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2015-03-26

关键词:文艺观中和教化

张 泰

(中国石油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张 泰

(中国石油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荀子·乐论》中提出了“以道制欲”的文学思想。“道”既指自然之道,又指社会之道: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合乎礼义;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一种“中和之美”。这种文艺观对后世的文道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以道制欲;中和之美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1:03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不仅继承了前代儒学的思想,而且广泛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成果,成为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乐论》中,后来成为《礼记·乐记》的主要来源。荀子的文艺思想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主要阐释他“以道制欲”的文学思想。

一、“以道制欲”的文艺观及其哲学内涵

“以道制欲”的思想见于《荀子·乐论》: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1]451。

这段话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明确了两者对音乐的不同感知。对音乐本身来说,它是客观的,会给人以快乐;但君子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道”,而小人的目的是满足“欲”。用道义来控制欲望,就能做到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就会导致迷惑而不快乐。

“以道制欲”思想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荀子人性论基础之上的。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513,认为经过师法教化才会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向善。他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1]514,而小人“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1]514。作为“圣人之所乐”的音乐,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教化功用。这种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先秦诗乐舞一体文化氛围的产物,被儒家发扬光大。孔子曾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185将用曲调平缓表现先王功业的古乐视为“雅乐”,认为可以培养人仁义的品德。显然,荀子继承了儒家对音乐教化作用认可的观点,也认为“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1]451,并且进一步将其发展为“以道制欲”的主张。

在《乐论》的开篇,荀子就提出音乐的起源是为了节制人们的声色欲望,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能够正常发展而不至于陷入混乱,整个社会在这一主题下,为“乐”所感化而进入和谐美好的生存序列: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1]448。

荀子所论的“道”,既是社会之道,又是自然之道。他的“道”主要有以下几层内涵:一是先王之道。《非相》篇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1]98这是对孔、孟“法先王”的儒家传统历史观的继承;二是后王之道。《王制》篇说:“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1]187“法后王”的思想也是荀子比孔、孟的高明之处;三是自然规律之道。《天论》篇说:“万物为道一偏。”[1]377这是对自然之道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一种理解,体现了荀子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道与文的关系,《正名》篇有这样一段论述:

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1]500。

荀子认为,“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准则,言辞应当符合于辨说的需要,辨说应当符合于人内心的意图,而人内心的意图应当符合于道。所以,言辞应当符合道。但在荀子所处的时代,文学还没有独立成科,这里的“言辞”可以看作是文学的初级形式,也是荀子“以道制欲”文艺观的最初体现。

二、“以道制欲”与“中和之美”

《乐论》虽然论述音乐,可先秦时期诗乐一体,其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上文提到,荀子的“道”既是社会之道,又是自然之道。荀子在文艺上“以道制欲”的主张自然就离不开社会与自然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以道制欲”思想在文学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创作上,对感情的抒发要既要源于内心自然的感受,又要合乎礼义的范围,即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文学发生论;在文学批评上,要以道的标准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具体说来就是作品是否是对自然现实的反映以及作品是否具有使人上进的美感。

“以道制欲”的文艺观表现在美学上,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具有“中和之美”。“中和”的美学观念,孔子早已提出,其论文艺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60“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30的见解,体现了孔子对于文学作品“中和之美”的要求。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中和”的审美标准。在《劝学》篇中,荀子提到“乐之中和也”[1]14,在《儒效》篇中他再次说“乐言是,其和也”[1]158,因为只有“中和”之乐,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化作用。“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1]449,中正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和谐而不至于淫乱,“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1]449。所以,“中和”的美学标准归根结底还是要为教化作用服务。

对于文学的“中和之美”,荀子曾经对《诗》有过这样的评价:“诗者,中声之所止也。”[1]13这也是由音乐的中和而引申出来的,认为《诗》是靠中和的旋律保存下来。所以,“中和”也是文学得以生存流传的必要条件。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3]20朱熹注解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3]20可见,这种“中和”的思想正与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一脉相承,都认为情感的抒发是人的天性,但要克制在一定的礼义范围内,否则就会造成乱而淫的后果。

由此可见,“以道制欲”的文艺观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虽然融入了一些荀子独到的先进思想,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学的教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与完善,是儒家文艺观在战国时期的反映。

三、“以道制欲”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荀子的思想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道制欲”的文艺观对后世文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后来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得有传统的权威者,其关键皆在于荀子。”[4]36

汉代的学者受荀子影响颇深,无论是汉初的陆贾、贾谊,还是中期的董仲舒,从他们的思想中都可以明显看到荀学的痕迹。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经学视野下的汉代文学批评并没有摆脱政教的传统。陆贾说“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文”[5]111,陆贾的“道”即是他的仁义思想,他认为文章是用来表现内心隐藏的“道”,“道”也就成了文学评判的标准;同时他也认为圣人“能统物通变,治情性,显仁义”[5]27,既肯定了文章的情,也肯定了文章的义,将两者结合起来,便可理解为用道来阐释文章的情与义,与荀子“以道制欲”的主张一脉相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情性得到极大关注,但“道”的思想依然影响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刘勰关于文学产生的解说也受到荀子的影响,《文心雕龙·原道》篇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6]1这里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刘勰认为文学是由自然而产生的;但他又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6]3,认为道是依靠圣人而表现于文章之中,圣人也通过文章才得以阐明道,这第二个“道”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道,而是包含了圣人思想在内的社会之道。《文心雕龙》对文章的情采已经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但依旧以“道”来作为文章产生之本,这也不能否认是受荀子“以道制欲”思想影响的结果。

唐宋时期,文学界兴起“复古”思潮,提倡古文要“以文明道”,恢复儒学道统。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7]305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更是提出了“文所以载道也”的主张,又进一步指出:“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8]39他指出,文学是传播儒家“道”的手段和工具,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不会广为流传。这与“以道制欲”的文学思想内涵是相通的。

总之,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既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的继承,又是荀子独到思想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它要求文学创作要依道而发,并认为文学批评也要以道为标准。它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却也束缚了感情的抒发,以至于后世关于文与道关系的讨论层出不穷:一方面文学情感想要摆脱政治教化的束缚,另一方面,“道”的观念不断地被加在文学批评的标准之上,两种矛盾不断斗争,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演变。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张盛男)

Research on Xuncius’Literary View of Controlling Desires with Tao

ZHANG Tai

(College of Art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Xuncius was an prominen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He put forward a literary thought of“Controlling Desires with Tao”.Here,the Tao relates to both nature and society;reflected in literature,it means tha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nee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not only the laws of nature,but also the ritual philosophy;and reflected in aesthetics,it means“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harmony”.This view of lit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ao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Xuncius;controlling desires with Tao;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harmony

2015-04-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工程资助项目(YCX2015061)阶段性成果

张泰(1992-),男,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

I 206.09

A

2095-462X(2015)04-0034-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707.1103.027.html

猜你喜欢

文艺观中和教化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夏目漱石《草枕》中那美人物形象与“非人情”美学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胡风的性情与悲剧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论朱自清创作中自省意识成因
自由与忠诚
半碗粥道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