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34例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观察

2015-03-2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西安710054孙银娣

陕西医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背痛特异性显著性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西安710054) 刘 娜 孙银娣 史 达

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34例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观察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西安710054) 刘 娜 孙银娣 史 达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减轻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20~50岁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采用物理治疗合并徒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物理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3周,出院后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ODI及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中青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其缓解疼痛效果显著。尤其是出院后对于疗效的维持具有明显作用。

“下背痛”是指人体背部肋下缘至臀皱襞之间任何部位的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下背痛是以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状群或症状综合征[1]。有数据显示:下背痛年患病率为36%~76%,而成年人中48%~85%曾经有下背痛经历[2]。本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建议[3]形成的共识将此类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盖了以往的腰肌劳损、肌纤维组织炎、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的各种诊断,定义为非特异性下背痛。

既往对于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拔罐、传统飞燕式运动治疗,治疗效果尚可。但是由于劳累,加之传统的运动疗法不够系统和全面,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患者出院后很快再次复发或者造成慢性疼痛迁延难愈。

核心肌肉群,即环绕在我们躯干周围,负责脊柱稳定的肌肉群(它们会在四肢活动之前先收缩来稳定躯干中段,直接或间接参与身体的绝大多数动作)。这些肌肉被认为是功能运动链的中心,近年在康复与运动训练领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针对核心部位肌群采用的力量训练手段主要有健身球、悬吊练习等[4]。对下背痛的患者,由于器械不能方便练习,为提高患者依从性,巩固物理治疗的效果,本课题设计徒手核心肌肉稳定性训练方法。比较与传统方法在缓解疼痛、提高功能方面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20~50岁的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临床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咳嗽和排便时疼痛加重;体检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或阴性,不伴有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辅助检查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突出节段与症状不符。剔除标准:①初次下背痛的发病年龄<20 岁或>50岁;②有明显创伤史或轻微创伤史;③伴有胸痛或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④伴有鞍区麻木或二便异常;⑤伴有进行性肌无力;⑥查体发现多项神经学阳性体征和病理征阳性;⑦渐进性持续性夜间痛。将68例患者按奇偶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核心稳定肌训练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9.8±5.7岁;病程338.1±160.3d;腰椎全段疼痛10例,腰4~5、腰5骶1棘突间疼痛12例,腰痛合并单侧臀部疼痛7例,腰痛合并双侧臀部疼痛5例。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8.6±5.9岁,病程289.6±165.7d;腰椎全段疼痛12例,腰4~5、腰5骶1棘突间疼痛13例,腰痛合并单侧臀部疼痛5例,腰痛合并双侧臀部疼痛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牵引、中频,腰骶部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治疗3周。

2.1.1 牵引:使用多功能牵引床,初次牵引重量取体重的1/10,根据牵引后感受,患者无疼痛不适,第3天开始增加,每3天增加1kg至体重的1/7,每日1次,每次15 min,采用断续牵引。

2.1.2 中频疗法:采用中频电疗仪,将两电极分别置于腰椎两侧疼痛部位,治疗时电极下具有电、麻、颤、肌肉收缩感等,调节至患者能耐受,每次治疗15 min。

2.1.3 超短波疗法:使用超短波治疗仪微热量,选择3级量,每次治疗15 min,每日1次。

2.2 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5],训练方法主要是牵拉练习及力量练习[6]。①跪姿于软榻上,身体尽量向前倾,双手往外打开,屈肘成90°,背部挺直,收紧腹部,腰部不要往下塌,呼气;双手伸直向前上方,上臂贴近耳朵,保持身体平衡,吸气,缓慢回到开始姿态,10~15次为1组,重复2~3组。②屈曲抱团:仰卧位,屈髋屈膝,用双手将小腿上部抱紧,然后做摇椅状动作。10~15次为1组,重复2~3组。③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抱在胸前,避免颈部用力,尽量使用腹肌完成仰卧起坐动作,双肩离开床面10 cm即可。10~15次为1组,重复2~3组。④四点支撑:俯卧位,以双肘和双脚为支点,将身体撑起并悬在空中,身体尽量呈一字形。刚开始以能耐受为度,逐渐增加时间至最长60s/次,3~5次/d。⑤双手手掌与膝盖贴地,同时脚背也贴地,将右腿缓慢往上抬,使其与身体平行;左手离地,并往前伸;此时,抬起的手、脚应与身体平行,停留约20s后,缓慢将右腿及左手放下;换对侧同法做完为1次,来回5次。以上训练从入院后即开始指导患者主动进行,每天1次,每次15min,1周后增加为每天2次,每次15min。出院后坚持训练,每天早晚2次各30min,每次训练以微微汗出为度。

3 评定方法 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采用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治疗3周后出院,在住院期间详细告知患者出院随访事项,出院时每人发放Oswestry功能量表及视觉类比评分量表,采用电话随访获取数据。

3.1 下背痛评定:ODI共分10项,包括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重物能力、走路、坐、站立、睡眠品质、性生活、社交生活、旅行;每项0~5分,0分为完全不痛或功能正常,5分为极痛及最严重程度失能;总分=实际得分/5×答题个数×100%;分数越高表示失能程度越严重。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小组的治疗师进行评定。

3.2 VAS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指数从0~10,标准一点不痛至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大。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中度疼痛,8~10重度疼痛。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计量资料多次重复测量,而且评价指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功能评分 见表1。观察组1例患者失访,对照组中2例患者失访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周、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在治疗后6个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比较,P<0.05

讨 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背痛的重要理念[7]。由之所倡导的主动康复理论在临床上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近3年的大量运动医学文献证实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非特异下背痛的积极意义[8,9]。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青年患者,由于此类患者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无法耐受长期住院治疗,徒手康复训练方法,可方便患者随时随地进行训练,保持训练的连贯性,维持疗效。本课题证实主动核心肌力训练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较单纯物理治疗起效时间早,疗效维持时间长。另外针对主动运动方法还有研究表明病情改善是由于运动训练对患者的积极影响,而不完全在于核心稳定性的改善[10]。但是作者认为,由于现代人的工作性质以伏案工作居多,缺乏锻炼,或者有的缺乏健康护腰常识,指导患者主动训练,也可以创造腰部良性循环环境,而且使患者更加了解腰椎的生理功能,增强其治疗信心,学习更正确的自我护理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不良习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防止腰背痛复发,对于缓解下背痛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由于非特异下背痛的原因很多,病变部位除有单纯肌肉问题,可能合并筋膜炎等病理改变,单纯运动或物理治疗可能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对于合并无菌性炎症的患者还应该使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辅助治疗。笔者认为在研究中对于非特异性下背痛还应进行严格的分型,根据病情的个性化特征制定最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1] 顾 新.下背痛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86-88.

[2] Dionne CE,Dunn KM,Croft PR ,etal.A consersus approach towar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ack pain definitions for use in prevalence studies[J].Spine,2008,33(1):95-103.

[3] Ehrlich GE.Low back pain[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81(9):671-676.

[4] 南海鸥,王 燕.核心肌力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3):259-262.

[5] 韩济生,樊碧发. 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284-286.

[6] Hayden JA, Van-Tulder MW, Tomlinson G.Systematic review: strategies for using exercise therapy to improve outcomes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J].Ann Intern Med, 2005,142(9):776-785.

[7] 张 洲,黄 真.腰痛康复治疗的新观念-脊柱阶段性稳定性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279-282.

[8] 南海鸥,王 燕. 核心肌力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259-263.

[9] 张振虎.康复治疗青少年运动员非特异性下腰痛[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5):314-315.

[10] Van-Der-Velde G, Mierau D.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percentile rank aerobic capacity, pain, and self-rated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back pain: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0,81 (11):1457-1463.

(收稿:2014-11-20)

背痛/治疗 中年人 青少年 @核心稳定性训练

R686.1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5.035

猜你喜欢

背痛特异性显著性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Constructing Large Scale Cohort for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Failure with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Regional Healthcare Platfor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Data Reuse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后背痛怎么办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