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探究
2015-03-22牛长海
牛长海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严峻的知识经济竞争形势的一种必然选择。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强调社会各领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但是,“高、精、尖”的综合型人才一直是我国社会所缺乏与需要的,因此增强国民素养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一个部门,有着天然的科研与技术优势,实现科研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需要继续教育这道门户来打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将科研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社会与服务社会的教育部门,就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培养尖端人才的任务。
如果说,农业社会的知识增长是缓慢的、螺旋式的,工业社会的增长是直线式的,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增长则是爆炸式的。这就使得以前那种有着严密界限的学习——工作模式在当今社会行不通了,个人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后的学习则成为一种义务与需求。
以上可知,继续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作为对时代与社会的应答,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与学生的目的。课程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学生的教、教师的学以及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简言之,决定着整个继续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需要审视课程现状,以期能提升课程质量,达成预定的培养目标。
二、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表现
走质量提高型发展道路,在教学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其核心是课程设置问题[1],课程设置必须符合科学性,体现出特定的教育规律,彰显教育伦理精神。但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来看继续教育的课程问题
指导思想是指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与导向,有什么样的课程指导思想,必然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质量。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具有与普通高校教育不一样的特征,表现为职业技能导向、实际应用导向、成人学习导向、综合能力导向、市场需求导向。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普遍还是沿袭以前普通高等教育的线路,这种模式在以前国民素质不高,对着力于加大国民素养的背景下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来说,还算行得通的话,那么对于现在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来说,沿袭以往的模式而不去变革,肯定是误国误民。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需要,不同的历史时期继续教育应积极变革,才能生存、发展、服务社会。
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上应该遵循其应有的规律,踏踏实实办学。但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两个不良的取向:学历取向与利益取向。学历取向指的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如同普通高校课程的翻版,学生学习后,就达到了对应的学历。这种思维下,继续教育就蜕变为单一的形式,课程没有了相应的张力与活力。目前来说,我国高校继续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一种重文管轻理工的倾向,即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存在大量的社会科学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本身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每个学校都大量开设,就能说明问题。经过调查可知,文管类的专业学生多半为企业管理人员,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历来晋升,学历倾向很明显。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从课程设置上说明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上存在弊病。利益取向指的是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现有的资源随意增减,有的课程不需要太多,但由于资源较多,就多开设,反过来,有的课程很重要,且需要一定资格的教师,但由于资源有限或者没有,就少开设甚至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肯定达不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二)从课程形式上看继续教育的课程问题
从课程的形式上来看,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
教育学认为,每种课程形式都有其作用,课程设置必须合理设计每一种课程形式,最大限度地为教育目标服务。课程形式应该根据教育实际与学生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但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与投机性很强,对于不同的课程形式缺乏认识与研究,导致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笼统、单一的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延续学历教育,学科化与理论性非常强,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但同时会造成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探究现象。有研究者指出,高校继续教育的专科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研究生课程是本科教育核心课程的重复与加深,其本科课程延续的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课程内容。这令人不可思议。不同的层次,课程目标肯定是不同的,要达成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应该依据相关的教育规律来制定。
高校继续教育面对的是在职的成人,他们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性、实践性,学科课程是无法实现岗位上的综合性技能需要的,所以说,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尽量偏向活动课程也就是探究课程,这样才能吸引成人的兴趣。就学习特点与学习实际来说,成人学习本身来说就偏向自主学习与岗位学习,设计一些活动课程的案例对于继续教育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目前来说,由于学生工学矛盾,以及学业管理上的操作比较繁琐和相关的教学研究不够,高校继续教育的活动课程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刚好符合学生的实际应用需要。所以说,活动课程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课程形态,但目前来说,这一课程形式还有待发展与研究。继续教育对于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的误区。
关于潜在课程,指的是以隐性形式发生的改变学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素。我们知道,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公民素养的一种途径,不仅要提高民众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要加强价值观、态度、道德的培养。高校作为社会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师云集、学问无边,学生在这里受教育,与老师商谈,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学生在这里实现了心灵、生活和工作态度上的蜕变,从新认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及人生的意义。目前,我们的继续教育大量使用远程教育形式,可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灵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弊端,一方面导致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存在大量的不上课现象,学生来接受继续教育只是为了期末考试顺利通过而拿到学历,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歪风邪气,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不让混文凭的现象有机会可乘。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继续学院负责人说,有这种思想的人趁早走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高校,他们意识到这种想象对社会以及学校的危害,鉴于此,清华大学取消了继续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制度设计上的不作为,没有规定学生面授上课的课时数,师生之间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要知道,继续教育的老师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如果有机会与老师交流,学生必然受益匪浅。但是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隐性课程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导致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与义务。
三、问题原因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出现了很大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显现出学历取向与利益取向;在课程形式上,出现了单一的学科化课程倾向,活动与探究课程被搁置,隐性课程被忽略,单一僵化的课程形式严重阻碍了教育功能的达成。
(一)教育产业化,课程科研开发投入不足
高校继续教育的产业化,缘于高校在学校部门中的边缘地位。也即产业化缘于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未受到重视导致的继续教育部门的资金缺乏。在投入资金一定的情况下,继续教育逐渐向产业化即追逐利润方向发展。产业化要求严格的投入与产出比,允许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继续教育领域,社会个人能进行分红等等。我们知道,资本有着十足的逐利倾向,一旦继续教育实行产业化,政府完全放权,容易出现投入过少致使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最终损害的还是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化即私人化,继续教育就会丧失教育的公益性。投机性的逐利行为在该领域就会不断出现,经常报道的继续教育师资质量问题,教学场地问题,都是控制投入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产业化同时导致了前文所说的课程设计上投机行为与以利益为主的原则,课程质量很成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应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但是不应该实现产业化,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的部门,它的宗旨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国家去扶持与监督,这样才能控制不良的投机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国际上,很多国家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加大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科研的投入,政策上也不断扶持,从源头上保证了继续教育优良的师资资源与课程资源的可能。
(二)继续教育缺乏与社会的联系,课程资源与形式单一
“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生活为目的。”[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要联系生活与社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变革社会的能力。作为继续教育来说,更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在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式中,提到的出门办学与开放办学就表明继续教育应该将课程深入到社会中,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目前高校继续教育依托的是本校其他院系的教学资源进行办学,课程延续的依然是学科化与理论化的形式。所谓出门办学与开放办学,只是将一些课程资源利用网络技术转化为远程教学的形式,课程内容始终无法深入社会一线,缺乏与社会的联系,造成课程与社会需要脱节,学生学无所用,社会急需的相关专业人才始终无法培养出来。在沿袭普通高校培养模式的思维下,继续教育的课程资源就局限在相关学科教材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知道,学科化的课程内容,以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为着手点,具有经典性与守旧性双重特点,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立即发挥作用,学生需要的东西不能立即进入课程内容中。继续教育由于其教育特点的独特性,要求课程具备实用性与实际性,课程资源就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与课本上。开放办学与灵活办学的宗旨没有达到,使得继续缺乏活的课程资源与课程形式。目前的继续教育缺乏两个课程研究与开发意识,没有做到将教师派出去和把师傅请进来[3],无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的开发。
(三)高校继续教育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在很多高校的地位比较边缘化,继续教育在学校行政管理上缺乏自主管理权,继续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只是将继续教育作为一个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窗口,一个为学校创造收益的部门。这种情况下,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缺乏相关的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研究的教师与研究人员,课程开设主要是照搬其他普通院系的相关课程。课程的教学由全日制的大学教师来教授,我们知道,继续教育的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在缺乏研究的情况下,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没有大量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就容易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符,造成课程的低效与无效。综上,在继续教育权利受限、资金缺乏、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素养普遍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无法扎根下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教学单位,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规划,造成课程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因此,缺乏独立自主的责任意识与研究意识,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缺乏合理的根基。
四、应对问题的对策
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出现的大量的非理性状态,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与看法。
(一)加强继续教育课程的独立性
继续教育课程的独立性指的是继续教育学生的课程应该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即使开设是同一门学科,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上应该显现出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复制。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能仅仅只是依附其他院系的课程内容与师资以及相关的教学设备。这样,继续教育永远摆脱不了课程的非专业性与部门的非专业性。当然,说继续教育课程不依附其他院系的课程,不是说不与其他院系合作,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高校继续教育能存在,就在于它能调动校内的各种资源综合办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课程的开设上,一方面,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者,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各种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研究,体现出相应的智慧。远离课程上的过分依附而走向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是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继续教育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继续教育课程的独立意识要求继续教育工作人员有很强的使命感,体认到工作的独特性与价值所在,不断加强教学与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有研究指出,课程改革创新是继续教育创新的核心,需要有一批既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有丰富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科技应用与发展动态,并善于策划、编制、组织和评价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的专家来完成这一使命。这些专家既要与社会企业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又要懂得教育规律[4]。以上说明,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但从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继续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继续教育课程的独立体现出继续教育部门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作为学校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有自主管理权的部门,会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避免一心追求产业化而带来负面效应。同时,反过来也会促进继续教育课程的独立性。
(二)依据学科形式,实现各种课程形式的良性互动
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基本原理,理论性很强。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活动课程指向的是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隐性课程着重于对学生价值观、行为态度的培养,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在继续教育中,三种课程类型在不同的学科中应该适当运用,才能发挥出好的作用。继续教育切忌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倾向,学生都是在实际的具体岗位上的工作者,对于学习有很强的指向性,即希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理论学习是为应用服务的,理论性太强反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一些相应的教学实验基地,将企业在日常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拿出来与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隐性课程,主要在于加强监督与管理上,一方面纠正混文凭的行为,另一方面组织一些必要的面对面课程,保证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联系。在实际操作上,必须加强学分登记与明确学分获得的途径,实现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
继续教育在课程上必须改变普通高校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其封闭性、理论性过强、脱离实际等特点,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质疑。我们知道,课程设计的两个重要原则就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就表明,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表明继续教育的课程更新需随着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需面向社会的发展实际,这样的继续教育也才是符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的教育。有研究指出,继续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重在向学生传输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阐述所属领域最新的科技应用与动态[5]。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需要保持开放性,即在课程内容上摒弃一些不合社会需求的内容,并及时增进一些最新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优化。同时,要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性、差异性并保证专业课程发展的可持续性[6]。继续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还表现在继续教育在师资上可以利用社会企业中的有利资源,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增强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这样的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发展。
由于继续教育的独特性,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更多的智慧,这样才能履行好继续教育肩负的职责。
[1] 张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理论思考[J].教育探索,2010(3).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9.
[3] 赵富学,王发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转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4] 四川省人事厅编.继续教育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05.
[5] 庞学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继续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2.
[6] 牛长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