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及分布情况调查
2015-03-23唐松明罗宗龙苏锡钧饶灿菏苏鸿雁
唐松明,罗宗龙,苏锡钧,饶灿菏,龚 斌,苏鸿雁
(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食用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云南已知野生食用菌约有800 余种,约占全国食用菌种类的3/4,居全国各省区之冠〔1〕。苍山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99°54′30"~100°12′12"和北纬25°33′30"~25°59′48"之间,面积757 hm2,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 122 m,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从低到高可分为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苍山冷杉林、云南铁杉林、箭竹林、杜鹃林、高山草甸带等森林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4〕。
关于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牛肝菌类资源,苏鸿雁等〔5-7〕于 1996 至 2000 年共报道 42 种;罗宗龙等〔1〕于 2014 年报道 28 种。本文采用分带调查法对牛肝菌资源进行调查,通过分类鉴定,进一步填补了该地区牛肝菌资源的数据资料,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地点调查地点南起沙坝鸡舌箐,北至洱源邓川镇,包括斜阳峰、马耳峰、圣应峰、玉局峰、五台峰等苍山十九峰东坡、北坡、南坡以及小岑峰西坡。
1.2 仪器及试剂佳能G11数码相机、Olympus Bx51显微镜、烘箱;5%~10%的KOH溶液、刚果红试剂。
1.3 方法2009 年至 2014 年 6 至 9 月份对苍山牛肝菌资源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的最低海拔为小岑峰西坡(海拔1 800 m),最高海拔为苍山电视传播台(海拔4 092 m)。在调查的过程中对牛肝菌外观及其生境进行拍照,并使用GPS 进行定位;采集并记录新鲜子实体的特征,标本带回实验室后制作孢子印,用烘箱烘干,温度控制在35~60 ℃〔1,8〕。烘干后的标本用密封塑料袋包装好以待进一步鉴定。
2 调查结果
2009年至2014年间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2 000多份,经查阅文献资料〔9-18〕,共整理鉴定出牛肝菌2科,16属,79种。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知,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共有
牛肝菌2科,16属,79种。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情况下,牛肝菌种类分布有明显的差异。牛肝菌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 000 m 范围内(55 种,占种总数的69.62%),其它海拔段牛肝菌分布较少(24 种,占种总数的30.38%)。苍山牛肝菌主要分布区域的植被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见表2)。
表1 苍山牛肝菌名录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可知,苍山牛肝菌资源丰富。其中以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华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us、茶褐牛肝菌Boletus phaeocephalus等〔19〕为代表的野生食用牛肝菌味道鲜美。在海拔分布上,假琥珀牛肝菌Suillus pseudoplacidus、空柄小牛肝菌Boletinus pictus、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绿盖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verens、苦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felleus、松林假牛肝菌Suillus pinetorum、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分布的海拔跨度较大,但是在不同海拔梯度,其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假琥珀牛肝菌Suillus pseudoplacidus主要分布在海拔为2 400 m的云南松林里,在其他海拔段分布的数量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牛肝菌分布在海拔2 000~2 900 m范围内。此外,从调查的结果还可以看出,牛肝菌种类在不同植被类型地域的分布也有差异,针叶林中牛肝菌种类、数量最多。
表2 苍山牛肝菌资源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布情况
大型真菌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开发利用不当引起的资源破坏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1〕,牛肝菌是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也是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人们在采收利用这一真菌资源时往往存在过度采集及掠夺性采摘的情况,从而破坏了牛肝菌的自然更新和再生能力〔1〕。因此,在牛肝菌采集过程中应该遵循轮采轮挖,采大留小原则。同时对珍稀种类进行人工驯化研究,以达到对牛肝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罗宗龙,苏锡钧,代琦,等.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6):54-59.
〔2〕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苍山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54-56.
〔3〕陈矼,曹礼昆,陆树刚.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生物多样性〔J〕.中国园林,2004(2):40-43.
〔4〕侯明明,朱文宇,李若愚,等.“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的提出与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2):1-7.
〔5〕苏鸿雁,王学勇,董晓东. 大理点苍山真菌资源初步调查〔J〕.大理师专学报,1996(1):57-60.
〔6〕苏鸿雁,王学勇,董晓东.大理点苍山真菌资源初步调查(续)〔J〕.大理师专学报,1997(1):44-45.
〔7〕苏鸿雁,李继红,杨琳,等. 点苍山大型真菌资源调查〔J〕.大理师专学报,2000(1):47-49.
〔8〕赵琪,徐中志,张颖,等. 丽江市大型真菌资源及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7,19(6):1151-1155.
〔9〕藏穆. 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15.
〔10〕卯晓岚.中国蕈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4-386.
〔11〕袁明生,孙佩琼.中国蕈菌原色图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8-215.
〔12〕金关六也,本乡次雄.原色日本菌类图鉴(Ⅰ)〔M〕.东京:保育社,1987:70-72.
〔13〕金关六也,本乡次雄.原色日本菌类图鉴(Ⅱ)〔M〕.东京:保育社,1989:73-81.
〔14〕贺新生. 四川盆地蕈菌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3-94.
〔15〕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98-360.
〔16〕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89-214.
〔17〕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等.中国食用菌名录〔J〕.菌物学报,2012,29(1):1-21.
〔18〕李建宗,胡新文,彭寅斌.湖南大型真菌志〔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9-316.
〔19〕黄年来,林志斌,陈国良.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10:1043-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