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

2015-03-23徐桦

黄钟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歌湖北声乐

徐桦

摘要:文章从分析湖北民歌的特点与规律出发,探讨了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及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意义;并借此探究了以怎样的途径与方法使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编歌曲时能更全面地把握好地方音乐色彩,从而对声乐作品进行恰如其分地处理,以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关键词:地方音乐色彩;民族声乐演唱;湖北民歌;改编歌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5

一、缘起:由观看两场演出及青歌赛引发的思考

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地方色彩和韵味十分重要,笔者在观看了2013年云南原生态音乐会(两场)以及第15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声组唱法后,其中的很多听觉感受和细节呈现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和思考。

“中国记忆·云南美妙原声”音乐会以及“彩云之南——云南多民族原生态歌舞”“中国记忆·云南美妙原声”音乐会于2013年5月初在上海音乐学院开演,而“彩云之南——云南多民族原生态歌舞”音乐晚会是第42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期间的一场演出。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成立于1947年9月22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成员,由国际知名学者和音乐家创建于英国。其成立宗旨是以研究、实践和保存音乐,以及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为主要目的。该组织两年举办一次世界大会,为世界范围内最新的音乐与舞蹈的相关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每届大会均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300-700人左右。2013年第42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由上海音乐学院承办。 均在上海举行。音乐会特邀云南各个民族优秀的歌手参演,仅从笔者所关注的民族声乐演唱部分来说曾荣获央视青歌赛“原生态”金银铜奖的云南省歌手李怀秀、李怀福、达坡玛吉、小阿鹏等悉数登场,但关于这些歌手和演唱方法是否真正的属于原生态唱法的呈现,笔者在此是持保留意见的。笔者认为所谓原生态演唱,应该就是真正的“原来的场景”+“原来的生态”,比如和金花与达坡玛吉演唱的纳西族民歌《酒歌》就应该是在纳西族人围坐吃饭时大家相聚演唱,而不是“此时、此景、此物”在舞台上的呈现。所以,笔者认为这两场演出就宏观而言是属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范畴。笔者主要是关注其中民族声乐演唱部分的内容,因此,演出中的苗族合唱团与舞蹈部分不在所述范围之列。 ,两场音乐会呈现出两大特色,首先,在艺术处理、风格韵味、服装道具等方面体现出地道的原味民族特色,本民族歌手演唱本民族歌曲,唱叙结合的演出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其次,根据歌曲所需要的不同情感表达和声音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呼吸原则和发声方法,时而高亢震撼、时而细弱游丝、时而一气呵成、时而又千回百转。这两场音乐会歌声中呈现出大幅度的跌宕起伏以及歌手们巧妙的真假声替换,着实震撼住在场听众挑剔的耳朵,这也使得这两场音乐会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技巧性与观赏性,直指人心、久而回味。

而作为国内顶尖专业的声乐比拼盛事——第15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2013年上半年“重燃战火”,组队方式、晋级制、原生态唱法的取消以及“快问快答”环节的设置等方面都有亮点,尤有新意的地方却在于特别设置了每位歌手演唱家乡民歌的环节,这也表明了民族声乐界对于地方风格色彩体现的重视,它是成熟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对于具有地方色彩声乐作品把握情况的考验。例如,宋祖英曾在决赛第三场(2013年5月15日)点评参赛选手时讲到:“在音乐学院学到的是共性,在舞台上表现的是个性,尤其在青歌赛民族组比赛中,演唱当地民歌要学会表达出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和韵味。”

针对地方色彩在民族声乐中运用的重要性,很多声乐前辈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著名声乐演唱家周小燕曾写到:“内蒙古草原上的蒙族歌手在演唱长调的拖腔时,喉头往往偏高,采用不同的vibrato 的颤音方法发出近似马头琴的装饰效果;维吾尔的民间歌手将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现诙谐的音乐情调;青藏高原的藏族歌手为展示歌声的开阔深远而运用喉头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发出某些喉部的装饰音;傣族民歌因语言的特点而使声音带有一些鼻音等。”(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音乐艺术》1992第2期,第5页) 。但是,以某一区域的地方特色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以及专论却较为缺少。笔者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体会出发,结合近年来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湖北民歌的特点与规律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论述地方色彩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及必要性和重要性,借此探究通过何种途径与方法使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编歌曲时能更全面、更妥善地把握好歌曲中地方色彩的不同风格与韵味,以及通过“个人经验”之上的切片式的思索,抛砖引玉以吸引更多的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关注和密切探讨。

二、“土地与歌”:湖北民歌的地方性特色

中国是拥有众多民族且在地域上幅员辽阔的国度,丰富且迥异的背景、语言、风俗、文字创造和承载了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民歌的地方性特色便是其中丰富多彩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色彩”,如内蒙古的长调、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的花儿、江南的小调、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土家族的哭嫁歌、东北的二人转等等,其中,湖北民歌是独具其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湖北地处荆楚腹地,长江在此横穿而过,北依汉水,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号称“鱼米之乡”。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出了大量题材丰富的民歌,如劳动中的“采茶调”、“船工号子”;在田间休息时有“田埂锣鼓”、“田埂对唱”等;过年过节时有“龙船调”;举行仪式活动时有各类仪式音声;大山之间对话有“喊山歌”“对情歌”等。人们生活中无处不歌,有多县、市的民歌瑰宝已经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如潜江民歌、兴山民歌、长阳山歌等。民歌品种的丰富也使得湖北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对湖北民歌颇有研究建树的杨匡民教授总结了湖北民歌的五个色彩区: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鄂中南(今荆州地区)、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杨匡民教授在《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论述到:“鄂东南色彩区以窄声韵音调561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鄂东北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562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鄂中南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鄂西南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612的旋律为典型样式;鄂西北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1期,第23页) 另外,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教授、周耘教授等人也在音乐学层面对湖北民歌做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和剖析。

当然,由于湖北民歌品种丰富多样、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具有较为典型的民间特色,也使得其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舞台上的身影非常多见,在民族声乐领域传唱的经典作品也颇为丰盛。在2009年的“湖北十大金嗓、十大金曲”推评活动中,评选出的“传世金曲”以及“湖北十大金曲”有《龙船调》、《八月桂花遍地开》、《幸福歌》、《洪湖水,浪打浪》、《清江放排》、《再见了,大别山》、《三峡,我的家乡》、《山路十八弯》、《黄鹤楼》、《雀尕飞》等,它们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为流传的经典传世之作。而其中大部分歌曲都直接取材于湖北省五个色彩区的民歌音调或其本身就是一首民歌,如《龙船调》、《清江放排》就属于鄂西南色彩区“湖北十大金嗓、十大金曲”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举办的推评活动。它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湖北省文联为指导单位,楚天金报、荆楚网和省音协联合主办。其自2009年2月启动以来,吸引了三十万读者的热情投票,百余万市民的热切关注。在五轮群众票选的基础上,由1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组经过慎重挑选,最终确定了“双金”名单,并增设了“杰出金嗓奖”和“传世金曲奖”。具体曲目内容可见其官方网站http://iptv.cnhubei.com/jsz/。 。另外,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民族声乐演唱原生态演唱版块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此是将原生态唱法归属于民声唱法的宏观概念之中。 中,来自湖北的选手在多届青歌赛上都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他/她们的制胜法宝除了自身优秀的声音条件之外,还在于家乡歌曲的选择及其恰如其分地改编和运用。在2004年第十一届全国青歌赛上,获得职业组铜奖的女声组合西兰卡普,演唱的歌曲《土家情歌—直尕思得》是鄂西南色彩地区(恩施)的民歌《龙船调》和《黄四姐》的有机结合;同一年湖北籍歌手陈春茸,在参加全省民歌大赛时,便以民歌改编曲《山里的女人喊太阳》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唱响央视“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之际,身为土家女的她以一曲极具土家民歌色彩的《峡江情歌》唱醉全场而最终获了民族唱法银奖;再如,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第十三届青歌赛上获得金奖的湖北长阳县民间歌手王爱民、王爱华兄弟也是将湖北民歌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演唱中并展现其独到魅力的典型代表。他们演唱的大多数是来自其家乡鄂西南色彩地区(长阳县)的民歌,如《送茶》、《郎在高山喊山歌》、《花咚咚姐》、《喊山》、《细碗莲花》等;而在2010青歌赛原生态决赛中以原汁原味的演唱震撼全场并摘获原生态组金奖巴东撒叶尔嗬组合也是演唱了很多首湖北鄂东南、鄂中南色彩区的民歌,如《石工号子》、《薅草歌》。

上述这样得以世代传唱的湖北民歌不甚枚举。它们风格鲜明,韵味独到,既有像山一样泼辣、奔放的特性,又有象水一样清亮、质朴的风味,其艺术特色、其风味确实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民歌风格。因此,对湖北地区民歌中的地方性特色进行一番考察和探究是具有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作为音乐学院一名长期身处于声乐教学和实践的教师,笔者在参加各大小演唱实践活动以及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学之时深切感受到:一名成熟的民族声乐演唱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专业的艺术素养、大气的台风等素养之外,也应当能够对演唱曲目进行因时、因地、因情的细致剖析与展现,并在演唱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地方风格和韵味。这样,才能使细致、完善地诠释民族声乐作品成为可能。

三、“歌中有道、歌者有思”:在演唱实践中

如何恰当的体现出地方色彩

1.运用好极具地方特色的衬腔

湖北民歌中的衬腔相当丰富,其在分类上也较为繁多复杂,它一般不受词曲陈述关系的束缚而可以自由地发挥、尽情地抒咏,所以它往往是音乐性强、感情抒发和地方色彩表现最为明显的地方。根据笔者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候洁杰对于鄂中南地区民歌中衬词、衬腔研究成果可知湖北民歌中的衬腔“一般可分为一字衬腔、多字衬腔和完整衬句。在内容有称谓性衬腔如花名、树名、地名等;也有即兴用谐音逗趣的,也有模拟民间乐器声音的;还有更多的则是表现相互的爱恋和别离的思念的衬腔如‘情郎哥、‘小幺妹、‘我的哥哥等——正是在正腔中加入这些衬腔,使得情感得以率真流露,使得其表达更亲切、感人,也让此地民歌特色更为鲜明,像‘小幺妹就很显示湘鄂特色,为其独有。”候洁杰:《民歌衬词、衬腔及其演唱研究——以鄂中南地区民歌为例》(武汉音乐学院2012届硕士论文),第12页。

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切不可对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衬词衬腔全然不顾或一概而论。例如潜江民歌《嗺咚嗺》只有两句正词:“一把扇子竹骨子编,拿手扔在(那)。小妹妹面前那。”然而,通过“嗺咚嗺呀金梭,嗺咚嗺呀银梭,金梭银梭海棠梭”两句长的衬腔地加入,使音乐得以扩充、发展形成五个乐句。前三个乐句是两个上句和一个下句,这是歌曲的主体;后两个乐句是相呼应的上下句,基本上由衬词、衬腔构成的“附加式”,是前三句的补充、延伸和重复。通过一再的衬腔扩充,不仅使打麦的劳动口号特别突出,而且赋予歌曲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表现得也更为充分。所以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衬腔的处理。在2013年第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民族唱法总决赛获得季军的湖北代表队选手金婷婷于5月15日晚上便将这一首耳熟能详的鄂中南(潜江)民歌《嗺咚嗺》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对主句“扇子(嘛)”、“扔在(那)”特别强调重音的呈现,而在衬腔上则注意突出每一句的轻快风格,并且每一段有不同的轻重缓急,这便使得这首歌的泼辣而奔放的性格以及鄂中南音乐风味尤为凸显,极其具有感染力,最终也让她凭借着对这首湖北民歌的完美呈现挺进民族组全国五强。

2.从咬字吐音上体现地方色彩

我国很多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歌声乐作品都有一定的地域性风格,其中尤为凸显的是其曲调与该地方的语言音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于一名成熟的民族声乐演唱者来说,在演唱民歌及其改编歌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恰恰能体现该作品独到的方言风味以及咬字吐音技巧。如在鄂西南的土家族音乐中,其地处湘鄂川交界处,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人,地理位置靠近重庆,因此其语言风格与西南官话相似。如果还用普通话演唱此地区的民歌,那其本身应具备的独到韵味岂不是削减了不少?!无独有偶,在2013年第15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评审宋祖英老师点评选手吴彦凝演唱的江苏江都秧田民歌《拔根芦柴花》时也说道:“你唱这首《拔根芦柴花》如果用江苏话来唱应该是bia gin luo cei hua哟”,宋祖英地道的方言诠释瞬间就让这首歌变得柔软细腻,江南风味显露无疑。之后她更是语重心长地说到:“民歌的起源和方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唱地道些还得对当地的语言有所掌握。……好多民歌都是跟方言来的,在音符上和谱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再多一点,再自由一点就会更好。”此番点评相当入情入理。

发音吐字体现地方性色彩在植根于荆楚文化土壤下,由湖北作曲家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中也表现的尤为明显。曾任第十二、十三届央视“青歌赛”评委,创作《巴山歌舞》、《我家就在长江边》的作曲家方石的作品中,他便运用了很多具有典型土话音韵,譬如扯不脱、巴心话、巴不得等等。在《出来哒》中,主部音调便是模仿鄂西南当地方言说话的声调“出来哒,出来哒,哪个出来哒”,似唱似说,有说有唱,生动地体现出土家人生活风情。因此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该根据作品的需要适当把几个关键字用湖北方言演唱,使之更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感,同时也能更加充分地体现这些民歌改编曲的特性和魅力。因此,在演唱一首民歌作品之前,一定要对其歌词的咬字发音做一番细致的推敲和练习,使得观众知晓民歌地域,自然而然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和地方色彩。

笔者在多年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当中,也特别注重这一细节的体现。在近几年笔者指导的民族声乐硕士生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真正地贴近民间、走入乡土生活、尝试挖掘出自己家乡一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并经过筛选整合、加入艺术化的改编最终用于自己的音乐会当中。2012届的硕士研究生候洁杰的毕业音乐会选取了家乡的鄂中南民歌《嗺咚嗺》、2013届硕士研究生马鑫的毕业音乐会演唱了湖南长沙民歌《捡芦柴》、2014届硕士研究生张小琳同样演唱了两首河南驻马店的汉族民歌:遂平县的《胡八扯》和新蔡县的《织锦绸》等。对于这些曲目演唱,笔者特别强调咬字吐音上凸显独特的当地方言及音调特色,使演唱更生动贴切地诠释这些极具当地韵味的民歌作品,也更让听众耳目一新,产生良好的听觉感受。

3.民歌风格不同,发声技巧迥异

民族声乐演唱者若要完整细致地呈现各类地方性民歌作品的特色,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声音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做到科学用声(包括对歌唱器官如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等的各部分作用的理解;并知晓真、假声以及混声的发声机制,学会正确的起音)。湖北民歌的种类很多,不同地方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民歌的风格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形式。例如江汉平原(鄂中南、鄂东南)地区民歌,以“南风”、“楚声”为底韵、以汉族民歌为主体结构,声腔华丽细腻;鄂东北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音调以“宽徵”声韵为主,声腔偏于婉转优美;而山峦重叠,溪洞纵横的鄂西南、鄂西北民歌,则是以“巴风土韵”为底蕴,以音调“窄羽”声韵的旋律为典型样式,声腔高亢质朴。因此,对这些不同地区的歌曲演唱应当采取不同的润腔技巧和发声原则。如在演唱具有“山歌飞过岭,号子甩过河”、“南山唱来北山应,不见歌师只见音”风格特点的鄂西土家族地区山歌的时候,要了解此地区的山歌粗犷豪放、音调豪放,因而滑音、颤音是其使用较多的润腔技巧,演唱时多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长短、快慢的细致处理。比如长阳民歌《花咚咚姐》中,几乎在每一句句末都有一个下滑音,演唱这些下滑音时一般做声音的减弱处理,但声音的位置却不可随音调的下滑而下调,而是应保持在同一个演唱位置。又如《细碗莲花》、《三姐会梳头》等作品也是大部分乐句句尾都有一个下滑音。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恰巧非常自如的表现爽快、坦率、真挚的情绪和性格,所以,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应该注意滑音等润腔技巧的使用。

其次,民歌句尾拖腔处的长音是民族声乐甩腔技巧十分强调的地方,如鄂西南长阳地区民歌《唱个山歌甩过来》(见谱例1)

谱例1

在第三小节的“喂”处和第二行的“哎”处都是甩腔技巧集中运用之处。它们音区跨度较大,因此,歌唱状态应提前做好准备,在这里加强头腔共鸣以便达到歌曲所需要的气势和完善结尾的作用。另外,“哎”的字头不要咬死,声音力量不能用的过多,要有无限延伸的感觉,让听众产生高亢悠远的感受才最符合此首作品的内涵。它迥异于其他民歌隔山对话的地域特点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便流露于歌声中。

小结

于声乐演唱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地方色彩和韵味愈来愈重要在2014年新鲜出炉的第16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赛规取消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阈限,而是分别设置“合唱”和“原生态”两个类别,其中对于提出“原生态”这一组别的重大改变体现了对声乐作品中原汁原味地方性的呈现以及民族性韵味的重视越来越明显。 。而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各民族形成的民歌有着其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所以我们需要在田野中寻根溯源,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地域特征、民族性格、语言特点等,并且请教民间的演唱家,学到更加地道的声音运用和咬字的行腔,并将这些演唱韵味和风格融入到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唱出不同地区独到的色彩和韵味。

笔者之所以结合个人教学和演唱体会,对湖北民歌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如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行初步探讨,是试图希望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阐明抛砖引玉,从而使得地方色彩在民族声乐中更好地体现,这一议题也能得到更多歌唱界同仁的关注和探讨。因为笔者深知,通过对民歌中地方色彩的充分了解与熟知,对民族声乐演唱者演绎好民族声乐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最终用地方色彩让民族声乐作品有意可循、有根可究,同时结合发音、气息、咬字等演唱技巧,用真、纯、灵的声音诠释“美的历程”“美的历程”借鉴了美学大师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的标题。对声乐作品恰如其分的表达和诠释,给予听众的何尝不是一种美的聆听、美的历程呢?! ,诠释中国音乐文化,使其可唱、可解、可活,于最后通过民族声乐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使之存活于听众的心中。

(责任编辑:刘莎)

猜你喜欢

民歌湖北声乐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