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
2015-03-23程亮
程 亮
(山东警察学院 专业基础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
生活史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
程 亮
(山东警察学院 专业基础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
生活史,是指个体对于生存环境的一系列互动和行为过程,是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命过程的表征。职业发展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它是个体一生中的职业发展进程, 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误差的理性决策模式,而代表职业发展理论前沿的整合理论和混沌理论则强调回归生活本身,迈向一种情境、情感、介入和互动的新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生活史研究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表现的重点是被研究者的经历,并解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方法,可以为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活力,更可以为个体职业发展提供反思和改进的工具。
生活史;职业发展;偶然因素
一、作为研究方法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指个体对于生存环境的一系列互动和行为过程,是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命过程的表征。它是一个人从生到死连续的事件和这些时间相互影响的生命历程①。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和专家对于生活史的理解不同, 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对于生活史的认识和解读中归结出生活史的核心内容: (1) 它所描述的是个人自己的生活故事;( 2) 它要反映生活故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3)事件的前因后果②。
概括而言,生活史研究有几种界定,一是认为生活史是通过研究个人的生活历程并围绕个人如何理解和阐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世界的角度来探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二是认为生活史就是对个体的访谈,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和收集资料来进行个人生活历程的研究;三是从促进个人自我理解和反思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活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和不同政治地位等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所浸润而形成的带有个人独特色彩的生活历程研究,以及对其价值观、兴趣取向、需要倾向、内部和外部动机心理和认知过程的追溯来解读人的社会属性。上述三种解释都强调通过生活史的研究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
生活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聆听故事,聆听个体的生活体悟、感念和认知。研究者不对其故事的真实性和是非性做主观的判断,而是依托于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个体的生命历程进行解读,强调讲故事个人思考的独立性和故事的完整性。研究者需要捕捉的是故事的主角对于以往经历的回忆、解读和感受,即便是受访者以现在的思维“建构”故事,研究者也不能对其进行道德或价值层面的判断,因为这种“建构”正是受访者的一种反思,是对于自己经历的一种感悟。生活史研究让受访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个人的自我反思,搭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桥梁,无论对于受访者还是研究者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职业发展研究对生活史方法的吁求
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既包括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的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的形成和发展, 也包含进入组织后在各个组织中的职业发展。③西方职业发展研究始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职业发展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在职业指导和咨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职业、理解职业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职业发展的综合理论,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施恩提出的三维发展理论和舒伯的彩虹图理论;二是职业发展的阶段划分理论,主要有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三阶段论、舒伯的职业发展五阶段论和格林豪斯的职业发展五阶段论;三是职业发展决策理论,主要包括职业选择理论和职业转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试图以理性的研究寻找职业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强调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帮助个体降低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实现职业发展的最佳理性。但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发展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每一种理论视角都不能独立解释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全部,这就使得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受到了挑战。另外,动荡的新经济使得组织的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变革,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职业的期待和职业价值观。人们的职业追求变得没有边界, 职业转换和工作流动更为普遍和频繁,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理性行为增多。这些因素注定了职业发展研究将走向更为开放和多元的理论构建,因此,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研究、从整体上解释职业行为的整合理论和混沌理论相继诞生和发展起来。
这些理论吁求职业发展研究回归实践、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个人的研究,回到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强调文化与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认同。
(一)关注职业发展的全程
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它是由一连串的生活选择联结而成的历史。虽然在各个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的状态不同,所面临的需要和任务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幼年到老年,人的发展具有前后的连贯性,它是一个持续变化、逐渐发展的整体。因此,研究人的职业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某个节点,而不关注职业发展的全程。虽然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对大样本调查可以推测全体的基本假设,但是,对个体的关照十分有限,对个体整个发展历程的研究更是缺乏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极容易造成对个体职业发展的点断式的研究,从而对职业发展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
麦克南认为生活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合成生活史、片段生活史和完整生活史。合成生活史的特点是由其他人零零散散的评论和解释来连缀全文,其关键对象并不出场,所描述的个人生活可能是完全的,也可能是局部的。片段生活史是对被研究对象成长过程中的某个主题、题目或片段进行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完整生活史所描述的是个人自己的生活故事,它涵盖了被研究者对象的全部职业历程,能够反映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中所有人物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④。因此,生活史的研究特别是完全生活史的研究为我们研究职业发展全程提供了方法的支持,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整体、系统地理解个人在其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随时间和经验的累积产生的统整以及连贯的职业成长或变迁历程。
图4列出了2000—2017年间微网技术研究的突现强度前9位的关键词。经过人为排除和筛选后,根据图4可知,突现强度较强的关键词前4名是“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微型燃气轮机”“能源互联网”,其变动趋势最大,为这段时期内微网的前沿热点。突现值较高的“孤岛检测”“并网运行”“微网能量管理系统”等,在微网领域受到的关注度也很大,是微网领域普及过程中的一系列关注点。此外,“能源互联网”的突现率从近3年开始呈上升趋势,是微网领域的研究前沿。
(二)研究职业发展中偶然事件的影响
所谓偶然事件,就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但又影响职业行为改变的事件。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误差的理性决策模式,因此,偶然事件一般被当作错误来源或者误差来加以摆脱和避免。但是,早在1951年,社会学者米勒等人就指出,偶然事件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他甚至认为:“偶然事件毫无疑问可以解释大部分职业选择过程”。
由于偶然因素对个体职业成长的影响不容易捕捉,我们很难通过宏大叙事或者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生活史对研究对象生活细节的倾听和关注,更容易显现和寻找到偶然因素的作用及其轨迹。生活史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生活故事的聆听,关注并尊重故事讲述者的感受、体验,不对故事的讲述者进行价值判断,这就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被研究者对生活原貌的保留,也有助于被研究者将一些看似不合常规的事件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将它们淹没在既定的规则和程式中。
虽然偶然事件对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但是研究者们还是运用调查研究等质性方法,对偶然事件是对确实对职业发展存在影响、影响职业发展的偶然事件的类型、个体对偶然事件的调节作用以及偶然事件视角下的职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很多研究显示,职业发展中很多都不是“合乎逻辑的职业决策”的结果,例如,2005年Bright等人所做的研究中,几乎超过半数的被访者承认自己的确经历过偶然事件,承认其职业发展多少受到了偶然事件的影响,只有少数(10%)被访者否认偶然事件对其职业发展产生过影响⑤。到目前为止,此领域的研究者已经逐渐达成共识,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是职业发展规划和偶然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人们必须接受职业生涯模糊未定的现实,保持开放的心态。
(三)注重个体的经验与经历
从本质上讲,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人独特生活方式的呈现,只有走进个人的生活,才能够走进个人职业发展的历史深处。个人的家庭、教育、职业、爱好等经验往往影响着个人的喜好、选择,也会潜移默化地反映甚至决定其职业选择和成长历程。传统的实证研究缺乏对个体的关注,很难发现个体内在的发展动力与成长源泉。因此,职业发展研究必须走向人文理解范式,通过交往与对话,达成对职业发展本质的理解。
个人生活史研究采用面向个体的研究方式,它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的基础,是被研究者叙述自己生涯发展历史的一种叙事研究方式。职业发展中的个人生活史研究具体可以采用访谈、现存信息源分析、自传、传记、事迹分析等多种形式,收集反映个人职业发展行为、经历、体悟的相关材料,分析个体生命经验对其职业发展的独特意义,使得个体职业发展历程彰显其历史性、情境性和主体能动性。
三、生活史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路径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代表着不同的研究思路,都有其收集与分析资料的特定方法,都要遵循其特定的逻辑,也都有其长处与不足⑥。罗伯特.殷认为,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考虑各种不同方法的情景,这些情景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去考量,一个维度是所要回答的问题的类型: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另一个维度是是否需要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第三个维度是研究焦点是否集中在当前的问题⑦。生活史的研究发生在自然情境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的画面。它大量依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倾听,并以此来描述、定性判断或者解释现象。因此,它是一种对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进行最接近自然情境的整体回答。但同时,这种对事物全面的、追根溯源式的描述,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根据生活史研究的特点,可能会对职业发展研究有以下影响:
生活史方法应用于职业发展研究,忽略个体感受,忽略偶然事件,忽略职业发展的丰富性的缺陷,进行有益的补充。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生活史的方法对某个个体搜集多方资料,进行职业发展全程,或者个别时期、个别事件的全方位探寻。通过对个体所处情境、个体感受等方面的,全程或者全貌的细致勾画,理解和阐释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行为,从而使得个体的职业发展镶嵌于个体的生命成长中,从而更真实、更丰满。
21世纪初,心理学家成功地把混沌理论运用于人类的职业发展领域,产生了职业发展的混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职业发展也具有混沌的三个关键特征,即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分形和奇异吸引子,职业发展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在职业发展的最初敏感期,各种因素之间呈网络化排布,这种排布方式不同于线性排列,因此,某因素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网络的反应,从而使得职业选择和发展产生重大路径变化。个体的职业发展虽然各有特点,也纷繁复杂,但是任何人的职业历程都反映了个人对人生的整体思考,它只是整个人生经历的一个分形片段。如此一来,看似混沌的职业发展就具有了可以研究和把握的特征,在混沌中体现着有序。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总在有序与混沌之间徘徊,经历职业相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种种努力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这些因素影响个体在相变转折点的行为,那么这些因素就成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吸引因子。
生活史的研究可以帮助个体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混沌中的有序,构建个体的实践理论。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中,通过深度访谈技术、日志日记、反思性小品文、阅读随笔等形式,促进教师对其教学方法和技术进行反思性构建,对其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行价值反思,进行个体教育理论的构建⑧。研究还表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传研究”的方式建构自己对教育理解,还可以通过“合作性传记研究”的使用,了解教师群体的生活史,并进行集体对话与反思。这种集体反思的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与他人分享专业知识、专业感受和经验的机会,帮助教师借集体的力量更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与优缺点,提升其反省的质量,对于教师调整个人专业实践理论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作为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推动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反思
生活史的研究从 60年代中期至今,被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大量采用, 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如心理病理学生活史研究、生活过程的社会学研究、口述的历史和生活的传说、心理传记、成人发展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还成为人们构建个体实践知识,反思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工具。
由于传统的职业发展理论只对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进行解释和研究,很难解释实际的职业发展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者提出了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力图解释职业发展的实际过程。这其中,有两种理论影响较大: 一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简称SCCT);二是发展系统理论(简称DST) 。⑩
SCCT是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研究职业发展的一种理论,由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与情境相关的特征,因此,该理论打破了传统职业发展理论将个人和环境看成是具有稳定、普遍和长久特征的假设,建立了个人-行为-环境三因素相互作用的职业发展模型。SCCT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核心因素: 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同时作用于职业发展的过程,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尽管如此,该理论还强调,在这三个核心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个体的职业发展是具有情境性的复杂过程。
DST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既具有某些人类共有的特定的属性和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研究只有在他与所处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才有意义,同样的环境对某些人而言,是一种支持和激发,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可能就是挫折和阻碍。基于此,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不可预知的,同时也是开放的,可以构建的。
生活史可以实现对个人职业发展全程的跟踪,这是其他方法很难企及的。职业发展全程的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梳理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和内在的逻辑,使得在所谓的规律或者关键事件的影响下产生的职业行为,可以在更广阔的因果联系中得到解释。生活史的方法还可以对某一时期某一事件中的个体职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挖掘,使它们更容易从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影响以及个人价值、情感的角度去系统诠释人的职业发展行为,而不是去割裂这种个体职业与个体其他生命活动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研究从宏大叙事回归实践、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生活史研究作为一种“对现实的表现的重点是被研究者的经历,并解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方法,可以为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活力,更可以为个体职业发展提供反思和改进的工具。
[注释]
①覃桃:《生活史——听生活讲述它自己的故事》,《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第1期。
②曾庆彪:《新任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第23页。
③翁清雄, 席酉民:《职业发展理论研究简评》,《预测》,2010年第10期。
④吕翠,周文霞:《职业发展偶然事件影响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9期。
⑤龙立荣,方俐洛:《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
⑥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6页。
⑦⑧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⑨曾庆彪:《新任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第55页。
⑩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警察生活史研究”(项目编号:11CSHJ04)的阶段性成果。
程亮(1971-),男,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部副教授。
C913.2
A
1003-8353(2015)04-01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