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关系
2015-03-24曹方姣
曹方姣
摘 要: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义务教育学段的语文课堂对“体验”已经有所重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的参与却容易被忽略。事实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都需要主体体验的充分调动和参与,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体验的过程,其目标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体验中、由于体验和为着体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 体验 体验的发展
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1]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在这里将“经验”换作“体验”更为恰切。因为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只有在经验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情感,才能将之升华为体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时,体验又有着个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它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和丰沛的人文情怀,更能贴近于兼顾着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大特性的语文学科。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在体验中、由于体验和为着体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体验”一词在义务教育新课标里颇受亲睐,相关论述更是层出不穷。显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已经认识到了体验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样,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高度重视体验。高中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心智上虽不成熟也已有所发展,他们绝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走进课堂的,相反,他们早已被涂抹上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并画上了缤纷的图案,有着各自丰富的前理解和生活、学习经验,这就使得个体体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体验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生正在走向成年,经过多年学习积累,陈述性知识的储备已经基本完成,其学习目标转而指向了程序性知识的习得与锻炼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的内容分为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本文将从这两个部分的课堂教学入手,探究体验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以及将师生体验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阅读与鉴赏课堂教学
阅读与鉴赏是针对文本来说的。就文本而言,其意义不是独立的、封闭的、自然而然的,它有赖于读者体验的参与和主动的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读者的心灵相遇,其意义才能够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更要从阅读中获得种种体验,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伦理体验等。事实上,这种体验获得的过程是建立在其原有体验基础之上的。当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势必要调动其已有的前理解和阅读经验,甚至是生活经验,去体味文本所传达的深意,辅以教师的点拨和讲解,才能完成课堂教学中阅读与鉴赏这一工作。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到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并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高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个人偏好,兴趣爱好、生活经验、语感、文感对他们的阅读和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不能盲目否定学生有创见性的理解,也不能一味地肯定学生脱离文本的演绎。
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并进一步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以为,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教师调动自己的体验,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才能读出新意,从而讲出新意,对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反之,若教师放弃自身体验与文本的对话,按教参一板一眼地讲,学生也就亦步亦趋地学,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也就只能停留在浅表而无法进入参与者的内心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不是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的。
(二)表达与交流课堂教学
表达与交流和体验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笔下的文字向来都应是个人体验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写实实在在的话,争取做到真正的有感而发。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起码的是非判断力,只要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是完全可以写出自己想写的并且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文章的。在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针对日常作文教学,教师要在作文题目的布置上狠下一番功夫。同样是写母爱的文题,《我的妈妈》《我爱妈妈》和《我为妈妈做了什么?》《妈妈,您辛苦了》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两个题目对于高中生来说显然太“大”,难以把握,容易使文章流于空泛;而后两个题目则在动笔之前就给文章内容以明確指向,能让每位学生都唤起自己的切身体验,从而有话可说,并且说出真正想说的话。可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巧妙地用题目或材料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表达与交流的方向。其次,针对日常作文训练,学生要在文章语言和内容的斟酌上狠下一番功夫。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说语言表达唤起的是学生品味、运用语言的独特体验,那么思想内容的表达、文章结构的安排唤起的则是学生的生活和逻辑体验。学生只有充分地调动这些个人体验,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最后,针对考场作文而言,师生要在写出真体验、真情感上狠下一番功夫。真,不一定是善;但假,一定是恶。思想内容的积极向上与学生的真情实感并不是全然背离的,只有说假话才能迎合阅卷老师显然是夸大其词。考场作文不是用来写誓词、表忠心的,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水平。学生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用心地调动自己的体验,写真正想说的话,作逻辑严密的文,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教师的教学也不必奉思想积极为圭臬,生怕学生写“出格”的话,事实上,假的高尚比真的卑劣还要可怕。
二、体验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变化的,那么答案只能是“变化”本身。人的体验也是一样,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体验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人存在的每一刻都在发展着自我的体验。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体验的发展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说,当学生和教师在教室里开始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体验的发展也就同步地发生了。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将师生体验的发展用课堂固定的45分钟时间和教室这一特定的环境来限制住,并且在这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着学生和教师的体验。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体验发展的过程。
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体验相互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丰富着自己的教学体验;学生既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丰富着自己的学习体验。可见,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体验的发展
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可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并非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能夠应用已知去学习更多的未知,即用已有的体验,去发掘更多的体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体验发展的目标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古典诗文的阅读中体验或豪迈或婉约的情怀;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推理中体验准确与严谨的态度;在小说、散文的欣赏中体验语用的精巧绝伦;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习得这些知识,将之内化并升华为个人体验,再以之为“渔”,去获得更多的“鱼”。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体验过程中,学生也同步地发展着自己的体验,这些发展了的体验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去获得更多的体验。
不论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还是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不论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还是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目标都是致力于学习者“体验”的发展。在学生原有体验的基础上,用课堂教学这一手段,以期达到学生体验发展之目标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体验中、由于体验和为着体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注释: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