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及其当代价值

2015-03-26徐玉生高福兴

河南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政风党风延安

徐玉生,高福兴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一、政治生态释义

何为政治生态?从学界对政治生态的研究来看,较早的是哈佛大学的J.高斯和夏威夷大学的F.W.雷格斯,他们在20世纪中叶就将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运用于社会政治的研究。王沪宁、王邦佐等是国内学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先行者。刘京希则通过观照政治现象及其环境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对政治活动的实质作出新的解释[1]。但这些研究并未就政治生态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对党的“执政生态”的内涵和外延有着较为细致的分析①。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打开了政治生态研究的空间,因此近年关于“政治生态”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当前对政治生态比较权威的解读是:“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2]而笔者对执政生态的研究认为:“执政生态是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相互作用并有机融合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又可分为政党生态、党内生态和社会生态等三个子系统。”[3]显然,政治生态较之执政生态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广泛意义的政治生态包含执政生态并依此为根本和核心形成了多元生态系统。但“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概括起来无外乎就是“执政主体与执政客体”,“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也正是“政党生态、党内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现实表现。因而可以认为,狭义的政治生态就是执政生态,本文所探讨的政治生态也基于此。

故而,狭义而言“政治生态”包括“党内生态、政党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党内生态是指执政党内党员、组织和规范之间良性的运行关系。其中党员是构成党内生态的核心要素,没有忠实的党员,执政生态便不复存在。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党内生态的实现。政党生态表现为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和谐互动关系,我们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生态学中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社会生态主要表现为执政党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包括与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关系。执政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其执政合法性基础。执政党应该协调处理好与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生态不尽相同,当下存在着种种不良风气,个人对法律的漠视、对权力的过度崇拜和滥用、“潜规则”盛行、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十三五”时期重构政治生态、实现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挖掘和借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有着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其举措和经验十分丰富,本文无意全部概括,只是管中窥豹,基于狭义政治生态的三个子系统来提炼对当下具有重要借鉴的三个方面:狠抓党内生态系统建设确保“党风正”,建设和谐政党生态确保“政风清”,营造社会生态文明确保“社风纯”。

(一)狠抓党内生态建设确保“党风正”

1.常抓作风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旺盛的生命力

党风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延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党风建设,通过整风运动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使党在艰难困苦的时期能迅速团结人民,赢得民心,“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4]。中国共产党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员队伍不仅规模迅速壮大,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也迅速提升,党的生命力极大地焕发出来并持续旺盛。

1942年,毛泽东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拉开序幕。1943年中央颁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规定再用一年时间继续进行整风,并要求:各地灵活地运用延安经验,着重于自己创造经验。先后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想,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思想,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思想,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等,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

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总结了各方面党的建设经验,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眼睛向下,不能将马列主义当作教条使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风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当中,想群众所想、谋群众所谋,更好地把握群众诉求、服务群众利益;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净化自身、除尘去污的法宝,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坚持真理,祛除谬误,统一思想,协调关系,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完善纪律监察制度,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员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6]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执行者,党的优良作风的弘扬者,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举措和经验是通过完善纪律监察制度,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员干部队伍。

首先,严选干部、实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制度。1938年陈云提出“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的干部工作标准,通过“了解人”审查干部,通过“爱护人”强调审查干部一定要珍惜他们的政治生命。1940年陈云进一步总结了政治审查制度的15条经验,表明这项制度的初步确立。1941年中央出台《关于干部审查与填写党表自传的规定》,规定干部审查既包括个人能力的大小,也包括对敌我问题的分辨能力,要求建立各级审查机构并统一管理、坚持正确的审查措施和原则等。通过这些措施,延安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证和提高,为政治生态的建设打下了清明廉洁的基础。

其次,加强纪律管理,有错必纠,违法必查。延安时期,共产党建立了系统、全面的纪律规章制度。陈云指出:“纪律是我们的重要武器,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7]1938年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和《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重申了“四个服从”的决定。1939年颁布了修订后的《惩治贪污条例》,强调政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1939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第十一条规定: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七大制定的党章提出在必要时期设立党内监察机关。在这期间,除了从制度上规范党员的纪律性,同时也及时惩戒了一大批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理黄克功、肖玉璧、刘振球等革命功臣事件,彰显纪律的严明,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了延安时期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3.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确立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内要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员知道什么是民主生活,要努力做到一方面切实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另一方面不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走到破坏纪律的自由放任主义的泥坑。1940年毛泽东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政治”时就明确提出,未来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5]。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4]民主集中制是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民主与集中。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在执行党的决议的同时,仍然可以保留意见和享有报告、申诉的权利。而且只有集中了多数人的思想主张、形成了正确政策策略的时候,服从组织才是最有价值的。民主集中制既能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有利于实现社会民众广泛参与,从而使得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统一。

(二)建设和谐政党生态确保“政风清”

“政风”是执政主体对于执政客体的行为作风、用权风气等的简称,合理的行政组织架构、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形成优良政风的前提和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致力于和谐政党生态的建设,形成了“政风清”的政治生态。

1.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政党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广大劳动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他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阶级品质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这就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体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为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抗战初期,由于存在国共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关于统一战线党内出现了种种错误倾向。1938年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中批判了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5]。1945年周恩来谈到“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问题”时指出,统一战线的队伍有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甚至有时候还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来参加,无产阶级比别的阶级先进,是应当领导别的阶级的,所以领导权的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右的是放弃领导权,左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无兵司令”“空军司令”,可以说右倾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左倾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正是由于坚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多样性系统的“关键因素”地位和领导作用,才使得党的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丰富政党生态的多样性

党在坚持独立自主和领导地位的同时,带领和实现各政党的和谐共处,丰富政治生态中政党生态的多样性。“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永远不变的。”[4]因此,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实行“三三制”政权体制。“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5]1940年在边区进行试点“三三制”,1941年普遍实行。“三三制”政权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中间力量,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三三制”政权体制的实行,有效地破解了政权机关的权力制衡、民意表达和相互监督问题,开创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协商民主的先河,是延安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丰富政党生态多样性的典范。

(三)营造社会生态文明确保“社风纯”

延安时期陕甘宁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落后、人民文化水平低等导致社会问题频发。共产党来到延安之后,实行一系列措施营造社会生态的文明,而且通过党内生态和政党生态建设不仅整肃了边区的党风政风,也带动了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焕然一新的清纯“社风”蔚然形成。

1.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致力于改善民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使其积极参与革命事业,需要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根本举措,延安时期创办了各类学校,实现了军队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小学教育等全方位、全覆盖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接受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边区政府建立后,旧社会导致的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阻碍了延安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活动,着力改善民生。主要有大力开展扫盲教育、改造二流子、破除迷信、禁缠足、禁吸毒、禁赌博、废除旧婚俗陋习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文艺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些都是革命事业重要的推动者,是可以团结的最广泛力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培养了大批艺术创作和演出人员,推动了延安的文化大发展。延安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或演出抗战短剧,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举措促进了边区乡村社会的变革和劳苦大众生活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成功去除了传统社会遗留的恶习,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面貌。

2.强化政治认同缔结党与人民“鱼水情”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人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9]有了政治认同,老百姓就相信党和政府,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鱼水之情悄然而生。

延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在利益认同上,从土地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分地、分牛羊,然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边区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在制度认同上,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创造性地运用“豌豆选举”、烫洞选举等形式,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参与权,实现了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利的平等。在价值认同上,通过开展学习运动,弥补广大党员干部对理论认识的不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让广大人民群众系统地接受马克思这一正确的指导理论,强化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更好地扩大根据地的建设,树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革命信仰,实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系统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这个统一体由多重要素组成。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延安时期从党内生态、政党生态、社会生态等三个子系统构建“党风正、政风清、社风纯”的政治生态,成为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标杆,其经验对我们当前优化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一)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要管好党员干部

1.“关键少数”是重构政治生态的“牛鼻子”

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在党员干部。这一时期通过整风运动和“三大作风”建设,严肃了党的作风,严格了党的纪律,健全了党的民主生活制度,确保了党风纯正,实现了党内空前的高度团结,增强了凝聚力、提升了战斗力。当前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10]。“关键少数”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正气、勇于担当、脚踏实地,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些“关键少数”成为党的重大方针的执行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开展“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规范党员干部的言行、全面从严治党重构党内生态找准了实践基点,从而建设好“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2.用好法纪“牛鞭子”管好党员干部

“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1]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制度约束体系。将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其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结合实际经验,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构建体系完备、程序紧密、内容充实的干部管理体制,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完善领导干部任前审查制度,保证干部的清正廉洁。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那些违反制度的干部,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用制度保证形成干部管理的新常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规范和引导作用。其次,建立多重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不断完善监督和制约体系,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实现干部权力的公开透明,防止权力滥用。大力发挥纪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不断丰富民主监督的渠道,利用传统方式与新媒体相结合,实现监督渠道的多样化。加强纪律监督,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加强纪律观念,服从组织安排,对于一切违反纪律的干部,严肃追究其责任;加强舆论监督,曝光违法乱纪事件,有利于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同时对官员干部起到震慑作用;加强群众监督,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利,需要不断完善信访举报制度,但同时也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些路径和方法正是对延安时期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纪律监察制度建设、党内民主生态建设的传承与弘扬。

(二)优化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健康的政治生态是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

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看,生态系统的功能决定于它的结构、多样性和整体性。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能够强化其抵抗力,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关键因素,它的质和量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起到限制作用[12]。可见,多样性和关键因素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健康和谐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党生态和谐的基本要求就是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即存在多个“共处”的政党,其中一个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并带领各政党形成合力,为维护和实现各政党“共处”的利益而奋斗。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因素”,在和谐的政党生态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当仁不让[13]。

2.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取得政权时就争取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建立新中国的政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政治发展史上的全新范式。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社会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情况,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重点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方面继续探索规范政党协商形式,完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与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约谈形式,完善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中央书面沟通协商形式;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知情明政机制,完善协商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有序高效开展。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努力成为完善多党合作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建立健全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的工作制度,支持鼓励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创新,营造多党合作的良好氛围。

通过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保持政治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又确保政治生态系统中存在一“关键因素”,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两个先锋队作用,确保党的执政清正廉洁。

(三)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是固化礼序良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良好的“党风、政风、社风”相得益彰

延安时期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政治生态中社会生态、政党生态、党内生态等三个子系统相辅相成,“党风、政风、社风”相得益彰。一方面,“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政风是社风民风的导向和引领,党风政风清正,则社风民风淳朴;另一方面,社风民风纯朴友善,反过来又促进党风政风更加清正。党风政风决定社风民风,党风政风清正则社风民风淳朴,但同时,社风民风也透视和折射着党风政风。优良党风政风是社风民风的示范,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是人民群众直接现实的榜样,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理念、行为模式;优良党风政风是社风民风的引领,党员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往往是社会最先进、最文明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大众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带动者,决定和主导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发展方向。

2.牢固树立礼序良俗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聚焦于落实“八项规定”整治“四风”,开展反腐败斗争端正党风政风,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传统乡规民约、家规家训教育推进社风民风改善。二是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营养和智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要借鉴我国古代为政以德、“以德化民”“以德服民”、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思想,这必须发挥公序良俗、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以社会教化和周边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来反向推进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在全社会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风尚,从而以此良好的社会价值风尚来反向推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逐步培养崇尚清正廉洁和耻于贪污腐化的自律自觉,在物质上不过贪、不苟取、尚节俭,在为人上正直、有志节,清高自洁。

注释:

①梁庆周、陈元中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政党执政问题,参见梁庆周、陈元中《党的执政生态论略》(《理论探索》,2006年第5);车辚研究了执政生态系统的机理、构建了数学模型,参见车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与执政资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0)。笔者也是从执政生态的视角研究了政治生态的问题。参见徐玉生《执政生态的构成及其评价——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的现状及其优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87—93页。

[1]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包心鉴.光明日报[N].2015-05-13(1).

[3]徐玉生.论执政生态及其对执政规律的解析[J].理论探讨,2011,(1):40—4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30—134.

[10]习近平.依法治国必须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N].中国青年报,2015-02-03(1).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徐玉生.政党生态视角下政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一致性[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02):43—48.

猜你喜欢

政风党风延安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廉政文化涵养廉洁政风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七一”高歌新党风
走进延安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全省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调查侧记
乘长风兮破万里浪
扎实开展党风讲评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阳煤集团开元公司开展党风讲评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