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2015-03-26梁俊仙罗翠梅班秀萍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立德树人

梁俊仙,罗翠梅,班秀萍

(1.河北北方学院 经管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梁俊仙1,罗翠梅1,班秀萍2

(1.河北北方学院 经管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高校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弘扬民族道德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的主导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相结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要树立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经典的深层阅读、古典诗词的诵读学习及文化专题的深入学习;课程体系上要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使之成为高校通识课程的主干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开发高水平教师的在线课程,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同途径,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130.1121.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30 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人才和教育[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培育符合社会需求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用人才的要求。高校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浸润大学生的身心,坚持德育为先的主导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信,热爱祖国,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2]。

一、“立德树人”的概念诠释

“德”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范畴,萌生于夏代,《尚书·禹贡下》有“祗台德先”之语。最早明确提出“立德”的是《左传》,“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里的立德是指圣人的功勋,德被天下,德化天下。古之立德者,有黄帝、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等人,他们具有崇高的品质,拯救平民百姓于战乱、饥馑和水火,安定天下,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崇德尚义,从而达到“明明德于天下”的境界。“树”本意即为栽种。《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5可引申为对人的培植和培养。《管子·权修》篇曰:“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总之,立德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立德就是进行道德教育,使人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树人就是塑造和培养人,使人最终成才。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二、“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有了以“立德”为主的教育思想。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5]3“立德”是黄帝部落兴起并实现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的重要因素。《孟子·滕公章句上》载舜帝事迹,“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3]125。由此可知,在舜的时代就有了以“人伦”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深远,深刻影响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尺的形成。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特别重视对人的德育教化,认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6]11,以德感人,以德教人,以德正人。对人的教化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6]12,用道德教化来引导老百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用“礼”来规范人的言行,推动整个社会依“礼”行事。他创立了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的德育学说体系,并开创私学,授徒3 000人。太史公司马迁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5]1 947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辅世长民莫如德”[3]89,对老姓教以“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125,保持“四德”,即“仁、义、礼、智”,便能“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3]125。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7]也就是说,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德性,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且精益求精,作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保持不变。《中庸》也强调“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修身以道,修道以仁”[7]。君子要恭敬地奉持德性,并好问勤学以致知。总之,立德修身的思想在先秦就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学术,并称“四书”,与《尚书》《诗经》《周礼》《易经》和《春秋》“五经”成为“国学”,是文人求学入门进阶成才必读之“教材”,到隋唐时期又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理念,重“德行”与“修身”,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人格的思想渗透于传统文化之始终。

三、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是贯通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的中介和纽带。针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功利性教育思想,对现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创建和谐、民主、宽松与融洽的教育环境,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中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被可悲分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形成了可悲的分离[8]148。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实行越来越细的专业化教育,只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工程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被过度抬高,其他学科都退居次要位置,传统文化教育更是被完全忽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冠以“封建糟粕”之名,被彻底地否定和背叛,遭遇了打砸烧毁的命运。“文革”后,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根本纠正,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浪潮又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进入21世纪,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更加注重以就业为目的的功利性教育。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长时期缺失,造成了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的欠缺和对传统文化的疏离。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的理念。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来进行,而应该融入到各学科中。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一脉相承,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台湾实施通识教育,强调“全人化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核心价值,融入教育学生的全过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塑造健全的独立人格[9];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培养也值得国人学习,日本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强调“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足够的国际知识”,又要求“理解固有的文化传统,具有民族精神”,“在校园,日本通过柔道、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培养顽强竞争,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通过茶道雕刻、花道、古典音乐等的学习,促进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以此抵制西方低层文化的影响;把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如责任感、社会服务精神、音乐陶冶等等定为学校特色,把它有意识地贯彻在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多个方面,以提高师生的民族意识,等等”[10];韩国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品牌向世界推出,其在《教育法》中规定教育目的为:“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使所有国民陶冶其人格,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与民主公民所具有的素质,享有人的尊严,进而贡献民族国家之发展和人类共荣之理想。”[11]“弘益人间”和中国的“盘古开天”一样,是韩国的开国神话,意思为令天下苍生广泛受益,这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中华民族有5 000年的文明传统,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包括文学、哲学、史学、音乐、绘画、美术、武术、戏曲、雕塑和园林等众多学科门类,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最集中体现。大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中学阶段作好衔接,并向纵深挖掘。同时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与基本任务,教学内容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2]。实际上就是要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传统,追求“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情怀,坚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和“浩然正气”。基于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以下3点:

1.注重对经典的深度阅读

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对经典进行深度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文学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金”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其魅力在于不以逻辑思维见长而以形象思维取胜,充满了圣人的哲思和美好的情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追求,极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经典的选择要以深浅适度为原则,选择大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以《论语》为例,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过《论语》中的语录,但零星不系统,大学阶段就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整部《论语》,学生在读的时候既不会觉得太艰难诲涩,又不会觉得太浅显无味,从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刻理解孔子所提倡的“仁”、“信”和“孝”等道德规范的时代意义,更系统地把握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

2.加强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明确表示,很不赞成把古典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被称为“诗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最基本和成就最大的文学样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和元曲,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辉煌。“诗以言志”,古典诗词积淀了中华儿女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表现了诗人的个性气质和不同的情感体验,特别能引起人的共鸣。它用最美的语言表达最深挚的情感,情感浓郁,韵律谐美,句式齐整,朗朗上口。古典诗词是大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几乎每个走进大学的学生都会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诗句,古典诗词给人以巨大的情感感发和韵味悠长的审美体验,特别容易入脑入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阶段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学习,对于大学生心性修养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12]。

3.加强文化专题内容学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包容并蓄,博大精深,儒释道三位一体,佛道为表,儒学为里。因此,要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文化专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某一领域的传统文化领悟得更深。如对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开展传统管理思想的专题教育,对艺术类的学生开展传统礼乐文化专题和书法国画专题等教育。传统文化专题的设置要科学规划,统一安排,一方面要跟现代生活接轨,能够进入现代文明的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能够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现代文明体系融为一体。把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并且彰显时代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专业教育领域,真正化外为内。

(三)课程体系的创新

课程设计与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大部分地方普通院校并没有相应的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河北省某一地方综合性二类本科大学为例,该校2014级共有56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3部分。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3大模块。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课、体育课和信息技术基础构成,共开设公共选修课148门,其中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有13门。学校对学生选修传统文化类课程没有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地位轻微。高校要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应成为高校通识课程的主干课程,课时比重应不低于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创造条件,开设更多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拓宽其选课比重。

(四)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创新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将最古老最传统的知识与理念传授给最年轻思维最活跃的新一代大学生。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建立传统文化教育QQ群、学校论坛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其次,要开发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一定数量的高水平教师网络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第三,是建设素质讲座平台。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学者的感染力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四,积极发挥校园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开展知识竞赛与诗歌朗诵比赛等;结合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如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的端午诗会,重阳节举办与孝文化和尊老文化相关的晚会等。通过搭建多元化统文化教育平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五)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是否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修养广博,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品德高尚,就能够以德施教和以德立身,使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学生的学习典范。同时,要提升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当前,高校大部分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贯彻融传统文化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的理念需要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师资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可以采用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交流、聘请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做兼职教师和校内系统培训等方法,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师资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及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

总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民族兴盛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央广网.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全文)[EB/OL].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409/t20140910_516406903.shtml/2014-09-10/2015-04-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2014-03-26/2015-04-05.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黎翔凤.管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赵君尧.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100-105.

[10]李锡槐.现代化、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及从日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4):1-7.

[11]姜英敏.继承与嬗变——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传统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4,(4):7-11.

[12]梁俊仙,罗翠梅,白晨,等.普通高校古典诗词教育现状调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3所高校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6-109.

(责任编辑白晨)

Innovation Pattern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LIANG Jun-xian1,LUO Cui-mei1,BAN Xiu-pi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Morality educaion is the core idea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of educaion.Strengthening energetically the educa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needs specially emphasizing exploring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national morality,sticking to the dominant ideas of morality education first,and combin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ultiva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the idea of blen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pay attention to the deep readings of the classics and in-depth study of classical poems;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urses ab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make them become the main cours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probe into new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arriers actively,develop the online courses of high-level teachers,carry out th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boost the targets,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and enhance the teachers’qualiti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university;morality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innovative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2X(2015)06-0086-05

作者简介:梁俊仙(1975-),女,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GH141010);河北省社会科学 阶段成果(HB14WX034)

收稿日期:2015061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模式立德树人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