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构建

2015-03-26罗雯瑶刘景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胜任学报要素

■江 波 罗雯瑶 刘景芝

1)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苏州市十梓街1号 215006

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市仁爱路199号 215123

1 问题的提出

学报编辑,是高校学报良好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体现其发展水平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竞争激烈的期刊出版环境、日益严峻的体制改革形势,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编辑人才,是高校学报获得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如何科学而高效地衡量编辑的胜任水平,有针对性地培育优秀编辑,就成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重点和迫切任务。

McClelland在1973年首先提出了胜任特征(又叫胜任力,competence/competency)这一概念。胜任特征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特性,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印象、社会角色,或是此人所能够运用的某项具体知识,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1]。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model)则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它“描述了有效地完成特定组织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结合”[2]。

胜任特征模型已经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者、医疗工作者、教学人员等众多行业、岗位、职位的研究,而将其引入编辑行业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赵旻最先将编辑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结构划分为道德高标和良好专业素质两大部类[3]。随后,相关编辑胜任特征结构的理论探讨展开。周立钢、李士峰认为,编辑胜任特征包括高尚的个性品质、敏锐的感受力、较高的理论水平、一定的交际力和创新力、市场意识[4]。李军从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两个层面总结期刊编辑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动机、个性、自我形象等[5]。研究者也通过实证研究对编辑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了探索。吴红岩等人采用结构化工作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得出,图书编辑胜任特征包括编辑策划、关注客户需求、市场意识、成就动机、问题敏感5个方面[6];罗立新则将图书编辑胜任特征划分为7项[7]。陈斌研究认为,科技期刊编辑胜任特征要素包括编辑学知识和熟练运用能力、所负责学科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运用能力、外语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能力、行为动机、自我工作认知、个性心理特征等9项[8]。已有研究较多仍是对编辑的胜任特征结构作出理论构想,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虽然已有部分实证研究开始探索编辑胜任特征模型,但更多集中在图书编辑方面,暂未发现针对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目前,也还未形成权威的编辑胜任特征测量工具,并且缺乏对模型的验证、实际运用和动态修订。

本研究针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找出学报编辑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特征的特定组合,初步探索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构成要素,从而为提升编辑管理工作的效能和编辑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来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是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经典方法,即采用开放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让受访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详细地报告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每一个行为事件背后隐含的胜任特征要素,并通过优秀组和普通组的对比分析,构建相应的胜任特征模型[9]。

2.2 研究步骤

2.2.1 确定绩效标准

通过文献研究及由研究人员和业界资深主编组成的专家小组讨论,确定学报编辑的绩效标准,要求入选优秀组的编辑必须满足三条标准。(1)工作业绩上,所编栏目选题策划在学界产生较好的反响;编发的稿件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高。(2)个人成就上,公开发表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编辑学论文;获得至少1次省级以上编辑奖项。(3)工作经历上,从事编辑工作3年以上。

2.2.2 选取访谈对象

根据确立的绩效标准,通过专家提名,在江苏省选取优秀编辑和普通编辑各8人。这16位编辑来自7个编辑部,人口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

2.2.3 实施访谈

根据编制的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对16位编辑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时间在36~95分钟之间,人均访谈时间为55.81分钟。访谈过程全程录音。研究为单盲设计,受访者不知自己的组别。

2.2.4 编制胜任特征词典

在Lyle M.Spencer和Sige M.Spencer的通用胜任特征词典[10]基础上,结合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分析,以及编辑胜任特征相关研究成果[4-8,11],初步编制《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词典》。这一词典包含22个胜任特征要素的名称、定义、行为等级和描述。

2.2.5 整理访谈资料

首先对访谈录音进行忠实的文字转录,形成16份访谈记录,总字数为153728字,平均每份记录9608字。然后由两名研究成员在对访谈记录和《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词典》经过一致性讨论后,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全部访谈记录中的关键行为事件并进行编码。在整个编码过程中对每一项胜任特征要素和等级评分不断地讨论、修订和确认,个别要素根据访谈实际情况作删改、合并处理(正式编码为20个要素),以提升编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根据最终形成的统一编码结果,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访谈时间、文本字数、胜任特征出现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进行统计,并检验两组之间的胜任特征差异,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3 研究结果

3.1 访谈时间与文本字数分析

对优秀组、普通组编辑的访谈时间、文本字数进行统计并做差异性检验(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两组在访谈时间(t=0.96,P=0.35)和文本字数(t=0.23,P=0.35)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访谈时间、字数的差异性检验

对20项胜任特征要素的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与访谈时间和访谈字数的相关分析发现:仅1项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时间、访谈字数显著相关(P<0.05或P<0.01);1项最高等级分数与访谈时间、访谈字数显著相关(P<0.05)。其他胜任特征要素与访谈时间、访谈字数的相关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胜任特征的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都比较稳定,较少受访谈长度的影响,适合作为两组胜任特征要素比较的统计指标。

3.2 胜任特征频次分析

对优秀组、普通组编辑各项胜任特征要素的发生频次统计与比较发现,两组仅在“为读者、作者服务”一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505,P<0.05)。而优秀组与普通组在总频次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243,P=0.234)。 由此表明,胜任特征频次作为指标区分两个组别的意义不大。

3.3 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的差异检验

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编辑每项胜任特征要素在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在平均等级分数上,优秀组一般高于普通组,且两组有7项胜任特征要素存在显著差异,包括:信息加工(t=3.153,P<0.05)、沟通协调(t=4.120,P<0.001)、建立关系(t=4.156,P<0.01)、责任心(t=2.406,P<0.05)、公正正直(t=4.648,P<0.01)、学习发展(t=2.615,P<0.05)、成就导向(t=4.309,P<0.01)。经检验,优秀组的平均等级分数总分高于普通组,且与普通组存在显著差异(t=4.237,P<0.01)。

表3 两组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在各项胜任特征要素最高等级分数上,优秀组也一般高于普通组,且有3项胜任特征要素存在显著差异,即建立关系(t=3.790,P<0.01)、公正正直(t=4.648,P <0.01)、 成 就 导 向 (t=3.781,P<0.01)。优秀组的最高等级分数总分高于普通组,且与普通组存在显著差异(t=3.799,P<0.01)。

3.4 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

虽然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均具有稳定性,但经过统计分析,平均等级分数更具有区分度,且采用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鉴别出的胜任特征要素重合,所以最终采用平均等级分数作为指标,确定7项鉴别性胜任特征要素,组成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信息加工、沟通协调、建立关系、责任心、公正正直、学习发展、成就导向。采用变量聚类分析对这7个要素作进一步探索,结果发现可以分成3个群集:沟通协调、信息加工、成就导向为一类;建立关系、责任心、公正正直为一类;学习发展为一类。聚类树状图,如图1所示。在文献研究与专家讨论基础上,根据胜任特征要素的相关性及内涵上的相近性,将成就导向调整至与学习发展一类,建立关系调整至与沟通协调、信息加工一类,形成的新的3个维度定义为专业能力、职业精神、自我发展。这3个维度与7项胜任特征要素共同构成的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要素聚类树状图

图2 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

4 讨论

4.1 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特点

经过上述研究分析,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由专业能力、职业精神、自我发展3个维度,信息加工、沟通协调、建立关系、责任心、公正正直、学习发展、成就导向7项要素构成。

4.1.1 专业能力是基本素质

专业能力是高校学报编辑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素质,其所包含的信息加工、沟通协调、建立关系3项胜任特征与当下学报编辑的工作特点密切相关。在信息传播手段与编辑出版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把学报作为一种学术产品,那么在学术生产的链条上,处于中间环节的编辑加工仍是基础,但更多的附加值已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一头是对信息搜集、加工整合,组织稿源;另一头是将刊物对外传播推广形成学术影响力。因此,一方面,作为优秀的学报编辑要注重跟踪学科发展趋势,对有效信息高度敏感和迅速整合,从而把握期刊发展的方向和特色。可以说信息搜集与加工是一切期刊出版活动的起点和前提,也是学报编辑必备的一项基础性的能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建立和稳定作者群,协调处理作者、审稿专家、编委、主编等不同角色分工之间的关系,还是经营期刊的宣传推广,都意味着学报编辑需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获得多方力量的相互理解与配合。

4.1.2 职业精神是价值要求

职业精神是对于高校学报编辑价值观、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高度的责任心和为人处事公正正直。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即尽心尽力投入工作,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切实承担起责任;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即对职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学报编辑肩负着选择、加工、传播优秀的学术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繁荣学术事业,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社会责任和使命。优秀的学报编辑能明确自身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为期刊发展、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学术出版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学报工作不可避免面临人情稿的压力,学报编辑作为“守门人”意味着肩负一种坚守的责任,坚持学术生产的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公平公正对待稿件,按照办刊原则办事。公正正直是一种职业自律,也是学报编辑一项重要的胜任特征。

4.1.3 自我发展是内在支撑

自我发展是决定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成就的深层次的、潜在的要素。编辑的工作表现依赖于编辑个人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的支撑。随着传统编辑定义逐渐消解,学报编辑工作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而基于学报的学术特性,学者化也是学报编辑长期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学报与读者作者群体的互动更集中频繁,与学术母体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编辑唯有不断进步,才能把握学术动向,追逐学术前沿[12]。优秀的学报编辑必然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专业化、学者化的编辑。从内在来说,成就导向就指这种不满足于现状,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行为动机。这是编辑个体投入职业行为、获得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区分优秀编辑和普通编辑的最重要的特质。

4.2 与已有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和优势

与已有的编辑胜任特征模型比较,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既具有共性要素,也挖掘出一些独特的要素。

4.2.1 凸显学报编辑的人际能力与学术正直

邬锦雯等人提出,图书编辑的胜任特征从专业素质、职业精神、人格特质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3]。本研究模型在维度上基本一致性。而与吴红岩、罗立新、张欣所建立的三种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6-7,11]相比,所有模型在成就导向这一要素上取得了一致,本研究模型主要缺乏了关注客户需求(客户导向、客户服务)、市场意识(市场洞察力)、创新能力(创造性工作)方面的胜任特征要素,而更多体现了人际交往与职业精神方面的胜任特征要素。这种区别可能与图书编辑和学报编辑的工作内容差异相关。图书编辑的工作更多地面向消费市场与客户,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编辑的市场意识、客户意识有较高的要求;而学报编辑以追求学术价值为宗旨,集聚作者,组织稿件,始终贯穿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要求,从而比较注重沟通协调、公正正直等方面。

4.2.2 强调潜在的、深层次的价值、内驱力

与陈斌[8]、王健东[14]建构的科技期刊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相比,在信息加工、沟通协调、建立关系(出版公关)、责任心、成就导向(行为动机)几种胜任特征要素上较为一致。高校学报与科技期刊有一定的交叉,同是学术交流平台,这决定了学报编辑和科技期刊编辑在基本素质上相似,因此本研究模型对科技期刊编辑有一定的适用性。不同之处在于,已有模型都更侧重于知识、能力方面的要素,而本研究模型更突出了潜在的、深层次的价值、内驱力层面的要素,如公正正直、学习发展、成就导向等。编辑的态度、价值观、内在动机是胜任特征的核心特质,对工作业绩起着关键作用。本模型对这一部分胜任特征要素的着重考察将有利于甄别、选拔优秀编辑。

5 结论

本研究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通过优秀组和普通组编辑的对比分析,研究得出: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由专业能力、职业精神、自我发展3个维度,信息加工、沟通协调、建立关系、责任心、公正正直、学习发展、成就导向7项要素构成。专业能力是基本素质,职业精神是价值层面的要求,自我发展是内在支撑。高校学报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特定结构由学报编辑所处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与要求的独特性所决定,可以运用于学报编辑的选拔、考核、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管理工作中。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 1-14.

[2]Williams R S.Performance Management[M].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8:104.

[3]赵旻.浅析现代编辑的胜任力特征结构[J].科技编辑研究,2005(4):93-96.

[4]周立钢,李士峰.略论编辑的胜任力[J].中国电子商务,2009(7):60-61.

[5]李军.期刊编辑胜任力与人力资源管理[J].编辑之友,2007(4):59-60.

[6]吴红岩,李文东,谢义忠,等.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6,12(1):17-19.

[7]罗立新.出版社编辑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0(3):4-7.

[8]陈斌.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60-1164.

[9]Mcclelland D 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 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9(5):331-339.

[10]Lyle M.Spencer,Signe M.Spencer.绩效考核:美国军方才能评鉴法[M].魏梅金,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23-110.

[11]张欣.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构建[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37.

[12]王雪松.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学术素养——兼谈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7-80.

[13]邬锦雯,马绍奇,张敏强,等.图书编辑人员胜任力素质测评的初步构建[J].心理学探新,2011,31(6):544-548.

[14]王健东.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模型[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214-215.

猜你喜欢

胜任学报要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致敬学报40年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