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石雕刻平原上的丘陵

2015-03-23焦琦策

天工 2015年1期
关键词:徐斌玉雕玉石

文 焦琦策

玉石雕刻平原上的丘陵

文 焦琦策

外行人的眼睛大概怎么也看不透艺术作品中的精髓,就好比让一个厨子去缝衣服,让一个铁匠去绣屏风。不过对于一件艺术品,外行看到的东西有时候反而比内行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更能见出艺术家的功底。

徐斌老师的玉雕作品,透着艺术品散发出来的隐藏了那些所谓曲高和寡的艺术性的生活气息。这种活生生的,灵动的,传神的气质就是在外行看来也非常明显。这是艺术家难得的功力,难得的性情。

现代玉雕工艺手法,大致分为线刻、圆雕、浮雕、薄意、俏色雕及镂雕等。拿到一块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它适应做什么题材。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来自于灵感——设计——制作,缺一不可。

要了解一个作家只需要看他的作品,要了解一个艺术家同样需要看他的作品。工艺品的雕刻,我们看见的是作品本身。例如徐斌老师的地藏王菩萨,这尊菩萨慈祥温和,沉着冷静。如虎下山,不怒而威;如鹰升腾,狐兔自战。除了有一般雕塑的精美绝伦,还有着他手法的独特,欣赏的眼光。这是作品本身。抛却这些东西,这件艺术品还可见出徐斌老师的文化底蕴。他从先辈那里汲取养分,根植于古老传统的中国玉石雕刻的沃土,又长出属于自己的新枝叶,绵延不绝。

只会雕刻,雕得像,这叫雕匠。而雕刻艺术家除了要手法娴熟,灵活变通,还需要巧于措置。就是要把玉料中的所有瑕疵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其成型化、美化、艺术化,使作品要表达的东西凸显出来。

现代玉雕领域里各种材料已经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而与此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各种繁多的白玉料种、南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等等数不胜数。面对众多材料,徐斌老师不仅把这些材料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使他们各显其才,各尽其用。材料换着雕,这样既显示了雕刻的多样性,又避免了因材料单一带来的枯燥。徐斌老师说,无论多少材料,哪种材料,像人一样,都有灵性,都有自己的品性,要由衷地喜爱他,才能雕出精品来。这样的话无不显示着徐斌老师作为雕刻艺术家应有的品质和高风亮节。

我们拜访徐斌老师,他待人异常亲切平和。他很瘦,但却精神饱满。他的眼神并不锐利,但朴素。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坐在木桌前,我们给他照相。他穿着黑色的皮衣,双臂撑在桌上。我们就把这幅画面记下来。

徐斌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在自己的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刀”耕不辍。也因此,他的作品屡屡获得金奖,大奖。徐斌老师年轻,但对作品从不含糊,刀法严谨老道。灵感一来便废寝忘食,直至雕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徐斌老师说,他也像其他雕刻家一样,有着他们必要的习惯,自己也经常琢磨,一步一步突破前辈的成绩,要创造,就要生生不息。

某种程度上,艺术家本身也是普通人。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也需要活在物质之内,食烟火,吃米饭。不同的是他们一旦投入创作,必然忘我,必然固执,必然坚韧。大家一听到艺术家,必然想到长发、邋遢、眼镜、穿着老土。徐斌老师摒弃了这些,他觉得每个艺术家都要做“正常人”,做平常人,抱平常心,吃平常饭,这样才能深入生活,描绘生活的本真状态,描绘人物的本真状态,表达最真实的情感,雕最好的工艺品。徐斌老师说,很多人把我们叫艺术家,叫雕刻家,这些头衔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雕刻本质上就是匠人,只不过我们在雕刻的同时在表达感情,在感悟生活,我们站得高一点,看到的东西全一点,我们能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其他的都一样。

徐斌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在玉器雕刻的平原构建自己独有的丘陵,平缓而漫长,细微而遥远。

和田玉《释迦牟尼》 徐斌/作

徐 斌

1971年出生于安徽省。江苏省玉雕大师。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中国工艺品雕刻工高级技师,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1999年赴上海,师从上海玉雕厂的郎力军学习玉雕技术, 2006年成立赏玉阁玉器有限公司。《地藏王菩萨》荣获2010年中国·上海玉(石)雕神工奖金奖;《释迦牟尼》荣获2011中国上海玉(石)雕神工奖(东明杯)评选活动“金奖”; 《十八罗汉》荣获2013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荷塘秋色》荣获2013年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金奖。

封面作品《地藏王菩萨》由徐斌先生创作

猜你喜欢

徐斌玉雕玉石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工友
粉刷匠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飞行员养熊猫猪自闯销路年销300万元
审人之美
玉石和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