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为邮轮设计打开合作之门
2015-03-25上海海事大学安骥副教授王祺董羽丰徐浩
上海海事大学 安骥(副教授)王祺 董羽丰 徐浩
推动邮轮市场快速发展
从近年来的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发展态势看,自贸区的设立无疑对邮轮市场和邮轮母港建设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试行 “负面清单”制度,即“法无禁止即可为”,可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同时扩大开放。宽松的营运管理与登记注册制度为邮轮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给予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即外国投资者在投资发生和建立之前便开始先手与本国投资者相同的待遇,可以享受包括税收在内的诸多优惠。这一利好政策更加大了国外邮轮公司以及制造商进驻上海自贸区的可能。
上海自贸区的“四区两港”在地域上处于浦东沿海地区,相对偏远,上海现阶段已经有北外滩国际邮轮码头和吴淞口邮轮码头作为发展基础,邮轮码头的发展策略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依托现有的北外滩、吴淞口两座国际邮轮码头,加强自贸区与邮轮码头的快速链接。加强直通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建设;其二是依托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建设新型综合邮轮母港。
吸引邮轮制造高端人才
造船业的中心早就转移到东亚地区,豪华邮轮的建造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造船业仅存的硕果。但是这种技术优势在自贸区政策下有了突破的可能。邮轮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极高。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区域,交通便捷,外资集中,利用江浙沪周边一带国内先进船舶工业基地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可以充分吸引人才。
尽管我国不缺乏大型远洋运输船制造相关专业人才,但始终无具有大型邮轮制造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能使我国本土邮轮制造业快速起步,在自贸区框架下引入邮轮制造业的高端人才已成为首选。上海自贸区允许设立中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并允许外资持有不超过70%的股权,同时降低注册资本。这就使得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力资源跨国机构可以直接在中国搭建人才引入通道,为直接聘用、引进国外邮轮制造业高端人才提供了窗口。
区域优势或使邮轮制造实现零突破
上海自贸区区域优势明显,包括船配产业扎实发展、劳工成本相对低、科研力量强等,尤其是航运政策的扶持。
上海地处上三角经济带,船舶配套产业十分发达,整体规模优势显著,船舶工业发展基础厚实。经过几年的产业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船舶配套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有序的产业链。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的船舶配套产业总产值占船舶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稳步提高,2011年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行业产值达到800亿元,装船率65%以上,其中长三角地区占到了总产值50%左右。这为邮轮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邮轮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广东等国内造船业大省,更远低于日韩等国家,上海自贸区可以依托长三角地区丰富,且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实现较强的国际价格竞争力。
上海地区具有以上海708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骨干力量为核心的专业船舶设计、建造以及管理的科研力量,同时拥有江南、沪东、外高桥等国内大型造船厂,可以从设计源头抓起,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制造豪华邮轮的设计团队和制造基地,立足于国内整合力量开展自主研发,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由政府牵头,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就邮轮登记、营运来讲,购买或者建造邮轮,按照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政策规定,可以悬挂五星旗或者方便旗,并享受自贸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非五星旗邮轮可以运营中国沿海业务的有关政策,扩大中国的邮轮市场空间。邮轮产业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产业,即使我国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但如果没有我国自有邮轮运营企业的发展,很难揽到邮轮制造合同。在自贸区航运政策的激励下,随着我国邮轮产业不断提升,就一定会带来邮轮制造业的突破。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和上海地区造船业的厚积薄发,是形成我国邮轮制造业突破的必要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需要升级换代的历史性阶段,邮轮制造业是我国造船业实现升级换代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我国努力实现工业经济4.0的大形势下,我国的邮轮业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