你喜欢

成书小传体例
哇忍波小传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夏字小传
“疾病”小传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