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权威:对正被放逐的一种教育理性慎思

2015-03-26邹小婷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权威教育

摘要:教师权威是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受后现代主义平等、多元及无中心等思想方式影响,一些人片面地指责、批判与抵制教师权威。我们认为,完全接受后现代主义过于偏激的教育理念,全盘否定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就偏离了教育理性,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1-0149-06

作者简介:邹小婷(1976—),女,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11年青年课题:粤东地区高校教师权威的现状调查研究(WQ201108)。

教育理性是指教育要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按教育规律施教,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教育理性,理智地思考和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排除一切干扰,维护教育基本价值和使命,才不会在纷繁的诱惑中盲从,使教育丧失应有品性。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网络普及之风裹挟下席卷全球,教育领域也深受其影响。后现代主义主张平等、对话、去权威等教育理念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我们认为,尽管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但远没有到要全盘放弃的地步。在新形势下,认清教师权威内涵及其所受到的挑战,并在教育实践中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权威,是我们在教育领域里持有理性的重要表现。

一、教师权威来源及其式微的原因

权威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因素,因而其存在于人类社会众多领域。教育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教师权威(Teacherauthority),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个人因素以及以一定的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教师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一种支配力量,是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或者约束学生的权力。 [1](p451-452)

对于教师权威的来源,迪尔凯姆认为,它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其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他这一思想喻示着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权威与教师个人的感召权威。这种两个层面分类成为后人分析教师权威时所沿袭的基本思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以权威来源之不同,把权威划分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和法理的权威这三种形式, [2](p241)他本人最为看重法理权威。美国学者罗伯特和克利弗顿在韦伯的权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合法统治的类型这一视角出发,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传统权威、法定权威、感召权威、专业权威。 [3](p394)他们对教师权威四种层面的划分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关系,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及师生关系都深受其时代流行的哲学思想及社会发展的制约。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消沉之后,源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以福柯、巴尔特、德里达和利奥塔等为代表的,以否定“同一”强调“不确定”、崇尚“差异”反对“预设”、倡导“多元”反对“单一”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来势汹汹,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此同时,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网络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风借助网络普及之势,迅速波及到哲学、教育、政治、伦理等诸多领域,尤其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特别明显,给教师四种权威形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教师传统权威面临认同危机。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把师生关系定位为上下关系。荀况在《礼论篇》进一步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者对教师地位的这种推崇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基因而代代传承,也因此奠定了教师的传统权威。受后现代主义“抵制”、“颠覆”和“无中心”等思想方式影响,加之网络社会迅速到来,人与人在网络世界平等交往的实践方式,促成了民众以平等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这样,民众看待教师的眼光就渐渐失去了往昔崇敬的色彩,教师拥有的传统权威在民众的眼光中日益淡化。

对教师制度权威的消解。人类文明成果之所以能代代传承是因为千百年来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存在。近现代以来,社会赋予教师的重任为:一方面,向下一代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以保证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向学生传播,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教师这一职责相适应,一些国家都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给予教师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赋予教师制度权威。受后现代主义反“正统”、反“权威”、反“专制”等思想方式影响,教师的制度权威面临解构的命运。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传统的法律制度抑制了学生的尊严和身份,在后现代社会中继续存在是毫无道理的。 [4](p176)雪上加霜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运用的普及,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接受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因素越来越突显,这就更加剧了教师角色地位的失落。这样,教师手中所拥有的制度权威是否完全合理?人们对此就有了质疑。

对教师知识权威的解构。长久以来,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受到社会的敬重。但后现代主义对教师知识权威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构。在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视野中,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生成的、不完满的、多元的、境域性的以及可质疑性的体系。因而在后现代知识观下,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扣住历史性的伟大主题或“元叙事”,而是要专注知识的局限、断裂、悖论和非稳定性。这就意味着,知识的连贯性、唯一性、确定性被彻底消解了。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教师就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者,而只是所谓的“平等中的首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接受信息的多种渠道,极大地削弱了课堂在传授知识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因此,著名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早就断言:“知识可以转译成计算机语言,因为传统教学与存储相似,所以教学可以由机器来完成,这就敲响了教师时代的丧钟”。 [5](p111)

对教师感召权威的冲击。教师感召权威也称魅力权威(Charisma),是教师因高尚的人格魅力而赢得学生的拥戴和信仰,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受后现代主义“反统一道德”、“崇尚差异”,反“中心”崇“边缘”等影响,当今西方世界,对教师的作用要求越来越单一。他们把教师仅仅看为知识的启迪与能力的培养者,特别是在美国这类多元文化的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只是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等,并不要求教师具有崇高道德水准,他们把道德行为的养成看成为主要是家长、社会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这就在根子上消弭了教师的感召权威存在的必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网络社会的到来对我国教育界影响也十分突出。在我国教育领域里,教师权威现今似乎是“教师专权”、“压制学生”的代名词,许多人对之讳莫如深,更有激进者认为教师拥有权威就必然泯灭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对其口诛笔伐,并想尽一切办法抵制。似乎在倡导师生民主对话、平等交流的今天,肯定教师权威的合理性就是与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一些学校甚至连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力也给予取消。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对一切权威质疑的情趣,对教师的“妖魔化”炒作也屡见不鲜,外加上一些学校受市场化取向影响,“为五斗米折腰”而至教师尊严于不顾的现象存在,为师者尊的民间文化认同如今是危机四伏,教师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审视教师权威旁落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公允地讲,后现代主义反对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性、确定性、正统性、权威性和超越性,倡导思维视角的多样性、非一致性和不完满性等,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在教育领域汲取其有益成分,对于克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摒弃将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地当作教师训练和控制学生的教育理念,确立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一些平等权利,自觉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以缓解由于管理与被管理而引发师生之间的紧张、冲突,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如果教师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学会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关爱,学生才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的冲突对立就会减少,教育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人文关怀,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但我们也应看到,后现代主义兴起,体现了当今西方某些知识分子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沉后的一种普遍矛盾的心境,从中也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一些知识分子在诸多社会矛盾尖锐冲突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中,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的心态,其所表露出来的蔑视崇高、崇尚边缘、游戏人生及主体死亡等颓废思想情绪反映出当代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危机。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受这种充满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教育理念,而一概否定当前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必要的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这就不是救偏补弊了,而是矫枉过正。

教育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需要将人类社会几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在有限的时间传承给下一代,这种教与学的活动对于其中每一个个体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此,追求效率就成为了当今学校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当今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对人才大需求量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在班级组织中,必要的组织纪律是班级授课高效化运行的条件。国家和社会以一定的法律法规赋予教师一种独特的权力——制度权威,教师的这项权威在支撑起教师职业尊严的基础上,也维护了教学秩序。这种秩序使得师生之间生成一些默示和明示的公共规则,只有遵守这些公共规则,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对当今西方社会高科技统治下各种规范的否定给人清新之感。但后现代主义缺乏对现实教育情境的深刻把握,其所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不过是呼应后现代人文主义所提出的一种人文价值之浪漫怀想,明显和现实有距离。因为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需要正常的教育活动开展所必须的教学秩序。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权威作保障,就会使教师组织、领导学生的地位落空,正常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对于要维护教师应有的权威这一教育中的常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看得很明白,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清楚这一点:“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尽管持儿童中心说,但他也深刻指出:“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让教师“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这只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 [6](p227-228)

后现代主义本身破多立少,其“根本问题是过于偏激,对平等、对话、去权威、非理性等方面的倡导过于绝对化”。 [7](p28)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人格上平等,没有谁会质疑这一点。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把平等绝对化,没有看到教学对话与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对话的区别,忽视教学对话是有领导、有主导的对话,一味指责教师主导型的教学是教师话语霸权、专制,这种完全否定教师知识权威存在的合理性既无益于教,更无益于学。

后现代主义先驱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存在是一种共在,我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个世界。” [8](p9)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克服一味地灌输教学的弊端确有启发性。但是,我们不能根据师生“共同在世”就抹杀师生“存在”之不同。我们应该明白,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下,学生的生存状态大多数是处于依从性的“听话”状态,是属于“非此在的存在”,闻道在先的教师应主导课堂的话语,是教学之“道”的本质。看不清这一点,只是片面强调学生自由发展、自我实现潜能,一味地鼓动教师在课堂上迁就学生兴趣、爱好,而不顾对教材内容的传授,就会使课堂陷入无谓的争吵,让教学活动失去指向性。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果真追求这种的师生平等对话式教学,就难免形式花哨,实质低效。其实,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自己也并不认为其中小学教学有什么值得仿效的优势,美国一位教育界人士在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的优缺点后坦率地说:“我们的问题也许是给孩子的自由太多了。” [9](p274)故此,对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一些教育主张在现实教育中究竟有多少合理与可行性,值得我们认真审视。

教育历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都是支配和影响教育形态、规模和走向。我们不能完全抛弃教师感召权威所承载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多元主义,反对一元主义,否定客观真理,主张只有不同意见并存繁荣的思想方式。用这种蕴涵着深度价值虚无主义的哲学理念指导我们教育下一代,难免会在学生中导致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盛行,这对于我们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与民族凝聚力,都是十分有害的。此外,对权威的漠视和反抗,忽视了纪律的约束和教师的督促作用,易导致学生滋生个人中心主义和泛自由主义的思想行为,容易养成其今后的自由人格或反社会人格,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不利的。故先哲指出:“国将兴,必贵师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10](p346)可见,如果我们承认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教育的话,就不能轻易否定教师权威的作用。我们借鉴别人的成果一定要基于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一味用西方话语来剪裁本土经验,就是偏离了教育理性。

理性精神的偏差和缺失需要理性自身来匡正。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理性的神话,但却消解不了理性的精髓。立足于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的现实出发,抓住理性精神的精髓,拯救被后现代主义颠覆的教育理性,推动时代教育精神的重构,是社会赋予每个教育工作的重任。

三、回归教育理性——重塑教师权威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 [11](p80)当前教师权威的危机并不是去与留的问题,而应是其内在调整与完善问题。

完善教师的制度权威。社会从制度方面给予教师以权威是因为它能保障教师高效地向下一代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同时,它也是教师把一定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的重要手段。只要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的特性不改变,教师的这制度权威就不应被取消。

就目前来看,如何从法律上保障教师的制度权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1993年的《教师法》和1995年《教育法》在保障教师权益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此类法律文献中,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益和地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地位模糊直接影响法律适用的问题,会造成教师在维护自身权益时缺乏法源依据。另外,《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的权利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对学生由于不服教师管教而严重侵犯教师权利的行为,还时常让我们陷入有法可依但却无法操作的窘境。

再有,教师有些制度权威有其名无其实,如《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教学自主权、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教育教学自主权。但由于现今不少大学都采取科层化管理,教师颇受钳制,难以行使自己正当的教学自主权。

此外,当前许多学校都实行学生评教等管理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督促教师上好课的目的,但客观上也束缚了教师大胆管理学生的手脚,这让不少无心向学的学生钻了空子。当前一些大学生晚上上网玩游戏,白天睡觉不去上课,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并不罕见,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校园里优游嬉戏颇为自由。很难想象这种尽量挤压教师权威、给学生以所谓自由的做法就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我们认为,在当前如何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赋予教师一定的制度权威,让教育回归理性与秩序,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发挥教师制度权威的作用,更多依靠制度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完善教师制度权威的重要方向。为此,我们的制度设计要合理,符合时代特征,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学生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教师来说,要合理地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就应该明白哪些是自己该管的,哪些不应由自己管,超越自己的权限就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权范围。

除此之外,要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管理教育,依靠教育规律办学。教育要摒弃过多的行政干涉。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也提出了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真正秉持法治理念,依法管理,让教育回归理性与秩序。

维护合适的传统权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到,除了正式制度赋予教师法定权威外,非正式制度赋予教师以传统权威也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者对教师有力地推崇,促成了一种大众“尊师”的传统民间文化建构,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确立奠定了文化根基。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的时代,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向青少年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担当这一历史重任,教师责无旁贷。教育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仅要建构教育外部秩序,更需要建构教育内部以及教育个体心灵的秩序。“学之道”的重心在“师”,教师受尊敬,他所传授的道就会受尊重,教师的传统权威存在,有利于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了一种关于“敬的秩序”或“爱的秩序”,这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确保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及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让教师拥有适宜的教师传统权威,这在当前很重要。

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权威。一般来说,教师受过专业培训,在其所教的专业领域比学生认识深刻。此外,教师在知识、年龄、经验、阅历、能力、社会性和心理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这种“不对称”与“成熟差”是教育存在的人类学依据。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缩小、弥补师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加自由化、多样化。学生缺乏的不是信息,恰恰相反,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指导是必须的。一些人大力宣扬网络的普及运用,后喻时代到来,教师的知识权威就自动消解了。其实,后喻语境只是意味着文化传递模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学生主宰教育的走向,教师的优势全面丧失。其实,甄别与选择信息的本领不是网络本身能传授给学生的。在网络时代,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网络的普及运用没有让教师职业划上句号,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明确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将不会取代或贬低人类所需要的任何教育人才。” [12](p234)可见,当今时代,教师对知识的独占性的减弱,并不意味着教师专业权威全面消失,没有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在认知、转化知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在当代仍有存在的必要。

但我们也认为,教师的知识权威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转换。教师知识权威的重塑必须建立在认识到知识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教师要树立自己知识权威的形象,就要必须成为自律学习者,具有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意识。明人钱琦《巽语篇》这样教育为人师者,“凡诲人者必先自省,知己之学已至,乃可诲人。”很难想像一个经常少于学、劣于学的教师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崇高的知识权威。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愈丰富,视野越宽广,学科素养越全面,就越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自主认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们在强调教师知识权威的重要,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教师以教代学,越俎代庖。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现今的教学同欧美等国相比较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在引导、激发学生自己探索,提升学生创新开拓、判断选择以及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课后多布置些探究性问题的作业等。摒弃应试教育,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现今已经成为共识。总之,懂得教学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自己判断、选择、研究、发现和理解,这是当代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构建当代教师知识权威应有之内涵。

重塑教师的感召权威。教师的高尚人格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石。教师要树立自己的感召权威,首先,在于他对事业的热爱。一般来说,对于具有诚实、和蔼、公正及对工作兢兢业业等高尚人格的教师,学生大都乐于听其言、信其道;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马马虎虎,对学生冷若冰霜,是难以在学生中树立自身感召形象的。其次,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作为教师,不应把教书当作“稻粱谋”,而应把这项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在内心深处升腾起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只有这样,才会无怨无悔,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付出真情和汗水;当然,我们的管理部门也应该高瞻远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教师树立起职业自豪感。其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往。当今世界,网络的普及流行,对学生诱惑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都要强,各种相互矛盾的、多元的价值理念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而西方一些国家(如英国),出于他们对教师职业狭隘的理解,并不主张教师与学生有深入的交往,他们禁止教师把私人电话告诉学生。这种作法,我们不敢苟同。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只有师生之间深入的情感交融、彼此尊重、信任,教师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最后,我们想剖析一下教师权威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些人把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归罪为学生受教师权威束缚太强,因而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能力之人。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依据。尊重教师权威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当年的西南联大,就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在尊师重教的氛围中,为民族培养出一大批顶级的创新人才。

美国科技创新能力强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学生不受教师权威束缚。造就美国这样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原因有多种:如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产权保护、科技政策、用人制度、完善的大学教育及强大的科技发展惯性等,不能把创新能力强单方面归结为美国学生不受教师权威束缚。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我们的一些制度设计、产业政策、专利保护、人才待遇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继续虚火上升(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质量却在百名开外),官本肆虐(学术让位官术,钻营代替钻研),“山寨”横行(不保护知识产权),就别指望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多强。当前亟待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而不是削减本已就很脆弱的教师权威。

教育理性应植根于现实的土壤,解决现实教育中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一些脱离实际之浪漫怀想强加于现实之中,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应始终是教育理性之起点与归宿。哲学大师黑格尔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13](p43)我们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教师权威冲击的利与弊,目的也是在于启发我们自觉的教育理性,以达到教育理性与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的和解。我们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的存在是教育理性的体现。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权威不应被放逐,而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重塑。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权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