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分析
2015-03-24赵颖
赵 颖
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分析
赵 颖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影响。方法 对71例患儿给予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症状护理、皮肤护理、消毒隔离、灌肠护理等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还对71例患儿实施中药保留灌肠。结果 71例秋季腹泻患者中,临床痊愈42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值得广泛临床应用。
小儿;秋季腹泻;保留灌肠;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小儿腹泻属于较为常见的儿科病症之一、发病率高,秋冬两个季节易发,特别是以秋季流行为主,所以又称为秋季腹泻。该病是通过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肠炎,传播途径为粪-口,此外也能通过气溶胶方式经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发病速度快,常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症状。发病初期会出现呕吐,大便次数增加、量多,呈蛋花样或水样,常伴有酸中毒、脱水症状。近些年以来,本院使用自行研制的清热止泻合剂进行保留灌肠,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腹泻患病小儿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发病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大便次数增加、量多,呈蛋花样或水样,常伴有酸中毒、脱水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有或无少量的白细胞存在。另外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症状。其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5~23个月。治疗的方法为:给小儿输液、纠正酸中毒,增加营养以及使用中药清热止泻合剂进行保留灌肠,每天灌肠2次,每次灌注量要依据患儿月龄及体质量而定,大约在30~50mL。
1.2 护理
1.2.1 病情观察 护理的第一步是病情观察。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全身各处的症状,精神状态,温湿度及皮肤弹性,排尿及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并及时记录。假如患儿出现以下症状:呼吸深长,精神萎靡,不哭或哭声低微,反应迟钝,吃奶无力等低血钾、酸中毒症状,马上报告医师,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2]。
1.2.2 健康教育 经常巡视每个病房,用心关爱体贴患儿,并且还要多多地与患儿家属沟通。告诉患儿的爸爸妈妈母乳喂养的优点,在夏季避免断奶,断奶应循循渐进,按时逐步增加辅食,千万不要偏食、过食及饮食结构立刻改变。注意保持好饮食卫生,定量、定时地供给。母乳喂养的方式依据腹泻病症的轻重而定,腹泻轻者可以减少乳食,延长喂奶间隔时间;腹泻重症则必须禁食8~24h。天气变凉的时候要注意添加衣服和坐在湿冷的地面上,防止患儿受凉,并多喝水。
1.2.3 症状护理 针对腹痛腹胀的症状,可以按摩腹部,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地进行按摩,或用纱布包好皮硝30g,敷于腹部,这样能够为患儿减轻疼痛消除腹胀。对于高热的患儿,可以用冷敷物敷于头部降温,及时将汗液擦干,勤换衣被,口服温开水、淡盐水等方法。保持小儿的皮肤干燥,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臀部,尽量轻柔,避免臀红。如果已经发生臀红,可以在局部涂抹熟植物油从而缓解臀红。
1.2.4 灌肠方法 将100mL瓶装清热止泻合剂高温加热至42℃,并使用规格为50mL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导尿管进行抽吸,将患儿放置于左侧卧位,利用石蜡油棉球先将导管前端润滑后,插入10~15cm,然后慢慢地推注中药液,药液注射完后清洁肛周,将一小枕垫于臀下,并且把臀部抬高约10cm,保持1h左右。
1.2.5 灌肠护理 灌肠前告诉患儿或家属有关灌肠的目的和优点,这样就可以消除紧张及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从而获得积极配合。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损伤直肠黏膜而增大患儿痛苦,否则可能会影响到下次的治疗。保留灌肠的时间最好是选择在患儿休息时,这样可以延长药液在体内的保留时间,提高药液吸收量,从而保证治疗效果[3-4]。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的粪质多,水分减少或成条状,次数减为每天约1~2次,脱水、发热的症状消退,大便HRV-Ag阴性。显效:大便的性状由原来的稀水样变为稀糊状、排大便次数也明显减少,脱水、发热等症状消失。有效:大便次数减少、大便的形状有所改善好转,脱水、发热等症状也好转。无效: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样,每日排大便次数无明显减少。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结果 病情观察作为护理的第一步,可以观察注意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全身各处的症状、精神状态。健康教育能让家属学会如何预防疾病,及如何正确哺乳。症状护理能够缓解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同时也有助于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提前治愈的目的。用清热止泻合剂进行保留灌肠护理,能够有效地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疾病,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2.2 治疗结果 71例秋季腹泻患者中,临床痊愈42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的脾胃较薄弱,容易外感六淫,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泄泻。在秋季,湿热是导致生病的主要因素,因为感受了湿热之邪,湿热郁表,会出现恶风、咳嗽、发热等病症。小儿腹泻属于较为常见的儿科病症之一、发病率高,秋冬两个季节易发,以秋季流行为主,所以又称为秋季腹泻。该病是通过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肠炎,通过粪-口传播,此外也能通过气溶胶方式经呼吸道感染而传播。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发病速度快,常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症状。发病初期会出现呕吐,大便次数增加、量多,并呈蛋花样或水样,常伴有酸中毒、脱水症状。清热止泻合剂的组成成分为芍药、葛根、赤石脂、黄芩、滑石、山楂、黄连、炙甘草和木香(煨)。大肠是由结肠、直肠两个部分组成,其经脉络肺,药物经直肠吸收后能通过经脉传输于肺。肺朝百脉,从而通过经脉将药物运送到全身的每个部位,到达生病部位,从而起到治疗疾病效果。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也描述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功能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传导糟粕的通道,二是能够吸收精微物质(或药物)。这两点就是中医实施肠道给药的理论基础。现代的医学理论:直肠黏膜具有蛮强的吸收能力,药物吸收主要分为三个途径:第一途径是经直肠上静脉进入肝脏,再通过肝脏进入大循环;第二途径是经直肠的静脉、下静脉,不通过肝脏而直接入大循环,这条途径的吸收占直肠吸收的50%~75%;第三途径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所以与普通的口服药物相比,直肠给药能够大大增加药物的吸收比率,利用率高,治疗效果好。另外患儿不需要口服味道较苦的中药汤剂,依从性良好,可保证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灌肠导管插入插入10~15cm,然后慢慢地推注中药液,药液注射完后清洁肛周,将一小枕垫于臀下,并且把臀部抬高约10cm,保持1h左右,这样也能提高疗效。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2] 庞金敏.小儿渗湿止泻散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11):122-123.
[3] 霍新华.小儿秋季腹泻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J].光明中药,2010,25(8):1505-1506.
[4] 马丽敏.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3,33(6):123-1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78
湖南 427200 湖南省慈利县中医医院(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