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哀歌与生死价值观

2015-03-22潘筱蒨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哀歌焦仲卿价值观

□潘筱蒨

[1. 拉曼大学 吉隆坡 马来西亚;2. 浙江大学 杭州 310058]

汉代哀歌与生死价值观

□潘筱蒨1,2

[1. 拉曼大学 吉隆坡 马来西亚;2. 浙江大学 杭州 310058]

汉代的诗歌具有特别的死亡观,人为何而死?特别是轻易地为何而死?这其中里就隐藏着当时人们对生死的价值观。从先秦《诗经》的“死生契阔”到屈原的“九死犹未悔”,再到汉末《孔雀东南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的“一死反压迫”,都对死亡有着坚毅、宁死不屈的精神与态度。这样的态度表现了他们对人生与死亡所持的价值观,进而可以看出其所秉持的生存态度价值观。汉代哀歌里反映了强烈地对生存“坚贞”的态度,生固“坚贞”,因而“死”亦“坚贞”。以死表达对自我的忠诚与尊严的坚持、以死表示对爱情的忠诚、以死表现英雄傲气与生活无依,三者皆透露出刚毅不屈的生存价值观。

汉诗;哀歌;死亡观;生死价值观

《说文解字》曰:“哀,闵也。”段玉裁注:“闵,吊者在门也,引申之凡哀者曰闵。”[1]61此“哀”为怜悯之意。《广雅》曰:“哀,痛也。”[2]49此“哀”为悲痛之意。《礼记·檀弓》曰:“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3]1313,此“哀”为哀悼哭丧之意。因此笔者以为哀歌就是诗歌涉及哀伤、哀悼、哀亡的内容,如葬歌、挽歌类。

汉代诗歌里常描述人们对“死”的态度,“人固有一死”。可人们为何那么轻易为“死”而结束一生?其背后具有怎样的生死价值观?汉代生死观是汉代具有代表意义的思想,历来学者多为关注,譬如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与漆晓雯《从汉画像石的神话题材解读汉代生死观》等。然而对汉代人如何以“死”来表达自己,背后所具有的价值观之课题,仍缺乏研究。

汉代诗歌常透露着对生命飘忽的哀伤,倡导“及时行乐”的思想,比如东汉秦嘉《赠妇诗》曰:“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恨常早至,欢会常苦晚。”[4]186这首留别妻的诗透露着对人生苦短的哀伤。《古诗十九首》也多处描写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5]55谓生命就如飙尘卑微易逝。又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曰:“人生忽如寄,寿五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5]63诉说人生苦短不如畅饮美酒穿美丽衣裳,故须及时行乐。汉代文学中所透露的当时的生死观,认为生命与人生都是短暂与不安全的。在对生命如此没有安全感的心态下,人们又为何轻易放弃生命,以死来表真(内心)?笔者以为这样的行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在世和生存的价值观。主要从三个要点进行此问题的讨论:一、以“死”表达对自我的忠诚,二、以“死”表示对爱情的忠诚,三、以“死”表现忠义。然后分析三者所透露出的汉代的生死价值观。

一、以“死”表达对自我的忠诚与尊严的坚持

君王在国破家亡之时,为了不沦落敌人之手,受尽屈辱,当然也是为了不让江山被侵夺,一般最后都选择自杀,以死来保有自我的尊严与对自己所建立的天下所持的忠诚的心。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楚霸王项羽。其《垓下歌》乃绝命歌,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4]89

项羽这首歌中诉说了时不利他的悲哀,又无法保护其心爱的战马与美人虞姬,深感悲痛。古代帝王为了保有自己的妻女不被敌人侵夺,宁愿将其杀死,或其妻女选择自尽身亡。这是一种保护自我与妻女尊严的行为。虞姬最后也是自尽而亡,她的死表达了对项羽的情义。(第三节所讨论的以死表情义)。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卷十三载:“(项)王名籍,字羽,一字子羽,下相人,楚将项燕孙。秦二世元年,从季父梁起兵,为裨将。二年,楚怀王以为次将,封鲁公。三年,拜上将军。汉元年,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五年,兵败,走乌江,自刎死。”[6]193

项羽在失去虞姬与丧失江山的悲痛心情下,选择了自刎,此行为充满了悲壮。最后虞姬自杀身亡,据《史记》注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也和了一首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7]334

虞姬认为四面楚歌,项羽的生命已经受到危险了,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意义了。虞姬心中顾念着对项羽的情义,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这里反映了她所持有的生存价值观,认为项羽亡她也亡,透露出她的存在感其实是依附在项羽身上。

因此,项羽的死透露出他把尊严、成败与江山看做一生活着最重要的意义。一旦失去价值,他也失去生存的动力,死足以表达活着时内心最看重的事物。

古代君候谋权造反失败,身处于生命危难时,也会以自尽维护自我的尊严。如《燕王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8]1192。”这首《燕王歌》也可称为《空城歌》,空城即代表燕王谋略的失败,鸡狗都不鸣吠,代表燕王觉得如今已经一无所有,活着已失去意义。

根据《汉书》记载,燕王刘旦乃武帝第四子,昭帝时,谋事不成被告发,最后宴歌群妃妾,华容夫人起舞。随后燕王刘旦自杀身亡。《汉书·武五子传》曰:

王愈忧恐,谓广等曰:“谋事不成,妖祥数见,兵气且至,奈何?”会盖主舍人父燕仓知其谋,告之,由是发觉。……旦闻之,召相平曰:“事败,遂发兵乎?”平曰:“左将军已死,百姓皆知之,不可发也。”王忧懑,置酒万载宫,会宾客群臣妃妾坐饮。王自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华容夫人起舞曰:“发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坐者皆泣[9]2757。

可见这首《燕王歌》乃燕王的绝命曲,充满着临死哀伤的情调。这里也透露了刘旦的生死价值观,属古代典型的君候们为夺江山,占领天下的愿望。因此,宁愿以死来赌注,谋略的成败决定了他的生死。而华容夫人也和了一首哀歌给刘旦,说当时战争频繁,尸体满沟渠,母亲寻找战死的儿子,妻子寻找战死的丈夫,而刘旦死后就一个人孤零零在陵墓里安居。这样的描述,可知古人对死后的世界还是充满哀痛凄凉之感。“恋生”与“死别”总是彼此矛盾交织在人们的内心。非不得已也不愿死别,可见古人还是眷恋生的。“死”是与自我价值观相冲而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刘旦不愿成为阶下囚,宁愿自尽了生,博得自我的尊严。

另《贞女引》是一首以死来表达自己内心贞洁的歌。《贞女引》,为鲁漆室女的遗作,诗歌表达自己内心怀忠却被世人所疑,宁愿选择自杀以表清白:

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垂枝,含蕤英兮。

修身养志,建令名兮。厥道不同,善恶并兮。

屈躬就独,事徹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4]306。

《贞女引》的本事可见于刘向《列女传》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亦有所记载:

《贞女引》者,鲁漆室女所作也。漆室女倚柱悲吟而啸,邻人见其心之不乐也,进而问之曰:“有淫心欲嫁之念耶?何吟之悲?” 漆室女曰:“嗟乎,嗟乎,子无智不知人之甚也。昔者,楚人得罪于其君,走逃吾东家。马逸,蹈吾园葵,使吾终年不厌菜。吾西邻人失羊不还,请吾兄追之,雾浊水出,使吾兄溺死,终身无兄,政之所致也。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岂欲嫁哉?” 自伤怀结,而为人所疑,于是褰裳入山林之中。见女贞之木,喟然叹息,援琴而弦歌以《女贞》之辞云云,遂自经而死[4]306。

此足以证明鲁室女内心其实关心的是鲁国的国家大事,而非小我的儿女私情,婚恋之事。她因自己的内心大志被人误解,最后选择上吊自尽,以表自我人格的贞洁。这也是一种以死来维护自我尊严的举动。她所选择的死,足以控诉世人对她人格与尊严的损害。这里反映了她所仰赖的生存价值观,乃是自我的尊严。

二、以“死”表示对爱情的忠诚

《牡丹亭记题词》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句话说明了爱情对人心掌控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虽然中国古代文学中常有为爱情而死者的描写,然而,不同时代的文学书写,却都隐含着当时的社会意义。如汉末一首有名的《焦仲卿妻》长诗,这首诗和序最早收录于《玉台新咏》卷一,主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坚贞爱情的压迫。《焦仲卿妻》诗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5]42。”

序言人们因为悲痛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的死亡结局,故传诵这首诗,为他们哀悼与平反。因此这首诗亦是一首哀歌。笔者以为,这首诗中的男女主角为坚持彼此的爱情婚姻而选择死亡,透露了他们生为爱情、死为爱情的价值观,即“忠诚”于自我的爱情与婚姻。《焦仲卿妻》诗曰: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5]47

这是刘兰芝对其母亲的对话,说明了她不想违背与焦仲卿婚姻的誓约,不违背情义,她忠于这段婚姻。最后两人都选择死亡,《焦仲卿妻》诗曰: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5]50

焦仲卿与刘兰芝选择“死”,心里是充满怨恨的,“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说人两种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生的本能是爱(或钟爱), 死本能是恨(或侵犯)[10]59。因此他们选择自尽的行为就是一种对生命充满“恨”与“侵犯”的行为。最后刘兰芝选择与他人行婚礼的当天自尽,这样再次表达了她对自我婚姻的忠诚。

另一种为爱自尽是因为伴侣意外死亡,自己也随之殉情。如《乐府古辞·相和曲》之《箜篌引》记载:

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8]337

这首《箜篌引》也是一首哀歌,子高妻哀伤于狂夫与他妻子双双堕河而死的悲剧。狂夫的妻子所选择的死亡就是忠于自己的爱情。这首流传在汉代的曲子,透露了当时代女子对自己爱情的执着,甚至作为人生主要的价值观,以至于死也不足惜。

“死”是汉代人所畏忌的,所以才有游仙诗、求仙诗的出现,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药至汉武帝追求长寿与不死的愿望,都透露出古人害怕面对死亡,欲求长寿不死。汉代具有多种长寿观念的用语,如益寿、延寿,延年、迎年,这类名词并非皇室的禁物,而广泛应用在汉代中国的地名与人名上[11]47,如西汉有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后汉文学家辛延年,名字即有“延年”两字,意为长寿之意。然而,在可怕的死亡面前,《箜篌引》中的狂夫的妻子,因狂夫的堕河而死,自己也投河自尽。这乃是一种对爱忠诚的价值观主宰着她,让她不惜付出其可贵的生命。

三、以“死”表现英雄傲气与生活无依

《梁甫吟》与《秦山吟》都是葬歌。《乐府诗集》载:“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8]695。”因此《梁甫吟》这首哀歌,具有悼亡死者的含义。其诗曰: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8]606

这首汉代葬歌,主要描述了三个勇士得罪宰相晏婴的故事。所谓“二桃杀三士”的典故见于《晏子春秋·谏下》记载:

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晏子进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此(指三士)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剌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勀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用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12]63~64

最后三士皆论功争桃也返其桃,挈领而死。晏婴给齐景公献计一条,最终实现了他的借刀杀人之计。公孙接和田开缰最后因为羞惭,认为自己本领不如古冶子还抢着吃桃子,觉得丢人,认为若是好汉就不该活下去。这里就透露了公孙接和田开缰的英雄傲气,宁愿以死来撑得一个面子也不愿苟且活着。最后古冶子也因为同伴的自尽而自刎。他不愿意过着失去伙伴而一个人孤独活着。英雄当要有英雄互相赏识为伴,人生才有意义,这就是古冶子的生存价值观。

另以“死”表达自我的英雄傲气者,则有《龙蛇歌》中的主人公介子推。《龙蛇歌》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逃鳞甲,来遁於下。志愿不得,与蛇同伍。龙蛇俱行,周遍山野。龙遭饥饿,蛇割腓股。龙得升天,安厥房产。蛇独抑摧,沈滞泥土。仰天怨望,惆怅悲苦。非乐龙伍,怪不盼顾[4]310~311。”这是一首讲诉介子推故事的哀歌。

汉诗有多首《龙蛇歌》,皆以介子推的故事作为诗歌的题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对《龙蛇歌》诗所做考证曰:“龙蛇者,介子绥所作也。晋公子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戎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云云。文公惊悟。即遣求得於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4]310这说明了介子推的傲骨气高,宁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接受文公的赏识。

《吕氏春秋》曰:“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13]264这首先秦歌谣,说明介子推的英雄傲气,宁愿死也不愿因为受到羞辱而接受赏识。

另在汉代哀歌中,常以死表达生活无依无靠的悲哀,以死控诉战争带给人民的苦。例如《芑梁妻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兮城为隳。”[4]312这是芑梁妻的绝命歌,她怨叹战争给她带来的不幸,导致上无父,中无夫,下无子,生活无法自立,惟有一死了之。这首哀歌源于:“芑梁妻歌者,齐邑芑梁殖之妻所作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外无所依。内无所倚。将何以立。吾节岂能更二哉。’於是乃援琴而鼓之曰云。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说明因为战事频繁,导致汉代妇女的父亲[4]312、丈夫与儿子皆战死。后因生活无依无靠,又因守节不愿改嫁,最后选择投河自尽。芑梁妻“死”的行为,证明了她本身坚守着忠贞的婚姻观,以及传统妇女一生只能依附在男性身上的生存价值观。这两个价值观是她决定自己生死去向的动力。“生死价值论实际上是确立人之生命的存在基础、生活所循的规范,以及人生发展的方向[14]238。”

综上所述,汉代人认为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因此人们不愿面对死亡的降临。但一旦出现与生存价值观相违背、相矛盾的时候,人们总会以死来表达内在最真实的自己,以此让他人知悉什么是自己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坚持的东西。陆扬认为,人在死亡面前展示的气节风骨,具有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的美;正是生命的有限,激发人们去追求比肉体更为长久的东西,这是人类死而不朽的永恒追求[15]43。因此笔者以为汉代哀歌中描写的“死”,具有对人格精神美的追求,即不愿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受到现实的阻碍,这是汉代的生死价值观的根本来源。

[1](汉)许慎. 说文解字注[M]. (清)段玉裁, 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清)王念孙. 广雅疏证[M]. 钟宇讯, 整理.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3](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4]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 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878.

[6](清)严可均. 全上古文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7](汉)司马迁, 史记[M].(宋)裴駰, 集解,(唐)司马贞, 索引, 张守节, 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年.

[8](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9](汉)班固. 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2.

[10]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著作后期选[M]. 林尘,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11] 余英时, 何俊. 东汉生死观[M]. 候旭东,等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12] 张纯一. 晏子春秋校注[M]. 上海: 世界书局, 1935.

[13] 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M]. 梁运华, 整理.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14] 郑晓江. 中国生命学——中华贤哲之生死智慧[M].台北:扬智文化, 2005.

[15] 陆扬. 死亡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编辑 邓 婧

Life and Death Value of Han Dynasy’s Elegy Poetry

PAN XIAO-qian1,2
(1. 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Kuala Lumpur Malaysia; 2. Zhejiang University Zhejiang 310058 China)

The poem of Han Dynasty had its own special death concept. What the meaning or value behind the death? What people die for and what the reason that people are easy to die for? So we can discover the value of the death those were hide. People had the determination about the death from the “life and death together” of Book of Odes in Pre-Qin, “no regret for nine times death” of Quyuan to Jiao Zhongqing, and Liu Lanzhi’s “Death for revolt against the oppressors ”of Kong Que Dong Nan Fei in Han Dynasty. This character expressed their character facing the death and life and the value of life. The elegy song of Han Dynasty had the “faithful” life value of people character and also the death. So the determination of life value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death to express faithful and honor, death to express faith about love, and death to express pride and helplessness of life. Key words Han poems; elegy song; death concept; life and death value

I222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5)05-0054-04

2015 - 03 - 09

拉曼大学研究计划基金(IPSR/RMC/UTARRF/2014-C1/PO2).

潘筱蒨(1981- )女,浙江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哀歌焦仲卿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Songs from the Past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The Psyche of Lamentations《耶利米哀歌》之魂
哀歌·屈原那纵身一跃
一曲自然哀歌的背后——读阿来的《云中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徐恒瑜连环画《焦仲卿妻》选页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