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仪式的德育价值:资源、环境、载体与方法
2015-03-26胡文靖
胡 文 靖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试论大学仪式的德育价值:资源、环境、载体与方法
胡 文 靖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仪式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是高校全员化立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界定大学仪式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资源、环境、载体与方法等4个方面的德育价值,指出仪式是大学生顺利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仪式生成了德育的场域,具有重要的德育环境价值;仪式的发生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德育方法;仪式的文化性、象征性和周期性提供了德育实践的丰富载体。建议加强对仪式德育价值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使之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大学;仪式;德育价值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0:59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该论述为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大学仪式是大学校园常见的文化现象,也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学仪式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为大学德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是高校全员化立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国内大学的实际来看,仪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丰富了大学文化生活,活跃了大学文化氛围,但也存在对仪式的德育价值认识不够、挖掘不深、打造不够及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以便充分发挥仪式应有的德育功能,为提高大学德育实效性构建新的载体和空间。
对仪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代表性的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学科。在学界的研究视野中,“仪式”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具有理解、界定、诠释和分析意义的广大空间和范围。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概念进行过界定,如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仪式是在集合群众中发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种心理状态”[1]498。英国学者Eric Hobsbawm在《传统的发明》中指出,仪式“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互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2]1-4。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通过表演形式进行人际交流和文化变迁的“社会剧”,是那些“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他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有结果的第一位和终极的原因”[3]79。象征人类学大师格尔兹(Geertz)指出,“正是在特定仪式中——即便这仪式不过是背诵神话,求助神谕或妆点坟墓——宗教象征符号所引发的情绪和动机,与象征符号为人们系统表述的有关存在秩序的一般观念相遇,相互强化。在仪式中,生存世界与想象世界借助单独一组象征符号形式得到融合,变成同一个世界”[4]112。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可见,随着仪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学者们对仪式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全面,从而使仪式的意义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总地来看,仪式的内涵包括5个方面的基本限定:超常态的社会行为、限定性的社会关系组合形式、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表达、具有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序及人类社会实践和价值经验的表述。由此出发,可以把大学仪式界定为:由特定文化传统所规定的、大学师生集体参与的具有程序化、表演性和象征性的超常态的整套社会行为方式。
由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浸润,参与群体的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学仪式的内涵特别丰富,文化色彩特别浓厚,符号的象征意义也特别深刻和持久。倪辉的研究指出,大学仪式具有如下特性:主旨内涵的教育性和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建构过程的表演性和象征性及呈现规律的例行性和周期性[5]。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也忽略了仪式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仪式中参与者情感共鸣的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仪式的效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仪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参与者的能动性和体验感。高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文化传承和维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价值引领工作。大学仪式本质上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一、仪式是大学生顺利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一切价值和要素。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资源来实现。德育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为德育活动提供加工对象、构成德育活动的环境及为德育实践提供动力。骆郁廷的研究区分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教育主要是认知性教育,政治教育是方向性教育,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6]。大学仪式涵盖了认知性、方向性和规范性教育等3个方面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人们可以从仪式的构成要素来概要性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
每一个大学仪式都有明确的主题,通过主题的彰显,仪式的意义得以被参与者领会。根纳普指出,“在任何社会中,个体的生命都是从一个年龄阶段到另一个年龄阶段,从一种职业群体到另一种职业群体的系列通过……这些事件的每一个都有典礼,典礼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个体能够从一个明确的社会地位到达另一个界定同样十分明确的社会地位”[7]114。以毕业典礼为例,典礼现场主席台高悬的条幅醒目地提醒参与者这是一个关于告别过去和开启未来的重要时刻。在这里,大学生实现了身份的再确认和角色的新转变。仪式的完成意味着学生进入了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性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转化和活动空间的转移,帮助学生修正目标或者重新制定目标。
大学仪式的内容传递丰富的观念和信息,蕴含着道德教化意义。仪式通过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传达道德观念和传播德育价值。再以毕业典礼为例,典礼上通常会邀请知名校友发表演讲,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母校的感情,深情寄语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在这个过程中,知名校友成为一种展示的榜样。仪式通过树立典型形象来彰显大学追求的价值观和崇尚的行为准则,提供具有真善美价值的参照标准,在更大的范围内激励学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方向性教育,即将毕业的学生再一次接受“人生的路该怎么走”的教诲,不由自主地再次思考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应该追求何种人生价值。
大学仪式的空间安排具有重要和无形的暗示意味,影响着大学生的德性生成。仍以毕业典礼为例,现场悬挂的条幅标语,飘扬的旗帜,鲜花装饰的主席台以及出席嘉宾的正式着装等都会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的空间环境,这些象征符号暗示的信息丰富,引导学生在态度上正确认识、行为上积极配合和情感上深度参与仪式过程,达到仪式组织者希望的效果。
从大学仪式的构成要素来分析,仪式的确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这些德育资源往往是隐形的,人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辨别、深化和合理利用仪式的德育资源,提升德育的内容张力,丰富德育的资源空间和效果。
二、仪式生成了德育的场域,具有重要的德育环境价值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生活周围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德育是一种培养人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需要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它又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中进行。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场域”来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后来被引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布迪厄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指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8]29。在大学仪式中,参与者、象征符号、仪式空间、场所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仪式氛围和环境,构成了仪式的场域。仪式场域是大学文化的仪式性反映,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集中体现。这种育人环境的仪式性再现可以提升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参与者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陶冶其道德情操。
仪式场域创设道德情景。在道德情景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仪式场所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仪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仪式场所。因此,仪式场所的选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值得仪式的组织者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张奕指出,在中国古典大学里,仪式场所是第一重要的,是整个大学建筑群中一块封闭的“圣域”。对比大学的其他建筑,仪式场所的空间、路径和建筑特征最为复杂考究。仪式场所不仅要密切配合祭祀行礼的行为模式,而且要形成庄严肃穆的情景,激发起仪式参与者恭敬的心情。中国古典大学仪式场所是整个大学建筑群的核心与灵魂[9],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情境中,一个巨大的场力被营造出来,使仪式参与者能更好地领会仪式象征符号的内在意义,心灵上得到升华。仪式成为一种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仪式的组织者对参与者实施动机、情绪、感情和意义的灌注。
仪式场域为大学生习得行为规范提供角色扮演,为其体验道德过程提供了机会。大学生要顺利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期待的社会人,他就必须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各种场合,学习掌握社会规范,适应和融入主流文化,尝试扮演社会期待的与其身份相对应的各种角色。大学仪式正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获得了群体性生活体验,产生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意识”,意识到自己属于群体,两者之间有了情感的链接,形成了对个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归属感”。同时,从个人与其群体关系的角度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情愿不情愿,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否则就意味着挫折甚至失败。在不同的仪式中,大学生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主人、观礼者,也可能是“道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角色的不同调整价值观念与自我形象。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要的行为,把握好身份的规范,学会扮演与我们的身份联系的角色”[10]110。
三、仪式的发生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德育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综合,德育方法即德育运行的方式。德育方法是德育的基本元素,它连接、激活和调动德育的其他要素,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唯有在德育实践中采用适合教育者、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的方法才能使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大学仪式的发生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德育方法,值得德育工作者研究。
仪式是一种隐形教育方式。隐形教育法认为,在正式课堂的基础上,学生还能从学校生活获得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消隐了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在角色上的显性对立,使德育对象由消极接受转向主动践行。以大学仪式中时间的选择为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通过类的仪式和庆典类的仪式一般选择在上午,不会选择在下午或晚上。时间选择上的文化限定反映了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结构,符合人们的价值期待。而仪式开始的具体时间往往视“重要对象”的时间确定,这种确定的过程通过一种无法言明的方式传递大量暗示的道德信息,比如谁的社会地位高、谁更重要等信息,提醒学生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规则的认同,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和价值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信息是暗示性和体验性的,传递的方式是自我领会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仪式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在德育过程中由“他教”向“自教”转化,凸显德育对象作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教育作用。德育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个人德的需要,还要考虑如何根据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满足德育对象的德性需求。大学仪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验性强。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感性大于理性,心理上对感性知识的接纳度远高于理性知识。仪式中的音乐、口号、象征符号和服饰等介质,直观且形象地刺激学生产生直觉体验。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体验情绪的相互感染,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心理的巨大满足。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达到的。
大学仪式的开展过程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德育方法的启示,那就是德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德育场所的选择、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并在实践方法和路径上实现3个转变: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从经验型到科学型(更多地运用符合人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从单维媒介到多维媒体(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多媒体形式)。
四、仪式的文化性、象征性和周期性为德育实践提供了丰富载体
“载体”概念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后来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德育载体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德育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运用的,能负载和传递特定德育信息,发挥着链接德育主体和客体并促使两者相互作用的德育活动形式。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德育实践的效果。大学仪式具有主旨内涵的教育性和文化性、运行过程的表演性和象征性以及运行规律的周期性等特征,这些特性从3个方面提供了德育实践的丰富载体。
仪式的教育性和文化性提供了德育实践的物质文化载体。大学是文化教育机构,它通过仪式展示历史和荣誉,传递理想和价值观,传承文化与精神,在内涵上具有高度的教育性和深厚的文化性。以开学典礼为例,装饰一新的大礼堂,鲜花簇拥的主席台,高悬的条幅和校徽,飘扬的各个院系的旗帜和标牌等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礼堂承载着大学发展的历史记忆:鲜花簇拥的主席台意味着这是一个喜庆的重大时刻;校徽上的数字、文字和造型形象地讲述着大学的历史和梦想;飘扬的院旗展示着形态各异的院系文化特性。这些物质文化载体在同一时间对学生构成直接的感官刺激,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生成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了深度认同。
仪式的表演性和象征性提供了德育实践的精神文化载体。在人类学家看来,仪式的主要特性就是它的象征性和表演性。特纳认为,仪式就是“符号的聚合体”,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和象征体系。仪式是由象征符号、象征意义和象征方式构建的结构体,通过符号来表现和体现意义[3]。仪式的行为方式是表达性的,并且主要是“美的表达”。仪式的象征性和表演性为参与者创造了迥然异于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得仪式成为超越日常生活的超常态行为,并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大学仪式中,仪式的象征符号和表演性营造了浓郁的教育氛围。以毕业典礼为例,毕业生佩戴的不同等级的学位帽,帽穗摆放的特定位置,走向主席台接受拨穗的过程,向拨穗人表达的语言,用红绳捆扎的学位证书,典礼结束时一起扔向空中的学位帽等,这些都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毕业生们在此过程中的体验使得“规范和价值观渗透着情感,粗野的、原始的情感因为与社会价值的联系而变得高贵起来,令人厌烦的道德约束转换成为‘对美德的热爱’”[11]23。
仪式的周期性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制度文化载体。大学仪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部分仪式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举行,成为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逐渐固化为一种隐形或显性的制度文化,承载着德育的功能。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会如期举行,固定的地点和程序,服饰礼仪的强调等,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关于新的开始和告别的重要时刻。这种“制度”文化强调外在规范,提供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的行为标准,约束学生非道德的意愿和行为,减少行为失范现象。同时,制度的规范性提升了德育的可预见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为德育提供了直接的保障。
大学仪式的文化性、象征性和规范性特征使得仪式过程传递道德观念、提供道德体验并规范道德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体验道德观念并践行道德认知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德育资源、环境、方法和载体价值。要加强对大学仪式的研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德育资源,积极发挥其浓厚的德育环境作用,大力借鉴其丰富的德育方法,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载体空间,使之成为大学生传承和践行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1]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埃里克·霍布斯保姆.传统的发明[M].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 Turner.From Ritual to Theatre[M].New York:PAJ Publications,1982.
[4] Clifford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1[M].New York:Basic Books,1973.
[5] 倪辉.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30-31.
[6] 骆郁廷,张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0-447.
[7] [法]根纳普.通过仪礼[J].岳永逸,译.民俗研究,2008,(1):24-35.
[8] [法]皮埃乐·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 张奕.中国古典大学仪式场所探微[J].山西建筑,2007,(21):7-8.
[10] 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 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责任编辑 治丹丹)
On Moral Value of College Ritual Activities:Resources,Environment,Carriers and Methods
HU Wen-j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Anhui 233100,China)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college ritual activiti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ral values in the 4 aspects:resources,environment,carriers and methods,pointing out that ritual activitie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successful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have rich moral resources;ritual activities generate moral fields and hav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lues;the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the ceremony provides rich moral methods;the culture,symboloism and periodicity of rites provide lots of carriers to implement moral practice.At the same ime,the paper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moral values of ritual activities,giving full play of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king it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ulfill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iversity;ceremony;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2015-03-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任务项目(14JDSZ3006)
胡文靖(1979-),男,河南汝南人,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G 416
A
2095-462X(2015)04-0092-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707.105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