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悬垂下降消防实训课目教学
2015-03-24赫中全
赫中全
(武警学院 消防指挥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刍议悬垂下降消防实训课目教学
赫中全
(武警学院 消防指挥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悬垂下降课目实训教学在动作的规范性、训练安全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着诸如技能链教学不完整、考核侧重点不准等偏离实战的问题。研究如何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实战化的要求。
悬垂下降;教学;技能链
悬垂下降是利用下降器与悬垂绳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速度可控下降的一项技术。悬垂下降的训练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在扑救建筑火灾内攻被困等极端条件下逃生自救的方法。在高空、山岳等事故现场救助行动中,悬垂下降也是救援人员接近被困者的基本手段,是消防指挥专业学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消防技能。
一、当前悬垂下降课目授课的基本模式
悬垂下降课目是消防指挥专业学员所学《灭火救援技术训练A2/B2》课程中的基础课目。目前,该课目和其它消防实训课目一样,以区队(约50名学员)为授课单位,配备一名主讲教员和一名辅导教员。该课目授课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提示,主要就课目的特点和用途、场地和器材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强调训练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第二阶段是完整动作的示范,使学员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第三阶段是分解动作的讲解,使学员明确每个分解动作的操作细节和具体要求;第四阶段是分组实操训练,按照先分解、后连贯的原则,以口令提示法进行训练,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或个别纠正,使学员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和动作要求。
二、当前教学模式取得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训课目,通过授课教员和学员的共同努力,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训方法科学
1.动作规范统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员非常注重动作的规范性,从头到脚、从躯干到四肢,各身体部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贯穿于训练的始终。授课结束时,学员的动作基本上能够统一、规范,为其在以后灭火救援实战中应用或在部队组织训练打好技能基础。
2.口令提示法教学
为防止学员在初学阶段动作要领不清,再加上高空课目造成紧张慌乱而导致造成潜在危险,训练中教员采用口令提示法进行教学。教员每喊一个口令,学员做一个技术动作,边做动作边纠正,确保学员不会因操作失误而发生危险。
(二)安全措施细致,防事故工作到位
悬垂下降为高空实训课目,存在着较大的高空坠落的风险。为保证训练的安全实施,教员们坚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做好安全教育和监督工作。
1.思想教育保安全
使参训学员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训练的危险性,是做好安全保护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教员们坚持做到课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使学员训练前就明确训练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情况。课中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出现的危险苗头解决在萌芽阶段。课后认真总结安全工作,加深印象。这样,既保证了训练的安全实施,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安全意识植根于参训学员的思想。
2.训练器材保安全
训练中使用的悬垂绳是符合EN1891标准的国外进口静力绳,断裂强度在22 kN以上,8字环下降器的断裂强度为54 kN,安全钩的断裂强度为32 kN。[1]以上基本训练器材的断裂强度都能够完全承受一个成年人80 kg的平均体重(约合0.8 kN)。在训练前,教员还会亲自将这些器材逐一进行检查,防止磨损严重的器材被投入到训练当中。
3.训练设施保安全
训练塔内壁上专门预埋了捆绑悬垂绳的铁环,粗壮坚固,为悬垂绳的设置奠定了坚实基础。悬垂绳通过窗台拐角处时为防止尖角对绳索的切割,在窗台拐角处铺放了垫布。为进一步保证训练安全,防止意外发生,还在地面设置了40 cm厚的海绵垫。另外,每名学员在上塔训练时,其使用的悬垂绳下端,都专门布置一名学员用手控制进行保护。万一参训学员发生坠落,负责保护的学员立即拉紧悬垂绳,替其制动,以保证训练安全。
三、当前该课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目在当前教学模式中取得的经验值得肯定和发扬,但从贴近实战的角度来审视该课目的训练,仍会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如技能链教学不完整、考核重点不准、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
(一)技能链教学不完整
消防员在灭火救援现场要想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需要的是一条完整的技能链。例如,消防员进入发生火灾的高层建筑执行人员搜救任务,因火情突然发生变化而被困,此时内部逃生通道已经被堵,消防员只能在窗外自行开辟逃生通道。为达到此目的,至少需要制作支点、制作缓降器、支点层出窗、移步(紧急)下降、制动着地等几个基本的环节,如图1所示。
这五个基本的技术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的技能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训练。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所有环节都进行训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图1 悬垂下降完整技能链
表1 悬垂下降课目技能链各环节教学情况表
如表1所示,第一个环节作为介绍性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并没有让学员进行实操训练。而在火灾现场,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没有选择、制作可靠的支点,后面的逃生环节都只能是空谈。只讲不练,学员往往不能真正掌握技术,更不要谈在实际中应用了。第二、第四和第五个环节都是训练内容,训练情况较好。第三个环节略有不同,在实际训练中,虽然也有出窗这个动作环节,但通常都是在支点设置楼层的下一个楼层出窗的。也就是说支点设置在五层,而参训学员是从四层进行出窗训练的。从支点设置层的下一层出窗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比如消防员被困在五层,其用随身携带的绳索设置了悬垂绳,肯定要从五层进行逃生,怎么可能再下到四层去逃生呢?而且,支点设置层和其下一层楼,因为悬垂绳和窗台的位置关系差异,出窗动作是完全不同的[2]。
(二)个人防护装备穿戴不到位
消防员进入火灾事故现场时必须做好基本的防护工作,例如穿着灭火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等。消防员在这种防护条件下的悬垂下降和在训练场上的悬垂下降完全是两种感受。训练场上学员是穿着作训服进行训练,负荷较小,动作做起来比较容易,而穿着了防护装备后,消防员负荷加大,做动作较为困难。这种区别,如果不去实际体验的话,是很难感受到的。
(三)参训人数过多、师生比例失调
目前,该课目上课以区队为单位进行,一个区队的人数大概在50人左右,配备一名主讲教员和一名辅导教员。两名教员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在楼上的教员,要兼顾四个窗口。教员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保证学员的训练安全上,有些错误动作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了动作质量的提高。另外,学员人数多,也导致训练密度下降,学员等待训练的时间比实际的训练时间长很多。
(四)期末考核侧重点不准
在当前教学模式下,期末考核侧重点是在动作的规范性,教员根据学员所作动作的规范性进行技术评定考核。笔者认为这种考核只考查了技能链中缓降器制作、移步(紧急)下降、制动着地等几个环节,没有对支点制作和支点层出窗环节进行考核,不利于整个技能链的全面掌握。
四、紧贴灭火救援实战要求进行改进的办法
(一)牢固树立训练要贴近实战的思想,走实战化训练的路子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消防员在火灾现场是怎么做的,在训练中就应想方设法贴近这个实际。要倡导、营造实战化训练的氛围,使实战化训练的理念深入教学管理及组训者的头脑中。这样,我们的训练才能逐步做到贴近实战,满足部队实际需要。
另外,消防实训应坚持从难训练的原则,不能因为某个技术环节危险性大或者组训困难而采取只讲不练的方法。学员眼睛看明白了、耳朵听明白了是远远不够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要学员亲手进行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动作。
(二)补全技能链
1.增加支点选择、制作的环节
支点的选择与设置是整个技能链的基础,没有稳固、可靠的支点,后面的环节无法顺利、安全地实施。[3]教员可以结合训练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该环节的训练。较为简单的要求是让学员利用训练塔内墙上预埋的铁环进行悬垂绳支点设置训练,如图2所示。
图2 利用预埋铁环设置悬垂绳支点
较为复杂的要求是让学员利用室内粗壮管道及坚固栏杆等其它可以利用的支撑物进行悬垂绳支点设置的训练,如图3所示。
图3 利用室内粗壮管道、坚固栏杆设置悬垂绳支点
2.从支点设置层进行出窗
从支点设置层的下一层出窗时,悬垂绳是竖直垂放在眼前的,制作缓降器和出窗相对容易。而从支点设置层出窗时,悬垂绳是斜拉进窗口内部的,悬垂绳与窗口存在直接接触,这样会导致缓降器的控制和人员的出窗变得更加困难。为使训练贴近实际,应由从支点设置层下一层出窗改为从支点设置层出窗,如图4所示。
图4 是否从支点设置层出窗对比图
(三)着全套防护装备进行训练
为使学员体验近似火场的真实感受,同时提高训练难度,应从当前的穿着作训服、戴训练头盔训练,改为穿着灭火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训练,如图5所示。
图5 是否着全套防护装备出窗对比图
(四)降低师生比例
减少参训学员人数,将师生比例控制在1∶15以内。人数太多,不利于教学,教员很难照顾到每一名学员。另外,人数减少后,训练密度得以提高,学员能在一次课中多练几次,有利于增加熟练程度,提高动作质量。
(五)应侧重整个技能链的考核
期末考核对学员的训练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在实际训练当中,往往期末考核考什么,学员就会用心练什么。笔者认为应改变当前只注重下降动作规范性考核的现状,从技能链的整体角度进行考核。除了动作的规范性,还要全面地考核支点设置是否合理、支点设置层出窗技术等环节,使学员逐步重视整个技能链的训练。
五、结束语
训练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实战化是部队训练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军和消防部队大力倡导实战化训练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公安现役部队的最高学府和消防基层指挥员培养基地,我院消防业务训练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战化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消防实训的水平和质量,为消防部队培养更多懂理论、会技能的专业人才。
[1] JAMES A FRANK. CMC Rope Rescue Manual[M]. 4th ed.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CMC Rescue,Inc, 2010:185-203.
[2] TOM VINES. High Angle Rescue Techniques[M]. 3rd ed. St.Louis,Missouri: Mosby, Inc, 2004:119-125.
[3] MICHAEL ROOP. Confined Space and Structural Rope Rescue[M]. St.Louis, Missouri:Mosby, Inc, 1998:123-131.
(责任编辑 杜 彬)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Rappelling
HE Zhongquan
(DepartmentofFireCommanding,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At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of rappelling does a good job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tion and safety manage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also exist such as the deficiency in the chain of skills, the inaccuracy in the emphasis of assessment, etc. The proper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to accord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actual combat.
rappelling; teaching; chain of skills
2015-03-15
赫中全(1979— ),男,北京怀柔人,讲师。
D631.6
A
1008-2077(2015)07-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