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15-03-22黄意武李晟男
□黄意武 李晟男
[1.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 400020;2.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伟大的科技发明,其聚集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普及率达到47.9%。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网络迅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网络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又塑造了一种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空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生活样式,即网络文化生活。网络信息革命浪潮并非单纯地新的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它对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带来的全面变化,而在于它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甚至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都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网络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在整个网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活动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创造。这一新型的文化类型具备文化的本质属性,能部分的反映某个民族的宗教情绪、审美趣味、道德风尚、习俗传统等感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也展现出某些被社会“理性化”了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人伦社会的“虚拟文化”。在网络高速发展和影响力日益深刻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在相互激荡中日益突出。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网络文化品格,团结和凝聚亿万网民为实现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1]。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对现代人类依然产生良好的影响,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与传统型的冲突
网络作为数字技术的新型产物,发展空间巨大,不断给有想象力有创新能力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有能力者,都可以有别具一格的非凡气度,每一个有想法有创新精神的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帝国。创新精神在网络的世界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求时尚和新颖,迎合大多数人的需要,这种追求个性、追求创新的精神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大多崇尚儒士之道,古人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事讲求循规蹈矩。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理想的生产状态,当时的小农经济不需要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改变,只需要保持好这种秩序的稳定。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强调尊卑有序,保障君王、长者的利益,长期以往对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人形成压抑的心理,个性被掩盖,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够表达,个人利益往往被忽视,通常会否定个性的发展,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思想观念部分的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创新的、具有互动的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接收。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冲突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把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络技术转移进去,也就是把客观实在的现实同虚拟的现实连接起来,从而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沟通交流规则和方式。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见面也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网络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公众平台,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家可以向虚拟世界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情感,也通过虚拟世界来寄托自己的真实情感[2]。这也反映了网络虚拟性的独到之处。而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受到道德、空间、性别、年龄、职业的限制,人们通过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往往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三)即时性与封闭性的冲突
即时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使得时空在无形中进一步拉近,世界实现了高时效、高速度的传播信息文化。这种通信瞬时化大大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在此环境之下,信息不再封闭,也不再滞后。传统的信息文化传播模式因受地域、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及时沟通对接。而现如今信息时代,依靠着发达的互联网络技术,消息瞬间便能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换言之,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并使人们更快捷的沟通、交流、互动。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的文明成果,主要通过刻画、印刷等手段进行传播,更新速度、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四)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冲突
网络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沟通、交流、工作、学习、创造的广阔平台。在这一广阔平台上,人们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创造出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包括基于大众传播的网站文化、基于个体互动的论坛文化、基于个体体验的游戏文化,还包括即时通信文化、博客文化、维基文化、微博文化等。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用型特征。无论是网民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还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与秩序,或者是网络中不定时所发生的特定事件的网络文化现象,抑或是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内在的价值观念等,这一切网络文化既可以采用文章、图片的形式表现,还可以采用声音或视频等表现形式。而传统文化当中的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很多具有单一性,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往往是由古人对自然界某一事物的观察而引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具有思辨性,更抽象,需要世人更多的思考,而对于习惯于快餐文化时代的网民而言,传统文化缺乏吸引力。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益丰富多彩,这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新的活力,网络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发展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这种特征可以让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层次发展,有利于拓宽文化发展渠道,有力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网络文化为发展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载体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延续发展至今,主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和传承。而文化的载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远古时期,文字尚未发明,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那时候的文化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或结绳记事得以延续。汉字的发明创造,颠覆了原始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人们将自己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一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石碑、泥板、金属(如青铜器)、植物(如树皮、树叶、草叶、木片、竹片)、动物(如羊皮、牛皮、龟背)、昆虫(如丝帛)等之上。尽管这个时期文化的记录与传承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文化载体的脆弱性决定了文化传承的脆弱。这是由于作为文化的载体或是难以保存(如口口相传、结绳记事、泥板等),或是过于贵重(如石碑、金属、丝帛等)。伴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文化的记录与传承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将一切文明记录于纸上,并装订成册进行批量生产,由于纸张轻便、便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文化有了新的载体形式,网络文化的载体区别于传统的主要以纸质为主的载体形式,是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高科技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数字文化。
(二)网络文化为增强传统文化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渠道
网络文化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又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优势。通过加强网络文化的发展建设,不仅仅能够对外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文化,充分彰显了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国家或地区通过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介宣传本国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使得区域外受众对其独特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对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文化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本国或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并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从而打造区域网络文化品牌,以此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网络文化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了重要承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全面迈进。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渴望享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3]。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为人们享受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条件。网络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承载。网络文化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和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网络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网络文化创造与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意识。传统的精神文化传统难以脱离现实实体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生活多样性,网络文化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而且其传播速度快捷,在信息时代,人们无需亲自去图书馆,只要在家打开电脑,就能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杂志等,加之其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文化承载着人民的传统精神,也是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大跨越。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一)用地域特色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史。中国文明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这足以见证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祖国大地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有如六朝古都的北京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以古都名城、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四大历史文化资源最为著名。再有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为核心内涵的岭南文化体现了广东地域文化精神。而作为传统的岭南文化子系统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充分彰显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以三峡文化、巴文化、红岩文化为主的重庆文化资源展现了开拓务实和活力奔放的文化特色[1]。诸如此类,枚不胜举。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着力塑造以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形象。从而为促进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一步深化其影响,而互联网在宣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网络文化发展与建设[4]。要着力塑造以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形象,让网络文化的建设迎来各具特色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用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引领网络文化主旋律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餐文化”,这种文化使得网络文化日趋庸俗化,即通过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来提高网络浏览量,提高网络的经济效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商业利润的驱动,因为耸人听闻的,暧昧的,八卦的等花边报道往往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应以传统文化伦理精神为主要内容,在网络圈营造重义轻利的氛围,使之自觉地创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可以在网上开展整风运动,扬正气,树新风,驱邪气,将各种不正之风从网上打扫出去,使网络成为扬正气的场所,而非放纵狂欢的场所,防止让商业利益过度侵蚀网络虚拟空间。当网络空间的正气压倒了邪气,那么网络就成为构建传统道德的新的载体。人们上网时就会在正气的熏陶和压力下讲文明的、高尚的话,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事情。
(三)用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网络文化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构成高尚的、正气的网络环境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任何人都会有正气的一面和邪气的一面,在正气的环境下他会积极地表现他正气的一面,而在邪气的环境下,他就极可能变成一个坏人,因此网络环境对于网民的性格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性格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但是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即一个人的荣辱观一旦定型,就不会轻易改变,因而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无疑是塑造好他们道德观的最关键时期。目前网络的虚拟诱惑,特别是游戏,色情等已经对未成年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习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5],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深刻地影响到每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一旦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游戏、色情信息,就极易对网络上瘾,产生网络依赖,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形势的严峻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强硬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国家也应该积极地开发各种有益于孩子道德形成,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网络产品来供他们玩耍,把网络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充分结合起来。
(四)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来增加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
我国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历经岁月的沉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人民血脉之中。由于人们创新意识的缺乏,对于这些宝贵的社会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优秀文化资源不能很好的为人所用。所以,应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创新。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并非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到外延的全面创新,包括思想观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文化创新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传统文化华丽转身的关键之举。文化创新直接关系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关系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积极鼓励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灵感之源,创作出格调健康的有特色的网络文化作品,从而有力的树立网络文化新风气,推动传统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和当代精品文化有效结合,并促进它们发展与传播。应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1]杜飞进.认清主流舆论的历史方位 提高主流舆论的引导能力[J].新闻战线,2008(2):14-16.
[2]魏光华.网络时代自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初探[J].科技传播,2014(22):236-237.
[3]程林辉,张强.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战略选择——学习胡锦涛“7·23”重要讲话[J].桂海论丛2012,28(6):1-5.
[4]郑腾飞.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5]黄意武.网络文化生态的特征及其建设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