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2015-03-22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廊坊065700

陕西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内环疝囊单孔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廊坊065700)

朱利民 黄 河 王艳杰 王保国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廊坊065700)

朱利民 黄 河 王艳杰 王保国

目的:通过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82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与同期行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传统手术)的患儿75例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试验组患儿并不留有术后瘢痕。试验组患儿的发热率、阴囊肿胀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如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应用。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手术方式为高位结扎疝囊,修补腹股沟区薄弱部分,使疝囊不至于再次突出[1]。传统手术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单孔腹腔镜的使用给临床带来新的思路[2]。不得不说,腹腔镜的发展推动了临床外科手术的进展,大大节省了手术的时间,减少了对患者的额外损伤[3]。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简单,对患儿损伤小,以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恢复快,组织相容性好,减少复发率,降低成本。本次研究,通过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探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82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行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传统手术)的患儿75例作为对照组。经过我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临床症状及腹部超声等影像学的协助下确诊,有手术行疝囊高位结扎指征,确定手术治疗。试验组82例患儿中男75例,女7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5岁,平均年龄3.1±1.8岁。对照组75例患儿中,男67例,女8例,年龄最大5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3.6±1.5岁。所有被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的患儿家属两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一般身体状况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手术方法 试验组行全麻,脐皱褶下行一约0.8cm小切口,建立CO2气腹,应用单孔器械置入腹腔镜及操作钳,行腹部探查,了解对侧是否存在隐性内环口未闭。若对侧存在隐性腹股沟疝,则按照双侧发病处理。腹腔镜直视条件下,于患侧内环口在体表的投影位置行一约0.2cm小切口,置入带有4号线的雪橇针,自内环口内半圈经腹膜外自上而下穿行,直达内环口的下方中点处,之后雪橇针刺入腹腔,并将线头引入腹腔,之后经腹壁切口进入钩针,并沿内环口的外半圈经腹膜外潜行至内环口下方中点处进入腹腔,注意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从而使内环口形成一个荷包,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并将缝线收紧,从而关闭内环口,线头于体外埋入腹壁切口皮下。之后使用雪橇针自腹壁外同一小切口将缝线带入腹腔内,使用操作钳将脐内侧襞向内环口牵拉,将带有缝线的雪橇针自脐内侧襞边缘处穿过,并从同一小切口使用钩针将缝线带出腹腔,体外打结埋于皮下,注意需重复2~3针,以使脐内侧襞完全覆盖于内环口。

对照组也采用全麻,患者取平卧位,在患侧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做一长约3~5cm切口,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逐层切开显露外环,分离组织,显露精索,寻到并打开疝囊,游离疝囊至疝囊颈,以7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确认术野无活动性出血,缝合组织和皮肤。

3 观察内容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结 果

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试验组患儿并不留有术后瘢痕。详细情况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

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患儿的发热率、阴囊肿胀率和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如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

讨 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是一项开放手术,充分显露疝囊后,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疝囊。这样就能堵住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4,5]。这种术式已经得到了临床的充分肯定。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需要游离疝囊,疝囊常被精索各层包绕,其前外侧有蔓状静脉丛,其内后侧有输精管及动脉,需要经过上述组织找到并游离疝囊后行高位结扎,存在寻找疝囊或鞘膜困难、结扎不完全、易损伤精索血管与输精管,这是传统手术最大的缺点。但是随着腹腔镜的迅猛发展,临床上有部分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已经可以经过腹腔镜完成,单孔腹腔镜的问世更是提高了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技术水平[6]。

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的损伤大、愈合时间长、瘢痕明显,复发率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等缺点,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明显更高。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回顾了一定量患儿的手术情况,对比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7,8]。结果显示:采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试验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短于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治疗的治疗方式利用患儿自体组织,使脐内侧襞这块小组织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巧妙有效的加固了腹股沟管区内环口,大大降低了疝的复发率。脐部单孔操作,切口隐蔽,基本不会在腹部留下任何疤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了美感要求。在并发症比较方面,试验组患儿的发热率和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其它如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由于开口小,操作简单,腹股沟管区创伤小,愈合更快。并且,试验组患儿的疝复发率还更低一些,这与自体组织覆盖的创意是分不开的,自体组织覆盖愈合充分加固了内环口,疝囊难以再次突出。

综上所述,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少,腹部切口隐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1] 黄 河,周旭坤,江 涛,等.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4):300-302.

[2] 宋冠平.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自体组织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性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7):110-111.

[3] 傅朝春,张 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9):54-56.

[4] 胡文军,李 侠,欧道自.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3,19(18):32-33.

[5] Yamoto M,Morotomi Y,Yamamoto M,etal.Single-incision 1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closure for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an initial report[J].Surg Endosc,2011,25(5):153-1534.

[6] 阿布都赛米,卡热也木,克力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4):303-304.

[7] 陈荣海,马桂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3):379-381.

[8] 言 纲,依力哈木江·吐尔逊.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常规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55-56.

(收稿:2015-03-18)

疝,腹股沟/外科学 腹腔镜 @腹股沟疝高位结扎 儿童

R726.9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8.049

猜你喜欢

内环疝囊单孔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单孔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初步应用(附2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