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田油藏工程综合研究的初步探讨
2015-03-23周莹宋舜尧中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
周莹 宋舜尧(中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
1 技术思路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的技术思路是:首先收集、整理出油水井井史及相关的基础资料,分开发单元针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油层的统计与计算,并对单井井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油藏地质研究,进行井网、井距论证与评价,油砂体注采井网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摸清油砂体的潜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通过动静态模型的建立,进行历史拟合,落实剩余油在油砂体的分布;最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老油田综合调整与挖潜导向,进而进行综合调整方案的研究与编制[1]。
2 常规油藏工程综合研究
主要分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井网注采适应性分析和剩余可采储量研究进行说明[2]。
2.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开发效果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油藏目前所处的开发水平,弄清油藏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调整。其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如下十种:
2.1.1 注采对应率——指目前生产井与注水井连通油气层厚度占总生产油气层厚度的百分比。
2.1.2 水驱控制程度——指注入水所波及到的含油面积内地质储量即水驱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以油水井连通厚度之比来表示。
2.1.3 油藏能量保持和利用状况——指不同开采时间的地层静压测试结果与原始地层压力进行比较。一般用上升、持平、下降来表示。
2.1.4 油层动用程度——注水井吸水层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百分比,或油井产出层厚度(扣除未动用层后的射开层厚度)占总射开层厚度的百分数。
2.1.5 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率是指每采出1%地质储量含水的变化率。
2.1.6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其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油藏开发速度的合理与否,一般合理的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应控制在8%-11%之间。
2.1.7 阶段存水率——阶段地下存水量(阶段注水量与阶段采水量之差)占阶段注水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注入水的利用状况。其比值越大,说明地下存水越多,水驱效果越好。
2.1.8 水驱指数——指注入水在地下所发挥的水驱油作用。
水驱指数=(累计注水量-累计采水量)/(累计产油量×体积系数/地面原油密度)
2.1.9 自然递减——=[1-(油田当年累产油-新井产油量-措施产油量)/当年累计天数×油田上年末标定日产油量]×100
2.1.1.0 水驱采收率——油田开发中后期计算采收率的方法主要有:依据油田生产资料,运用经验统计规律描述油田开发过程的水驱特征曲线法;产油量随时间递减曲线法;水淹区钻密闭取心井,检查水淹状况及驱油效率的方法[3]。
十项分类指标中至少要有七项被计算才能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结果分类条件标准为:一类注水单元,要有五项指标达到一类标准;三类注水单元,要有四项指标达到三类标准;二类注水单元指一类、三类以外的注水单元。
2.2 井网注采适应性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其油层连通性差,要想获得好的开发效果就要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必须用较小的井距、较大的井网密度,才能提高井与井之间油层的连通程度。井网太密,会使经济效益变差。因此研究合理井网密度必须将经济效益与最终采收率结合起来考虑
2.3 剩余可采储量研究
运用“油藏可采储量计算系统”与“砂岩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评价系统”等软件并结合相关的动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计算可得出开发单元、单井的剩余可采储量,可以找出平面上的一些潜力井区,再按照油藏工程研究方法,利用流动系数和动态监测资料,对每一口井射开动用过的每一个单砂层的产油量、注水量进行劈分,再根据每个油砂体的产出情况,给出相应的一个采收率,进而得到每一个油砂体的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从而使潜力得到落实、量化到了单个的油砂体上。
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油藏数值模拟可以再现油气田从开发初期直到开发终止或废弃的整个过程,是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主要是研究平面上连片的注入水未波及地区或虽然注入水已波及到但含油饱和度仍较高的地区及分布,以及纵向上注水未波及层或虽已波及到但含油饱和度仍较高的层及分布。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能在单砂体级别上搞清剩余油的分布及其饱和度,为油田的调整和进一步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4 结语
4.1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工作就是应用油、气藏地质模型和以往的开采数据,模拟分析或拟合油藏地下动态和开采过程,预测未来的开采状况,据此确定各阶段的开发措施和部署方案;
4.2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能在老油田找出潜力、找到挖潜对策,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4.3 油藏工程综合研究内容广泛,综合了常规油藏研究方法与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两者相互验证。
[1]刘德华.油藏工程基础[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
[2]姜汉桥,姚军,姜瑞忠.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3]布赖恩F托勒尔.油藏工程基本原理[M].闫建华,赵万优,马乔,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