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探讨
2015-03-24黄明忠
黄明忠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探讨
黄明忠
目的 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给予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8.3±1.5)h,恢复排便时间为(17.8±3.6)h,住院时间为(18.9±2.7)d;2例切口感染,3例间断性腹痛,无再次梗阻。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间,是粘连性肠梗阻采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粘连性肠梗阻;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
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梗阻类型,常见于腹部手术后,具有反复发作、广泛粘连的特点,虽然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术者操作能力的提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术后肠梗阻,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仍较高,在保守治疗无效后需给予手术干预。本文分析了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6月彭泽县黄花镇卫生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40.5岁,平均发病时间(8.2±1.1)h,平均肠梗阻次数(3.5±0.6)次。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体检确诊,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肛门排泄停止;腹部触诊肠鸣音亢进,有金属声和气过水声;X线片显示肠腔扩张,腹膜脂肪影和梗阻远端肠腔气体影消失;CT和B超检查提示可能发生肠绞窄[1]。入选标准:肠梗阻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持续性腹痛,腹胀加重;术中证实腹腔广泛粘连。排除标准:炎性肠梗阻合并肠管绞窄;动力性肠梗阻;恶性肿瘤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禁水,进行胃肠减压,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抑制肠胰胆分泌和胃酸的药物,应用抗生素。实施硬脊膜外麻醉[2]或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将原手术瘢痕切除或在右腹直肌做切口,避免从原瘢痕处进入,可从正常腹膜处做切口,探查粘连后再将腹膜切开。先向切口处腹膜和肠管粘连注入生理盐水,再钝性分离粘连;若浆膜破裂需覆盖肠系膜或缝合浆肌层。对粘连成团或肠管损伤无法分离者,可行肠切除吻合。充分行肠减压,保证肠管通畅,对肠管浆膜损伤进行修补,彻底止血并缝合。自回盲部开始折叠排列肠管,注意肠系膜和腹腔横径走行。然后在距离肠系膜边缘5.0~10mm处间断缝合浆肌层[3],不缝合肠管转折处,避免形成锐角扭转。缝合相邻肠襻系膜,避免形成凹陷导致内疝。在距离回盲部15cm处予以双荷包缝合,小切口切开回肠壁,置入3cm硅胶胃管。根据解剖顺序排列小肠肠襻,在双荷包缝合位置内固定浆肌层,留置引流,术毕。
术后处理:术后早期进行肠管减压;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经空肠入口给予500~1000mL平衡液,48h后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等肠内营养,初始剂量为500mL/d,逐渐增至1500mL/d,7d后可进食流质食物;术后12~14d夹管,14d时可将小肠内硅胶管拔出,从远端拔出,将消毒后的肠排列管剪去,注意动作缓慢轻柔,避免肠套叠。若拔出时遇到阻力,可注入石蜡油后拔管[4]或间断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对患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8.3±1.5)h,肛门恢复排便时间为(17.8±3.6)h,平均住院时间为(18.9±2.7)d。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无肠瘘和腹胀脓肿,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出现间断性腹胀,无再次发生肠梗阻。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于腹部手术或腹腔感染后发生,是患者机体对外来异物、手术创伤的防御性反应,属于生理过程。相关临床实践表明,发生肠粘连时,如果肠内容物能够通畅运行,并不会导致梗阻症状,无需进行手术,若患者形成梗阻,出现反复性腹痛时需给予手术干预治疗。小肠内置管排列术通过内置导管的弹性可以避免肠襻形成锐角[5],而且术中分离粘连创面和小肠浆膜层可以固定肠袢粘连,起到预防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效果。同时,内置导管可发挥支撑作用,以减少肠道张力和阻力,从而有效避免肠瘘。
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以下优点:对腹腔严重污染和广泛粘连患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排列管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可支撑肠管避免粘连成团;阶梯状排列能够在受损肠管粘连时对肠袢起到支撑作用,呈大幅度半环状[6],而且肠管排列与解剖位置接近,不会发生扭转,有利于向远端运送肠内容物,从而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减轻术后腹胀,保证拔管后肠管通畅;留置引流进行肠减压,可以有效避免肠腔压力过大导致吻合口瘘;不会对肠壁造成损伤,也会不对肠管内血流循环造成影响,避免发生肠狡窄;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避免肠源性感染,有效预防肠黏膜萎缩,而且对术后腹部内脏恢复功能和创伤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采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时,必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包括:首次腹部手术时发现小肠膜性粘连广泛;严格注意生活方式后仍反复发生肠梗阻;二次手术后或小肠旋转障碍导致小肠广泛膜性粘连[7];腹部创伤导致脾脏、肝脏破裂,肠管、肠系膜等多次损伤;分离肠管后,浆膜层严重破损或肠壁粗糙,提示术后会不可避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则可直接给予小肠内置管排列术。
决定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手术时间[8]。通常腹部手术后2~6周内多发生炎性粘连,其特征是肠管炎性水肿,界线不清晰,紧密相连,无法有效分离,且松解肠管是容易导致肠管损伤,该时段不宜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术后3~6个月,形成膜性粘连,其特征是肠管间形成纤维膜[9],此时段为最佳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但在行手术治疗时需严格把握手术时间和手术适应证,以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李国庆,任金祥,王旺河,等.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228-1229.
[2] 王海兵,钟华琴.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38-39.
[3] 李炳禄,刘惠斌,郭万桃,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 34(3):312-314.
[4] 冯永东,周其林,杨传永,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0-862.
[5] 邵华,孙威,蒋本春,等.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99-100.
[6] 李耀武,汪江援.经阑尾根部造瘘逆行肠内排列术防治肠梗阻8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2405-2406.
[7] 王金栋.不同术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0(25):70-71.
[8] 游大行,刘宝.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3):98-99.
[9] 季剑芳,潘晓峰.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3):387-3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7.048
江西 332700 彭泽县黄花镇卫生院 (黄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