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巧夺天工穿长渠
2015-03-22
白起(?一前258年),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眉县 (今陕西眉县东北)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白起战功卓著,他一生“事秦昭王”,善于用兵,战无不克,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开凿的白起渠(亦称长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藤结瓜”式水利工程,对后世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后人也尊他为水利家。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87年),白起在连克韩、魏、赵68座城池后,又取得了进攻楚国鄢、邓两地的胜利,势如破竹。第二年,白起率大军直逼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军死守坚城,不肯迎战。秦军远征而来,粮草运输困难,这样耗下去很可能会被楚国扭转败局。身为大良造(官职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的白起苦思破敌之策,一天他来到离郢都不远的夷水(今蛮河)边上,看着河水奔流不息,突然想到了用水作为攻城利器的办法。
白起仔细勘察了地形,调集十余万士卒在夷水和郢都之间开挖了一条引水渠。为了节省工量,白起设计的引水渠刚好通过了河东的土门坡和新陂两大陂塘。渠道凿成后,白起命士卒在夷水上建坝拦水,抬高水位,使之改道东流。夷水穿过两大陂塘 ,径直冲向郢都,汹涌的洪水使楚军死伤大半,楚襄王仓皇而逃。
白起进城后实行了鼓励耕织、发展生产的安抚政策。为使战前开凿的水渠为农所用,他又发动兵卒将渠继续延伸。渠入郢都后,“北积为熨斗陂”,经臭池,入朱湖陂,最后与木里沟相连,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陂塘串联工程——白起渠。关于白起渠的具体情况,《水经注·沔水》记载道:“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一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入木里沟。”
白起渠一渠穿五陂,灌溉了大片农田,《水经注》记白起渠灌田3000顷,木里沟灌田700顷。白起渠后来演变为长渠,唐、北宋、元前后五次对此渠进行大规模的复修、延伸。今长渠西起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赤湖,蜿蜒47km,灌田30多万亩。长渠能够充分发挥各陂塘的调蓄作用,提高整个渠系的灌溉能力,由于蛮河水不断补给陂塘,各陂塘之间又可以互相调济,从而克服了孤塘独陂水源得不到保证的困难,在成功解决了蓄水面积、陂塘容积和灌溉面积之间不平衡问题的同时,有效增强了灌区的抗洪能力。早在2200多年前,白起能够在农田灌溉系统上做出如此创新,真可谓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