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价值
2015-03-24陈娟
陈娟
(高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甘肃 高台 734300)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价值。选取我院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护理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的手足口病患儿共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经诊断后均为小儿手足口病,且在手、足背面和掌面出现斑丘疹,口腔内出现溃疡。其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14例,5个月至1岁的有5例,1至3岁的为9例,3岁以上为12例,全部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37.5至38℃的为11例,38.1至39℃的为10例,高于39℃的为5例,高于39℃ 的为10例。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手足口病引发的疱疹疼痛刺激,且需要隔离,容易引发患儿恐惧、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体贴患儿,与其建立信任桥梁,消除患儿的陌生感,稳定患者情绪,使其配合治疗。
1.2.2 皮肤护理:手足口病引发的疱疹经抓挠后容易引发感染,引起病毒的散播。应使患儿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应宽大柔软,并经常性更换。洗澡时应当使用温水,保持床褥清洁,勤修指甲。
1.2.3 口腔及饮食护理:手足口病引发的口腔溃疡会带来疼痛,影响患儿食欲,应当给予患儿丰富的易消化食品且保持略凉,保持酸咸适中,以减少口腔刺激,并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漱口水,必要时可用棉签蘸取百分之3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擦洗,并涂抹锡类散[1]。涂药时应注意观察口腔的情况,如有溃疡、糜烂等,注意勿刺激痛处,避免患儿产生抗拒。
1.2.4 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患儿的心率及体温,针对体温在37.5至38.5℃的患儿,给予散热等降温手段;38℃以上的患儿,给予泰诺林等药物降温手段。对患儿进行全天的监护及监测,若患儿出现高温、剧烈头痛、呕吐等反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增加患儿的卧床休息时间,随时做好抢救工作。
1.2.5 消毒隔离:确诊后,应将患儿及时进行隔离,保持房间的洁净,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保持空气流通,并使用紫外线照射1至2小时,与患儿进行交流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彻底清洗患儿的用具,将患儿的分泌物及呕吐物置于阳光下曝晒,经生石灰或漂白粉作用2小时后倒掉[2];接触过患儿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流动水下洗手,必要时可用百分之2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双手,时间为3至5分钟。
1.2.6 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应当嘱咐患儿家长不要带患儿进出公共场所或幼儿园,并向其介绍该病的特征及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措施,教会其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工作,注意合理安排饮食等,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1.3 护理判定标准:经护理后,对患儿的家人给予问卷调查,将护理效果分为三个级别。非常满意:经护理后,患儿发热、溃疡等体征和症状有明显好转,护理效果很满意;较满意:患儿体征及症状有所缓解,护理效果较满意:不满意:患儿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结果
患儿接受护理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患者非常满意例数为10例,满意例数为15例,不满意例数为1例,护理总满意率为96.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度很高的常见性轻微传染病,由多种的肠道病毒引致,4岁以下的小孩是该病的主发人群。夏秋之交为发病期,9月达到发病高峰期。小儿手足口病可引起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3]。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还会导致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患儿家长应引导孩子注意卫生,注意清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在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还可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皮肤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监测生命体征的护理方式,能够强化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1%,说明此护理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曾小平.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3):74 -75,76.
[2]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5 -129.
[3]李英琴.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