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注重科技伦理评估的做法及实例分析
2015-03-26史春薇赵杉林王亚新
■史春薇 赵杉林 陈 平 王亚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 113001
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进步的、有益于全人类的,但是在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的每个过程中,都明显渗透着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科技与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1-4]。科技工作者是科技活动的主体,其伦理观念影响着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目的、内容和方式。
科技伦理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1],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5-9]。其原则包括科技发展与伦理进步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不断完善[10]。
上世纪90年代,一些科技期刊在没有进行充分的科技伦理评估的情况下,就刊发了一批与“瘦肉精”相关的研究论文,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7-8]。如果科技期刊对于这项新技术能够客观的进行科技伦理评估,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者避免“瘦肉精”的危害。因此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对论文的科技伦理评估。面对科技伦理问题的不断出现,2014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表宣言,呼吁科学家“遵守科研过程中的科技伦理规范;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进行评估的责任”[11]。
在科技论文从投稿到最终刊发的过程中,科技期刊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以自身的行为来启发、引导普通科技工作者对论文科技伦理的重视。目前,对于科技伦理的研究较多的是医学类期刊,主要是依据临床特性保障受试者的权益而进行讨论的,对普通科技期刊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性较小。本文在目前科技期刊的科技伦理研究(学术腐败[2]、学术信仰缺失、学术失范[3]等)的基础上,阐述了重视科技伦理评估的道德意义,详细说明了科技期刊进行科技伦理评估的具体做法,并结合普通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对科技期刊依据科技伦理来发挥媒体的正导向作用进行了实例分析,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复制性,便于普通科技期刊推广施行。
1 科技期刊重视科技伦理评估的道德意义
科技活动在改变以科技工作者为实践主体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同时,也改变了其他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道德体系,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同时要“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9],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的要求。
科技期刊肩负着科技伦理和道德建设两方面的重任,因此科技期刊必须重视论文科技伦理的评估,一方面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正确的道德建设的规范,从根本上遏制危害社会安全、和谐发展的科技成果的出现;另一方面,具备道德理性特征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的不足,增加科技工作者对于其科研成果的社会责任感。从科技伦理的角度最大程度地限制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科技成果只有服务于伦理道德的规范才能显示其对于社会正面的影响力,科技期刊应该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促进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共同发展。
2 重视科技伦理评估的具体做法
2.1 在稿约中明确科技伦理要求
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等优秀的医学期刊的做法,在稿约中明确写明论文需要遵守的科技伦理要求,把稿约打造成向科技工作者普及科技伦理知识的平台,使科技工作者认识到有重大科技伦理风险的论文即使技术和理论再先进,也不能发表,从根源上减少不符合科技伦理要求的论文的数量。
2.2 初审阶段严格把关
投稿时,要求作者签署科技伦理协议,让作者进一步检查其所投的论文是否符合科技伦理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尽量帮助作者在论文的初审阶段就合理地规避掉其中具有科技伦理风险的内容。
2.3 终审增加科技伦理审查环节
增加科技伦理审查环节,完善评审机制,就可以把保护社会、民生、环境的网编织的更严密了[4]。
2.4 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国际上有许多科技伦理的研究机构与审查机构,如美国于2000年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NCHGR)”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意义(ELSI)工作小组;次年,德国的“国家伦理委员会”建立。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机构,我们可以与国外的科技论文机构合作;或者,借鉴英国的“基因观察”集团的经验[12],利用期刊在科技成果宣传方面的优势和学术人脉,通过出版论文、开展学术活动、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方式,从而实现确保科学技术能够为公共利益而开发和使用,而不损害公众利益。
针对以上具体做法结合本刊的办刊经验,得出了期刊科技伦理评估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期刊科技伦理评估的流程图
3 科技伦理评估的实例分析
3.1 消除伪科技伦理谣言
科技期刊应该发挥其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的作用,从科技伦理出发、用科学实验的准确数据消除伪科技伦理谣言。
近年来,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事故频繁发生,如2010年抚顺石化石油三厂塔底泵泄露事件、2013年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爆炸等。新闻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单一从事件的危害报道,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散布伪科技的谣言,即化工项目危险性高,不能建在人群密集处等,因而导致了2011年-2013年全国多个城市的PX项目事件等多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如新加坡、美国、日本等,PX装置与居民区仅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5]。而作为有担当的国有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等均不惜投入重金,确保最大限度地消除化工生产的负面影响。但是,新闻媒体对这些安全保障并没有充分地报道,这主要是由于其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此我们没有必要对新闻媒体进行苛求[6]。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就应该站在科技伦理的角度,刊发一些关于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科技论文,以消除谣言。《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于近几年刊发了30余篇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论文,具体包括“海上石油输送管道安全评价”、“天然气泄露模拟”、“大型油罐故障诊断”等多方面[7],全方位、立体地为广大读者展现了石化企业的3D安全保障,既为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安抚了一些盲目听信谣言的群众,以真科技伦理战胜伪科学,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3.2 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的热点
科技期刊应该坚守在与其学科研究相关的前沿阵地上,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热点信息,准确把握所在学科的发展趋势。
2007年3月,美国发生了“宠物食品召回”事件。经常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热点的《食品与机械》编辑部,由宠物饲料中掺有三聚氰胺联想到牛奶等高蛋白食品中可能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此,于同年5月刊发了《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测定高蛋白食品中的三聚氰胺》一文,该文是国内唯一一篇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关于高蛋白食品中掺入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的专业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受到食品界的高度推崇[8],为国内三聚氰胺检测提供了专业的方法,发挥了《食品与机械》期刊在食品领域正导向的作用。此例充分说明了科技期刊通过关注国际科技伦理热点、结合本刊特点,可以发挥其媒体正导向作用。
3.3 刊发前瞻性科技伦理专业论文
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伦理热点的研究分析,积极约稿、刊发前瞻性科技伦理专业论文。
2013年以来,雾霾天气被列为灾害性天气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对其进行预警预报,而在这之前,关于空气质量的预报预警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本刊出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考虑,并基于科技伦理的守护者的责任,以前瞻性的视角,在国家未出台“预警预报”政策之前,于2012年集中刊发了多篇关于城市污染预警预报的论文,例如《城市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城市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信息系统》、《基于GIS的安全保障型城市评价系统研究》等。系列论文的刊发,提高了人们对城市污染的重视度,本刊将论文中关于科技伦理的意见和建议集中整理提交给相关部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献计献策,为污染的治理作出了贡献。
3.4 结合新闻热点约稿、解疑释惑
针对新闻热点、结合刊物特色、关注国计民生,从科技伦理与专业技术层面分析,特约行业专家进行“重量级”专访,解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
2014年两会的报道中,食品安全是引人注目的新闻热点,部分代表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结合新闻热点和刊物特色,从科技伦理角度和服务水产行业的角度出发,《中国水产》杂志特约了我国著名水产动物病害学专家陈昌福教授撰文《浅议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于2015年刊发。文章就抗生素类药物在我国渔用兽药的批准使用情况、“抗生素残留”的产生及防止、抗生素耐药性的遗传、水产养殖动物饲料中是否添加激素、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做了系统地、客观公正地解释说明,得出了“总体而言,我国的人工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性是可靠的,消费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结论,消除了大部分读者的疑虑,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媒体的正导向作用。
4 结束语
作为科技工作的龙尾和龙头,科技期刊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伦理问题的出现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这种问题同样渗透到科技期刊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应该重视对论文的科技伦理评估,在稿约中明确科技伦理要求、初审过程严格把关、终审增加科技伦理审查环节等,避免其刊发的内容存在偏向性、误导性和损害公众利益的情况。科技期刊应该针对自己刊物的特色并结合刊物实际情况,进行有实效地科技伦理评估;科技期刊应该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建立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督体系,同时逐步提高作者和编辑的科技伦理学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刊发的论文存在科技伦理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媒体正导向的作用。
[1]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28.
[2]姚晓南.从科技伦理看学术期刊信用[J].编辑学报,2008,20(4):292-294.
[3]陈红.台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编辑,2004(1):79-82.
[4]俞菁,陈波.由舌尖上的安全引发对化学化工类期刊伦理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5,27(1):60-61.
[5]人民网.人民日报刊文揭秘PX项目:其致癌性与咖啡同级[EB/OL].(2013-06-24)[2015-05-23].http://news.sina.com.cn/c/2013-06-24/033927478737.shtml.
[6]吕熙,汤洁,余琳,等.抢盐事件带给科学传播的反思[J].编辑学报,2011,23(4):298-300.
[7]宋官龙,闫玉玲,史春薇,等.特色栏目为石油石化发展搭建信息服务平台[J].编辑学报,2014,26(4):386-387.
[8]张明海,黄寿恩,刘琛琛.《食品与机械》践行社会责任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0,22(1):73-75.
[9]李殷,钱俊龙.科技期刊伦理学:从农业和食品安全角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61-965.
[10]程倩春.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伦理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3):58-63.
[11]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追求卓越科学》宣言.[EB/OL].[2015-05-08].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25_4126367.shtml.
[12]希拉·贾萨诺夫.自然的设计——欧美的科学与民主[M].尚智丛,李斌,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