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5-03-22王洪培
□ 王洪培
按照国家关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布署,我省积极贯彻落实,正在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各地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了不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以解决我省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我省是农业大省,造成地下水超采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用水,高效节水灌溉是节水压采有效方案之一。根据当前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节水灌溉项目实施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节水灌溉类型
目前国内较普遍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为:绞盘式喷灌机、DPP系列电动平移式喷灌机、DyP系列电动圆形式喷灌机、GyP系列滚移式喷灌机。喷灌式、微灌式、全塑节水灌溉系统(又包括:软管三通阀,低压出地阀,半固定喷灌与移动式),根据农作物种类,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灌溉设施。
2.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碎片化,形不成集中连片规模化,农作物种植也是多样化,在选择灌溉设施和设施布置上存在很大难度,不同的农作物在生长期浇灌时间也不一样,在灌溉管理上形不成一致,协调难度大,在灌溉设施保护、维修、存放、保管等方面又形成了农户分散式,农户感觉很麻烦不适应,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
二是规划设计深度不够,如水井,无论是新打的水井还是使用原旧井,出水量(m3/h)仅是根据理论数据或当地提供的数据为依据,从实际运行来看,根本达不到原设计的出水量。特别是在旱季灌溉时,井群集中抽水造成地下水急剧下降,以艾禾木业项目为例,设计深井静水位埋深70m,动水位埋深90m,实际静水位埋深已达到90m,只能将潜水泵下沉至110m左右,水泵总扬程大部分在井内占用,减少了地面扬程,再加上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的叠加效应,不能满足流量和水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灌溉效果。
三是每眼水井承担的灌溉面积偏大,应进行水井实测出水量后,计算灌溉面积,以艾禾木业项目为例,单井出水量在60m3/h时,灌溉面积控制在180亩以内较为适宜。
四是水压试验,按地埋管的分组(组合)情况,分批次对连接组装好的管道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合格后再进行管沟土方回填。
五是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图纸)正确安装管线的进排气阀、逆止阀,项目施工单位往往不重视这项环节,有的漏安装进排气阀,特别是管线末端排气阀不能忽略。地埋管内在供水时含有气体,其一影响水泵供水量,其二影响喷灌效果,其三管内产生气蚀影响管道寿命。
六是在灌溉地边缘应增加半圆 (半径)喷头,以保证地边的喷灌效果,从实践中看到,固定式(半固定式)喷头,无论是按三角形布置,还是按正方形布置,在地块边缘的喷灌有盲区,不能满足喷射搭接的效果。
3.对节水灌溉的建议
一是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项目施工前,应对灌溉地块进行复测,对地块以内的地貌、坟墓、树木等地上附着物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避免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产生较大误差。
二是使用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供水井的出水量在60m3/h,灌溉面积应控制在180亩左右,如果灌溉面积达到300亩,应用2个水井同时供水,才能保证灌溉效果。
三是建议喷头立杆三角架改为利用保护体作为支撑点的固定支架。现行三角支撑架因地表土松软,三角支架在地表土湿润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不能满足喷头立杆的垂直度,影响喷灌效果,也影响农作物种植、施肥、除草、收割等机械化作业。
四是应逐步在有条件的村、镇推广土地流转经营,以合作社或公司加农户形式,开展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模式,有利于节水灌溉设施发挥效率,有利于水肥一体化的实施,有利于真正发挥服务体系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农户的水肥及劳动力的投入,有利于增加农户的农作物产量和收入。
五是建立专业化灌溉、维护维修服务体系,并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方式,达到节水节肥、高效增产,有效改良土壤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业化的农业发展方式。
六是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形势下,农户的传统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仍然没有改变。随着土地有序流转规模经营的逐步推广,并逐步引导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政府应在初始阶段购买服务体系,经过服务体系一定的示范时期,合作社与农户掌握了各项技术指标和作业流程,再移交给合作社与农户,形成全过程整体链接,达到高效节水灌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