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产中对自然力的应用与规避
2015-03-22杜晓梅
杜晓梅
( 泰来县水产总站 黑龙江 泰来 162400)
随着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中鱼类资源的减少,水产养殖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渔业生产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但是目前的养殖水域大多还是位于自然环境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风、水、阳光、大气等自然力以及受到人类影响后的自然力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能对养殖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负面作用。有的时候负面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甚至是摧毁性与毁灭性。2013年8月间嫩江流域泰来县境内发生洪水,大兴镇和江桥镇的多处养殖水面受到洪水的冲击,发生垮坝、跑鱼,造成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位于泰来县大兴镇的南山湖水面,常年饱受洪涝和干旱的影响。以目前的技术能力,完全避免自然灾害还是做不到的。但是为了养殖事业的稳定发展,通过科学的、细致的工作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适当减轻自然力对渔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充分发挥自然力的正面作用,使之为渔业生产发挥积极作用,减害增利、变害为利还是可以做到的。
就以与渔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为例。养殖业离不开水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水的问题造成渔业事故的案例发生。有因为洪水造成池塘剥蚀、堤坝垮塌的;有因为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养殖水体长期浑浊,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同时又致使池塘淤积严重造成有效水体减少,操作困难的;有因为旱季缺水引发水质变坏,造成缺氧、疾病频发乃至“泛塘”的等等。针对上述情况,理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经过分析历年来所发生的案例,参考相关技术资料,如果想让自然力充分得到利用变害为利、减害增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做好生产用水的管理
1、水源选择,这主要是在初建时需要做的。对于水产养殖来讲,比较理想的水源是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山泉水、井水、雨水次之。因为前者水量比较稳定,而且一般有比较牢固的水利设施,因此水的品质、流量比较稳定且易于控制。这种状态对于渔业这种对水不仅有流量的要求,还需要比较均衡的时空需求的产业来说十分必要。可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以及地貌的自然变迁,往往会使原来的状况发生变化,原初的水源因为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用水单位增加等原因再也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的生产要求。渔业也是一个变化的产业,因此必需因时、因地进行生产方案、生产方式调整,引进先进技术,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对水源进行再选择、增设补充水源,而使渔业生产稳定地进行下去。还有一种应急的方案,就是重新设定养殖方式和规模,以适应变化后的自然条件,以免水源对生产造成长期的制约。
2、基础设施建造与维护。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是指注排水渠道、分水闸门等。只要把这部分水利设施建设维护好,就能基本满足水产养殖对水的要求,做到变水患为水利,这也是“水利”一词的真正含义。说到水源地的维护,主要是指集水区的植被保护和修复。大量的科技典籍已经证明森林与湿地具有很强的保水与净水能力,被形象称为“绿色水库”,自然降水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过滤、存蓄、沉淀和收放,从这里流出的水,是相对平稳的、清澈的。另外就是渠道沟溪的修缮、加固(包括绿化)既能保证养殖水体的水供应,提高水质,还能有效避免汛期水流对其造成毁坏而威胁养殖设施的安全。
为了制止或减轻汛期洪水造成的浑浊,有必要对水流流经的区域进行适当的绿化。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已经毋庸置疑了,因为大量实例已经证明绿化较好的养殖水域水质清澈,生产的水产品品质优良、色泽鲜艳,而且很少有疾病发生;相反那些水质条件不好的水域,不仅鱼类生产缓慢,品质不好,而且疾病发生频率很高。水,常常成为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情况对于大水体比较好做,只要保护好周边的环境就基本可以做到。可是对于鱼池,就比较难以做到,因为面积较小的池塘水体也较小,又加上在池塘养殖鱼类多,水体内生态平衡比较脆弱,水质非常容易发生变化,需要经常进行调节,以维持养殖水体中基本的生态平衡。这种情况外源水体的品质更为重要,一旦外源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小水体的缓冲作用较弱,品质会随之发生变化,乃至崩溃性变化。
3、自然降水的正确利用。自然降水包括雨水、雪还包括冰雹等,其中主要指雨水。凡是从事养殖的人都知道,强烈的降水对基础设施的伤害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是持续的、强烈的降水,会给养殖池塘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尤其强降水较频的地区,就必须把池塘的基础设施建得足够厚实坚固,如果有条件可对池塘濒临河流、水沟的外坡、迎水坡进行护坡,或者用水泥、或者用绿化、或者用砖石,这样能够提高池塘、水库、塘坝等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为水体内养殖鱼类提供可靠的保障;另一个方面就是大量降水会造成池水的急剧增加,因此池塘首先要有足够高的池坝,其次要建设相应的排洪、溢洪设施,让洪水能够及时排泄,不会造成漫埂、溃坝而使养殖鱼类大量逃逸。以上是指雨水多的地区、年份或季节出现的情况。如果是缺水地区、季节或年份,就应当重视自然降水的收集与存储以备生产之需。另一种自然降水就是冬季的降雪,大家现在已经都知道了越冬期需要扫雪增加光照,可是对于缺水的池塘,雪也是次年生产用水的必要补充,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适当的存储。
二、对风力的利用及对风灾的防范
养殖池塘建设有一项要求,那就是池塘一般要东西走向,而且池塘要有比较大的面积。除产卵池、鱼苗池因为鱼苗小抵抗风能力小而池塘规格宜在3 亩以下外,其它都宜在3~5 亩(鱼种池)、10~20 亩(成鱼池)。其原因就是利用风力形成的波浪促进水的运动(平面的、纵深的)促进水体里物质、温度的输送,加强水体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可是风如果过大、过频也会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为大风形成的大浪会对迎水坡风方向的堤坝持久冲击发生损毁,还有可能将规格小的、体质弱的鱼推到岸边致伤、致死。针对这种情况,在风力比较大而且风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要建造防风建筑,栽种防风林,建设堤坝要更加高大、坚实。
三、对阳光的正确利用
阳光是世界上一切能量的来源(直接的、间接的),渔业同样离不开阳光,利用阳光提高水温、促进光合作用,以及其它各种生物化学作用的完成。因为我们养殖的鱼类都有一定的适温范围,当春季气温过低时,在水源有保障的前提下采用适当浅灌、施用有机肥料等方式来提高水温;当阳光过强造成水温过高超过在塘鱼类适应范围的时候,又会对它们生长造成一定的抑制,还会引起水质的异常变化,这种情况下,又必须考虑降温,如加注地下水、山泉水、开动增氧机,在水中种植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给鱼类提供避暑场所,尤其对于养殖河蟹的池塘,植物还是它们躲避敌害、蜕壳、觅食的场所。
四、对强烈水温变化的应对
在生产过程当中,有时候因为长期持续高温,或者因为强烈降雨等问题,会造成生产用水的水温发生剧烈变化。鱼类跨越不同水体需要温度适应,如果在同一水体,水温变化幅度过大、过于剧烈也对鱼类非常不利,因此也需要进行调节,如温度高了,需要加注新水。另外,在不影响渔业生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池塘或者塘坝的水深,也是有效预防生产期间养殖水体水温剧烈变化的措施之一。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水体中建造一定面积的“水下森林”,即在水体中种植移植水生藻类、水生植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
当前以及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渔业生产还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那么对当地自然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如强度、频率、方向和前因后果等都需要进行了解,然后制定相应的措施。最好在制定日常生产方案的时候,有一定安全预案,以保证水产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