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肾论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015-03-24黄雪青李芮
黄雪青 李芮
(1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生物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增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2]。中医理论认为,肝脾肾三脏对于本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做一些探讨。
1.中医病名
中医古籍中没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记载,但历代中医对骨病的记载中,发现本病的症状与中医"骨枯"、"骨痹"、"骨痿"、"腰痹痛"等的描述颇为相似,如《素问·痿论》曰"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其中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
2.中医病因病机
2.1 脾虚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壮实,是骨骼强壮的保证,骨的生长发育受脾胃功能的影响。《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则骨属屈伸,泄泽不利……胫酸耳数鸣"[3],表述了脾胃失司则牵连于骨的道理。"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指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导致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骨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同时后天不能滋养先天,肾精匮乏,筋骨失于濡养而活动不利。故脾气健,肾之精气得以充盈,则髓充骨健。若脾胃亏虚,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故骨质疏松症发生与脾虚关系密切。
2.2 肾虚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
肾在体为骨,祖国医学认为,肾与骨关系非常密切,肾精化髓充养于骨。特别是老年人,肾精逐渐衰竭,督任二脉损伤,肾亏则髓空,骨不充养而瘦弱。肾之精气充盛,则骨骼强健,反之,肾精虚少,则骨髓的生化不足,不能充养骨髓,就会出现骨髓空虚骨骼脆弱无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医经精义》曰:" 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4],《临证指南医案·痿》中有:"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这些观点皆为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3 肝虚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肝在体合筋,如《素问·五藏生成论》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主司运动,筋收缩则紧张有力,筋弛缓则乏力松弛。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为精血之源,肝肾亏虚则精血无源,致骨脆弱不健,而发生骨质疏松症。如《景岳全书o 非风》说:"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肝主筋,主藏血,主疏泄,与肢体运动紧密相联,若肝血不足,脉络空虚,则导致肾精亏虚,使骨髓失养,髓枯筋燥,痿废不起。即肝虚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脾肝三脏亏虚密切相关。
3.辨证分型
3.1 肝肾不足证
主症:腰脊疼痛,酸软少力。
次症:不能持重,目眩,舌质或偏红或偏淡。
3.2 脾胃气虚证
主症:腰脊疼痛,肌肉枯萎瘦削,神疲倦怠。
次症:肢体软弱乏力,渐至缓纵不收,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面色白光(huang)白,虚浮无华,心悸失眠,甚者畏寒肢冷,面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4.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补益脾肾为关键,兼以调肝。治疗上补肾常用的药物包括淫羊藿、骨碎补、巴戟天、菟丝子、熟地黄等填精益髓;健脾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等健脾和胃;调肝的主要的药物有白芍、麦冬、生地等养阴柔肝。又因老年人易夹杂多种疾病,临床上要注意其兼症,如兼淤血者,予丹参、当归、三七等活血疏肝;兼痰浊者,予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
5.结语
目前西医尚无公认的根治方法,本文根据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通过调理肝脾肾三脏,实现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老年人死亡发生率的目标。临床上,老年人具有依从性差、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中医中药可灵活根据每个人不同,个体化用药,随症化裁。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邹劲涛.骨质疏松症治疗进展.柳州医学杂志,2005,19(3):8-11.
[2] 王维,何成奇.骨质疏松症与衰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 复,2005,9(7):93 -95.
[3] 刘更生.灵枢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136,31,173.
[4] 金珉延,郑洪新.中医肾藏精生髓主骨理论与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3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