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2015-03-24薛莲
薛莲
【关键词】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3—0040—0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亲社会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在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如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参加小组活动,如何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商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正地解决发生的争吵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更好地考虑别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游戏这一教育手段,把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反复练习,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如,在“娃娃家”,幼儿扮演着“爸爸、妈妈”,悉心照顾“宝宝”,热情招待“客人”;在医院,幼儿穿上白大褂,为“病人把脉、看病”;在“点心店”,幼儿制作“点心”、“ 招呼客人”……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着角色的思想、感受,逐步认识了解了角色的义务、职责,体验着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他人的游戏乐趣,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完成”着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萌发亲社会行为的意识
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成人之一,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发,对幼儿来说很关键。为此,教师可通过创编故事情景、设计矛盾冲突“现场”、提供真实事迹、创设行为表现场景等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通过对他人观点需求的理解,做出相应的亲社会行为。
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对玩具、食品有着较为明显的独占独享意向。为了削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分享的良好愿望,教师可根据小班幼儿容易接受具体形象事物的年龄特点,设计组织“玩具大家玩”、“美味食品车”、“图形食品品尝会”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看看、玩玩、说说、尝尝等手段,让幼儿在尝试交换玩具、分吃食品的具体操作中,学会分享,体验共享玩具、分享食物的愉悦。
三、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极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那么,如何使有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幼儿继续保持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除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体验、练习外,还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以造成良好的氛围,使之成为习惯,逐渐形成幼儿自觉稳固的亲社会行为。如,在午睡前,幼儿一如往日地忙着脱衣服、铺床单、整理衣物,有的幼儿由于衣服的拉链在后,都着急地请老师帮忙。等我一一给每一位幼儿弄好以后,忽然回头看见琪琪正满头大汗地把手朝后,费劲地拉着拉链,我刚想走过去帮她,欣欣走到了琪琪面前说:“琪琪,我来帮助你,好吗?”说着她非常认真地拉着拉链。我马上借机表扬了欣欣的行为,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的干预、鼓励和强化,我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逐日提高。幼儿从同伴身上获悉了亲社会行为的信息,又从同伴身上体验到了亲社会行为所赋予的快乐。
四、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幼儿园可通过家长讲座、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