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2015-03-24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材料成套制备技术、结构设计及其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服务三农的安全可信金融电子交易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学技术大奖,通用类项目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获奖数蝉联全省冠军,并且刷新了江苏省高校的获奖记录.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教授团队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之后东南大学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的又一次突破,也是2014年度江苏省获得的唯一的一等奖.此外,东南大学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刊编委会副主任、土建学科吕志涛教授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预应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可节约钢材和混凝土用量20%~30%,显著减少碳排放量,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程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大跨、超长、重载与特种结构及核电、磁悬浮等高新技术工程,对现代预应力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吕志涛院士带领科研团队针对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及其重大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难题,经10余年研究,在10余项国家、省、市科研计划和2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撑下,从结构基础理论、新型结构体系、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装备等方面着手,深入、系统地开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安全等领域的突破.主要成果构建了以13部国家标准为支撑的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其成果应用于南京奥体中心超大面积平台、苏通大桥连续刚构、福清核电站、上海磁悬浮、青岛液化天然气储罐、沙特阿拉伯王国SCC筒仓等百余项重大工程,近3年新增产值41亿元.还建设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创新基地.
土建学科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伟教授领衔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材料成套制备技术、结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组针对目前超高强混凝土普遍存在的脆性大、黏度高、制备和养护工艺复杂、造价高、无法满足现场大规模施工需求等难题,经过近10年的刻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开展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成套制备、结构设计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混凝土的超高强、超高韧、超高抗力及其抗冲击设计计算方法与超高抗力结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成功实现了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国家重大项目应用的关键步伐,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土建学科的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徐赵东教授团队的“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土木材料与防灾领域,项目组在土木减振材料和装置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应用到重庆梅溪河大桥、西安富锦佳苑等许多重大土木工程中.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减振材料和减振技术水平,为重大灾害防御提供了技术支撑.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教授牵头完成的“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资助下,深入研究了人工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理论、结构设计、实验验证及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构造新型材料的机制.其核心是通过提出等效媒质一般性理论,用人工方法形成材料结构、控制电磁波,由此实现某些新奇性能,为社会带来前瞻性应用,电磁隐身、电磁黑洞等都在其中.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获得应用.相应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时龙兴教授主持的“服务三农的安全可信金融电子交易关键技术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经多年研发与试点,已应用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农村保有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用电子交易终端.该交易系统已安全无故障运行9年以上,支持助农取款、小额贷款、新农合、新农保、农资直补等30余种农村特色业务,超过6 000万农户、2亿农民足不出村享受了现代金融服务.
此外,本刊编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春香教授参与完成的“高水压浅覆土复杂地形地质超大直径长江盾构隧道成套工程技术”也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东南大学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曾于201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