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2015-03-24朱励冰
朱励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朱励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病因复杂,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者不孕。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主要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引发的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月经异常、痛经、不孕及性交疼痛等。该病发病率较高,约占育龄期妇女疾病的10%~15%,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1]。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态多样、病变广泛,虽是良性疾病,但表现出的细胞增生、浸润和复发性却是一种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迄今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深入研究,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以下几种学说。
1.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Sampson于1921年首先提出了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即经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随血液逆流,进入盆腔后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近年来,郎景和[2]等提出了在位内膜决定论,指出在位内膜差异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决定因素,即逆流经血中的内膜碎片能否在异地粘附、生长由在位内膜差异决定。
1.2 淋巴及静脉散播学说 该学说认为远离盆腔的部位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及肌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导致的,即子宫内膜组织可通过静脉或淋巴管向远处转移,但该转移极为罕见,另有多位学者通过光镜检查,在盆腔静脉及盆腔淋巴管、淋巴结中发现了子宫内膜组织。
1.3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卵巢上皮、盆腔腹膜等都是由具有分化能力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而由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组织均可化生成与子宫内膜相似的组织,在遗传因素和环境毒素的长期作用下,上述组织即可化生成异位症的子宫内膜[3],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充分的临床和实验依据证明该学说的正确性。
1.4 内分泌学说 该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与异位组织的激素受体表达具有重要的联系,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的发育不同步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紊乱。
1.5 遗传学说 有研究证实,该病有家族聚集性,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的研究人员比较了550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近万名健康志愿者的基因数据,发现1号和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与本病的发病率有关,为遗传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6 免疫机制 有研究表明[4],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细胞及生化组成与正常女性均不相同,Oosterlyiick等发现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细胞不仅有数量上的改变,还有活性上的改变。有报道称,伴有红斑狼疮或其他免疫疾病史的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是正常妇女的2倍,实验结果也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中IgG和抗子宫内膜自身抗体显著增加。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2.1 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为有效的手段,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病灶部位,对于尚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也可确诊,但对于微小、非典型、腹膜外病变及盆腔粘连严重的患者极易漏诊。阴道注水腹腔镜也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法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比较,准确度相近。Darai等[5]的研究表明,阴道注水腹腔镜检查的操作成功率为90.2%,并发症为1.6%,与腹腔镜检查相比,前者不能提供盆腔全景,存在一定的漏诊。
2.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诊断、CT和核磁共振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超声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快速检查手段,是目前临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又分为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两种方法;CT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腹膜种植型缺乏特征性,准确度与特异性不高;磁共振成像对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测准确度较CT检查和超声检查高,是监测药物治疗效果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还可提供显著的手术风险评估价值,但其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子宫输卵管造影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但受到辐射及特殊体质患者碘化油过敏的影响,该法在临床上应用不广泛。
2.3 最新非创伤性实验室检查 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虽有很多,但准确度都不是很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非创伤性的实验室检查逐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得到应用,Tokushige等[6]证实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在位内膜妇女尿液中的含量有显著差异,该结果提示可以通过检测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的含量对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诊断,细胞角蛋白19片段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生物标记。
姜星等[7]在研究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阳性率随内异症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一指标在许多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中也有升高,对于已确诊的内异症患者,定期测定CA125碎片可判断其临床疗效。另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芳香化酶与CA125联合检测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CA125检测。此外,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碳酸酶抗体、白细胞介素、可溶性细胞分子等指标对诊断内异症的诊断价值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
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以减轻和解除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为目标,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3.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3.1.1 传统药物 目前,临床使用的传统的药物主要包括短效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睾酮类衍生物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短效口服避孕药是一种低剂量高效的孕激素和炔雌醇的复合片,长期服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缓解痛经症状,但该类药物对性交痛及盆腔慢性疼痛的疗效不显著;孕酮可明显减轻患者腹部不适及月经过多的症状,醋酸甲羟孕酮对于盆腔黏连严重的患者效果较好,但单纯使用孕激素,患者易产生突破性出血,且停药后极易复发;睾酮类衍生物主要包括达那唑和内美通,达那唑不仅可以通过与性激素结合,抑制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还可直接与子宫内膜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结合,抑制内膜细胞增生,使患者短暂闭经,达到治疗目的,内美通是一种合成的甾体激素,可以通过减少GHI和JI的分泌,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生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是一种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它可以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增值,也可直接作用于异位内膜,降低P450和COX-2的表达,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主要有戈舍瑞林、曲普瑞林及那法瑞林等。
3.1.2 芳香化酶抑制剂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的一种前体物质,芳香化酶在正常内膜组织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活性检测差异很大。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使用该类药物缓解疼痛的报道已有8项[8],该类药物与孕激素或口服避孕药或联用,可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1.3 GnRH拮抗剂 该药物可与促性腺激素释放素受体结合,迅速耗竭GnRH,造成卵巢的低雌激素状态和停经,已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乳腺癌的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抑那通、达菲林等。
3.1.4 选择性黄体酮受体调节剂 选择性黄体酮受体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孕激素受体结合剂,可与子宫内膜结合,起到拮抗或者促进作用,也可直接作用于内膜血管,抑制内膜前列腺素的产生,Asoprisnil是第一个在临床中应用的药物,然而对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该药物尚处于二期临床阶段。
3.1.5 口服避孕药 该药物可加速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抑制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单相口服避孕药主要有妈富隆。
3.2 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法,该法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疗法,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年龄及对生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目前认为,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被认为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方法。
3.3 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连续持久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通常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开始从中医辩证和电生理角度出发,使用针灸等物理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给受疼痛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曙光。
4 小结
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该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治疗却十分棘手。因此,做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及复发虽然有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且子宫内膜异位症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寻找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1] 路淑媛,周立娟,左娅.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126-128.
[2] 董桂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与治疗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634-3635.
[3] 王凤,张怡.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12-115.
[4] 刘文杰.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47-849.
[5] Darai E,Dessolle L,Lecuru F,et al.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 compared with laparoscopy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fertile women: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blind study[J].Hum-Reprod,2000,15(11):2379-2382.
[6] Tokushige N,Markham R,Crossett B,et al.Discovery of a novel biomarker in the urine i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J].Fertil Steril,2011,95(1):46-49.
[7] 姜星,李敏.血清CA125的测定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59-2160.
[8] Verma A,Konje JC.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endometriosisrelated chronic pelvic pain with aromatase inhibitors in premenopausal patient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9,143(2):112-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6
湖北 430000 武汉六七二医院 (朱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