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低碳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2015-03-23葛晓华苏旭东张凌云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山西省城镇化

张 瑶 葛晓华 苏旭东 张凌云

(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

1 引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更是我国未来发展所释放的主要潜力、最大需求。但城市的扩张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山西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高碳的,主要的排放环节也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和社会生活领域。

2 山西省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2.1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水平相对滞后

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山西省年末常住人口为3630 万人,城镇化率52.56%[2]。较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加了10.45 和6.56 个百分点,2005-2013年间,城镇化平均发展速率为2.81%,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61.9 万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2012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社会结构进入新时期[3]。

但是,山西省城镇化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1.17 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城镇化发展的速率也普遍落后于中部地区以及周边省区。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 达到1000 美元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应在60%以上。全省2009年人均GDP达到3000 美元,城镇化率为48.34%,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

2.2 煤炭生产带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山西城镇化的发展中,主要推动因素是工业化,煤炭产业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依靠对传统重工业的基础和优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山西省共有设市城市(即地级市和县级市)22 个,县城85 个,县城以外的建制镇564 个[4],其中的6 个地级市、7 个县级市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工矿镇占全省建制镇总数的1/4左右,矿区的城镇人约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0%[5]。为增强大型煤矿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2013年山西省开展了“以矿建镇”的试点工作。

2012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327 美元,工业化水平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2%,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99,比上年上升了0.06,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 的合理区间,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2.3 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

受地理、历史、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山西省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分布交通和矿产资源指向的特征比较明显[6],发展不平衡。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在行政区域上表现为中部(太原)、东部(阳泉)和北部(大同、朔州)高,东南(晋城)部次之,西南部(运城)和西部(忻州、吕梁)低的特点。2012年城镇化率排第一位和第11 位的差距由2011年的43.84 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 个百分点,地区间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

2.4 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带动

近年来山西省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但人均道路面积、公共绿地、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教育设施等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排名倒数[7];城镇多为资源型工矿城镇,以单一型生产功能为主,反映城市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在山西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较弱,工矿区与所在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资源后续产业、新兴工业、服务业发展滞缓,服务功能不完善;各级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带动能力欠缺,中心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城市服务功能较弱,区域功能不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8]。

3 山西城镇化中的高碳问题

3.1 工业生产带来大量碳排放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2000-2010年间,山西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翻了一番强。其中原煤占一次能源产量比例一直保持在99.45%以上,占绝对主导地位。2000-2010年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多年来,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化工六大支柱产业,占山西省能源消耗总量的75%左右。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占主导地位,所占工业的比重多年保持在95% 左右[4]。2010年山西省温室气体排放的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山西省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部门的化石能源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能源工业和制造工业),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左右。

3.2 城市建设中的碳排放

城市居民住房、道路、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能源。近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导致城镇建筑面积的增加。2012年较2010年和2000年,人均城镇住房建筑面积较2010年和2005年分别增加了2.62 和5.07 平方米;全省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较2010年和2005年分别增加了576.32 和2312.5 万平方米[4]。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建筑的总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7%,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且建筑业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随着城镇化率的上升而上升[9]。由于山西的城镇化率和建筑面积迅速增加,因此建筑也成为是山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又一重要排放领域。

3.3 交通运输引起的碳排放

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当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中仅来自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放量就占25% 左右[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山西省交通工具、道路基础设施和居民出行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的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到2012年间,山西省的公路路线里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等指标迅速上升,分别提高了2.49 倍、1.67 倍、3.85 倍、1.28 倍、1.88 倍。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55 万辆增长到2012年的327.58 万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山西省的私人汽车拥有量会进一步提高。基于我省目前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管理落后等现状,交通拥堵问题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结合我国机动车的综合能耗效率普遍较低等实际情况,交通也是我省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3.4 社会生活中增加的碳排放

山西省城镇化的进程同样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全省平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913.91元增加到2012年20411.71 元,年均增长12.56%。收入的上升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刺激了居民消费的增加,从生活用品、食品等快速消费品,到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及美容、美发、旅游等消耗社会服务的消费水平和需求均有大幅提升。居民消费的增长成为了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此外,研究表明,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的3 倍左右[9],因此我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变成市民产生的居民用能量增加,也带来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

4 山西低碳化城镇化的路径

4.1 发展低碳经济

4.1.1 传统高耗能工业的低碳化发展

加强煤炭、冶金等行业的整合重组;优先建设特大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鼓励煤电联营,实现煤电一体化开发;积极开展热电联供、低热值煤发电、煤层气发电等工程,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煤化工和精细煤化工,提高碳的生产力。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技术的产学研用和工程示范,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推广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干法熄焦等节能低碳技术。

4.1.2 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型的低碳产业,逐步发展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相关低碳技术创新力度。

4.2 实施低碳发展规划

4.2.1 制定促进发展的能源战略

城镇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降低能源强度与发展清洁能源应该成为战略方向[10]。因此,跟随国家能源政策,抓紧制定山西省的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4.2.2 实施低碳的城市规划

城镇化格局的调整在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中具有突出作用[11],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加强城市发展各项规划中低碳理念的引领,重视交通设施、市政实施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环境功能规划;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度开发,通过控制城镇化速度和规模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4.3 推广节能建筑

4.3.1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行不低于65%的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的95%应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强化节能监管和指导,实施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监管和稽查。率先在办公建筑、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建设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新建建筑全寿命期节能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建筑能耗限额标准,逐步实行能耗指标控制。

4.3.2 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全面普查既有建筑,完善山西省既有建筑数据库,以外墙、屋顶、窗户节能改造为重点,实施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系统和管网热平衡改造和维护,逐步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4.3.3 应用节能低碳技术

发展并推广便于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建筑设计、间歇模式下高效运转的空调等适用于自然生活的技术和设备。因地制宜推广与利用鼓励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新能源。推广太阳能热水供应、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鼓励采用低碳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推广应用发展电热膜供暖技术、低温循环水供暖技术等新型低碳供暖技术。

4.4 推广低碳交通

4.4.1 构建高效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充分发挥山西省铁路、公路等各种运输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完善公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使路网更高效通畅;加强各种交通运输的协作配合及站场建设。完善运输管理体系和现代物流技术,形成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继续扩展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修建自行车专用道,配套建设慢性系统的服务和设施,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4.4.2 发展提升公共交通能力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推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完善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和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快公交专用道、公共场站和公交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对现有公交车进行燃气化改造。

4.4.3 推广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应用

扩大燃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加气站布局和建设,推行燃气(煤层气)替代汽油燃料。加快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鼓励出租车、短途客车、驾校教练车购买燃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积极引导社会、家庭购买新能源小轿车、小货车,做好已购车辆油改气引导和服务工作。

4.5 培育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4.5.1 引导低碳消费

加强消费行为引导,营造低碳消费环境,建立节能和低碳产品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鼓励购买高效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等节能低碳产品。

4.5.2 倡导低碳生活。

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发布低碳文化宣传资料,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创新低碳文化,激发群众自觉地践行低碳;鼓励广大市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改变生活细节,形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1]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

[2]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 公 报[OL].http://www.stats- sx.gov.cn/html/2014- 2/2014227114756351907965.html.

[3]2012年山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OL].http://www.shanxigov.cn/n16/n8319541/n8319612/n8327840/n8328035/17215436.html.

[4]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00-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5]常鹏选.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研究[J].经济师,2012,(5):203-205.

[6]李永宠.关于山西城镇化的一些思考[J].晋阳学刊,2002,(1):39-43.

[7]康萍,暴丽艳.关于推进山西特色城镇化进程的策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2:142-149.

[8]郭文炯,李锦生.山西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考[J].经济问题,2009,(1):125-127.

[9]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文献版社,2013.11.

[10]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6-78.

[11]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山西省城镇化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家乡的城镇化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