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圆融
2015-03-23邵静
文 邵静
传统与现代的圆融
文 邵静
现代世界的丰富性是当下漆艺术必须直面的主题,当代漆艺术家翁纪军通过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为漆艺的现代传承寻找着一条可贵的路径。
《佛像》系列作品便是此种思考的产物。
在《佛·慧》漆画系列中,简洁的线条、抽象的造型、多变的色彩,艺术地展现出佛实相无相又无处不在的内涵。佛脑中呈现的纷繁与变化,犹如大千世界的梦幻泡影,清静智与烦恼心共存,亘古流布。
《佛·融》漆塑系列则用平面展开各色头像,宛如百态千姿的众生,生动诠释了“众生即是佛”的理念。图形的矛盾统一,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视觉样式,更体现出佛教圆融无碍的智慧与圆满。
另一个代表作是《红·源》漆塑系列。艺术家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中华文明的源头,用鲜艳的红色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作为一个海派艺术家,他又以上海的市花白玉兰为创作蓝本进行设计与变化,把含苞欲放的玉兰花和女性柔美的肢体(臀部)进行糅合,用以展现生命的娇媚、活力和繁衍。作品大量运用富有弹性和动感的弧线,每条具有浮雕感的弧线高低有序,既有整体的流畅又不失细节的关注。
《山水·智》漆塑系列是用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表现中华与古老智慧的大胆尝试。色彩、肌理与造型的变化,亦真亦幻地展示出山的朴质、苍劲以及山水关系中阴阳互生的玄机大漆的质感与光泽描摹出水的至柔与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体现出老子“上善若水”的意境。
另外,《殷家堡飞贼刺钦差》从故事题材和红色背景的选用上,彰显出非常民间的意韵,但在表现手法上显然已经放弃了“真实与细节”,代之以抽象与超现实,更注重用漆的语言表现超越漆及一切有形艺术手段的思索,因此,它更具有文化思索的本质。
《红·源》 干漆脱胎 翁纪军/作
《红系列》 干漆脱胎 翁纪军/作
《头像》 系列5 干漆脱胎 翁纪军/作
最为精彩的是系列漆艺作品《诺亚方舟》,艺术家对“融合”的艺术理念作了更加多向的探索。首先是诺亚方舟与佛像的组合,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背后指向着一个温暖而伟大的源头——人类的自我救赎;其次是传统工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的融合。在作品中需要出现很多佛像的头部,并且要求的是一致和重复性,这就尝试运用到了数码技术。这是新技术介入传统工艺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3D的引入,给予传统手工艺一种越界的可能性,探索超越传统工艺的局限性,为传统工艺带来新的技术手段。它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活跃了我们的艺术思维与架构,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传统工艺。
《殷家堡飞贼刺钦差》 翁纪军/作
《诺亚方舟》 翁纪军/作
可以说,翁纪军的作品,在图式上努力摒弃传统的自然写实和重功能的局限,造型多为抽象和变形,尤其在器形的装饰上,消解原有的具象符号,代之以半抽象非逻辑的符号,表现意识和非现实的空间,这是艺术理念上的中西融合。工艺上,不仅有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也对传统的髹涂、贴箔、戗刻、罩染、推光等工艺进行实验与创新探索,打破一些传统的工艺手法,运用破破残残、重重叠叠的箔料贴肤,划划刻刻、描描染染图像的描绘,是是非非、影影绰绰的符号注入,运用漆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及光滑与粗涩的肌理对比视觉效果,传达出某种隐喻和象征。
当漆的历史穿越捕捉住了现代世界的棱角,模仿便跃升为创造。漆的思考、漆的语言、漆的艺术必将成为现代人类心中不可或缺的关于美的梦想。
翁纪军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课程结业,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原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示范建设专业——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
长期从事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和漆艺创作与研究,所主持的《漆艺》课程,2008年获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
漆艺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级展览,获奖并被收藏,多件作品发表于全国专业报刊杂志;参加五年一次的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八届获优秀奖;第二、三届全国漆画展获优秀作品奖等;《木桌》《中国茶》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 2001和2007两次在香港奥卑利画廊举办个人展;2003年法国巴黎LEE画廊三人展;上海教育电视台、《新民晚报》等媒体专题介绍翁纪军漆艺作品,上海美术家协会编辑出版[上海美术家画库]《翁纪军作品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千文万华——漆艺》;公开发表《现代漆画创作的思考》《漆味与画意》《从传统漆艺中寻找当代的漆画语言》等多篇论文。同时,带教学生作品屡次获国家、市级奖项,并为企业开发和参与开发漆艺礼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漆器专业委员会委员,辞条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权威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