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技术规范

2015-03-22周学金张家宏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毕建花朱凌宇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克氏苗种池塘

周学金,张家宏,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毕建花,朱凌宇,徐 荣

(1. 扬州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 扬州 225001; 2. 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 扬州225009; 3.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7)

近年来,随着克氏原螯虾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1],人工养殖成为满足其市场需要的重要途径。由于克氏原螯虾个体间互相残食现象严重[2],池塘单一化养殖克氏原螯虾效益普遍较低。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克氏原螯虾和鲢鳙的生长习性特点,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互利共生目的的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协调资源供需关系,改善池塘水质,使得克氏原螯虾和鲢鳙都能在良好的水环境下生长,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成品虾、鱼的品质,增强了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养殖效益[3]。该养殖模式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在水资源丰富的江苏省沿江、沿运、沿湖等地区极具应用和推广价值。为规范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的生产技术,笔者根据多年克氏原螯虾繁育与养殖科研工作基础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制定了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的技术规范,以期为克氏原螯虾和鲢鳙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沿湖、沿运、沿江等地区特色淡水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前期准备

1.1 环境条件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产地应选择靠近清洁水源,远离工农业污染源之地,其养殖环境应符合NY 5361-2010 的规定。

1.2 鱼虾品种

选择当地亲虾并采用人工繁育的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格大小以3~4 cm 为宜。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亲鱼并采用人工繁殖的鲢鳙品种。鲢鱼苗种质量应符合GB 11777-2006 的规定;鳙鱼苗种质量应符合GB 11778-2006 的规定。

1.3 池塘条件

1.3.1 池塘清理 一般在11月前后,干塘清除池塘中过多淤泥,淤泥深度以10~20 cm 为宜。池塘大小以0.3~0.5 hm2、水深0.8~1.5 m、池埂坡度45~60°为宜。

1.3.2 除野消毒 池塘放鱼虾苗前应干塘暴晒20~30 d,清除野杂鱼,以池底见干裂缝为宜。有积水的池塘应选择药物处理,一般施用2~3 g/m3漂白粉对积水处进行消毒。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2002 的规定。

1.3.3 水草种植 放鱼虾苗前应在池塘底部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水面布设水花生和水蕹菜等浮水植物。水草覆盖面占池塘面积的30%~50%。

1.3.4 进水和肥水 在池塘进水口安装长1.5~2.0 m、60 目的筛绢滤网,以防敌害生物或其他野杂鱼进入。放鱼虾苗前10~15 d 进水50~60 cm,施入腐熟有机肥或沼液150~200 kg/667m2培肥水质,水体透明度保持25~35 cm 为宜。

1.3.5 设置防逃网 在池塘四周用硬质塑料薄膜埋入土中20 cm,地表以上露出约50 cm,在塑料薄膜外侧,每隔1~2 m 用竹片或木桩固定,设置好防逃网,以防克氏原鳌虾外逃或蛇、癞蛤蟆、水老鼠等天敌侵入养殖池塘。

2 苗种投放

在3月投放100~150 g 的鲢鱼200 尾,投放100~200 g 的鳙鱼100 尾。在4月下旬~5月上旬,投放克氏原螯虾幼虾0.5~0.6 万尾(体长3~4 cm)。在克氏原螯虾和鲢鳙苗种投放前应用3%~5%食盐水浸浴5 min,克氏原螯虾苗种应投放在池塘周边水草上,由其自行入水。

3 养殖管理

3.1 投饲管理

3.1.1 饲料品种 以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混合饲料为主,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2002 的规定。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肉、蝉蛹、鱼粉、骨粉、蚯蚓、宰杀畜禽的内脏等;植物性饲料如饼类、谷类、麸皮、玉米、牧草、蔬菜、瓜果及农副产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也可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使用也应符合NY 5072-2002的规定。

3.1.2 投喂方法 投喂方法实行“四定四看”。“四看”:看季节,6月中旬前饲料中的动、植物性成分比约为3∶1,6月下旬至8月中旬约为3∶2;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35 cm 时可多投,小于25 cm 时应少投;看吃食情况,发现过夜有剩余饲料应适当减少投饲量,克氏原鳌虾每次集中脱壳后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四定”:定时,一般每天投饲2次,分别在早晨与傍晚投放;定位,选择底部平坦、淤泥少、水位较浅的区域作为固定投饲点;定质,一般采用青、粗、精饲料相结合,荤素合理搭配的方法配料,以确保新鲜适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饲料;定量,日投饵量为存塘虾重量的6%~8%,一般日出前投放日投饲量的30%,落日后投放日投饲量的70%,以投饲后2~3 h 内基本吃完为宜。

3.2 水质管理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以浅水养殖为宜,一般水深1.2~1.5 m。水温适中,水质清新、无污染。应定期加注新水并及时换水,一般每3~5 d 加注1 次新水,每15 d 换新水1 次,高温季节每l~2 d 加注1 次新水[4],每周换新水2~3 次。此外,视水质情况,每隔20 d 左右应用生石灰15~20 kg/667m2配成消毒水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在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过程中,池塘水体溶解氧应保持在5 mg/L 以上,pH 值7.0~8.0。水体缺氧时应适时开启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雨天半夜开。如发现有鲢、鳙鱼浮头和大量克氏原螯虾攀附在水草上的迹象时应尽早人工增氧。

此外,水源地水质同样要求清新、无污染。养殖塘口应做到排灌分开,有利于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治。养殖用水各项指标应符合NY 5361-2010 的规定。

3.3 疾病防控

克氏原螯虾和鲢鯒易感细菌性疾病,病害防治以益生菌调控水质以及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为主。在苗种投放前,应加强疾病检疫,可用食盐、漂白粉与硫酸铜合剂、高锰酸钾进行药物浸泡[5]。在传染病流行高发期定期入池检查,及时使用药物预防。适时补充矿物质盐和微量元素,可以维持虾正常生长的矿物质代谢需求,减少非疾病性死亡[6]。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可改善水体水质环境,降低鱼虾染病风险。

3.4日常管理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应全程记录建档。包括克氏原螯虾、鲢鳙苗种来源、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过程、成鱼和成虾销售等。此外,每天早晚各巡塘1 次,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4 捕 捞

克氏原螯虾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陆续捕捞。傍晚投放地笼,早晨收笼,捕大留小。捕捞可持续到9月下旬。鲢、鳙鱼在年底采用抄网或清塘捕捞。

[1]熊远辉,孙宏茂,曾令旗,等.克氏原螯虾与蟹、鱼混养模式研究[J].水利渔业,2008,28(3):80-82.

[2]李庭古,彭永兴,徐国成,等.克氏螯虾与鲢、鳙鱼池塘混养技术[J].渔业经济研究,2005,(6):38-39.

[3]李 明,童动红,陈宏建.克氏原螯虾与泥鳅套养技术[J].科学养鱼,2008,(4):33.

[4]朱小萍.提高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产量的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20-323.

[5]赵 宏.朝阳市大宗淡水鱼类常见疾病调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J].中国水产,2012,(10):56-57.

[6]刘训猛,赵宜清,陈 静.我国克氏原螯虾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2013,(10):64-66.

猜你喜欢

克氏苗种池塘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热闹的池塘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池塘
克氏针骨穿辅助复位石膏固定治疗难复型尺桡骨骨折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